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绘者序

走向大师

汪士伦(雨)

结缘大师

2005年,我与郑贞铭教授相识,弹指十年,逝者如斯。我们共同走过很多地方,从上海交大到江西美院,从郑州轩辕黄帝拜祖大典到三亚亚龙湾,从台北到岳阳,从上海乐雨轩到北京四合院……一路幸遇,一路结缘,从此士伦、士仲、士轩、士宇与郑教授相识、相知到相惜,留下了人生宝贵的情义。

郑教授是世界华人传播领域的一个启蒙者,两岸新闻交流的先行者,华冈新闻教育的奠基者,是一座高峰,一棵大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最初,我是不敢太亲近的,因为自认为与大师如此地远!随后的交往中,儒雅的郑教授“润物细无声”,“亦师,亦友,亦父”的情义温暖人心。

郑教授继承了传统的思想精髓,散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辉,就如同一粒种子正在两岸青年心中生长。他常常提到“爱是尊重,爱是关怀,爱是了解,爱是责任”“爱是缘续的凭证”。笃行大爱教育、献身教育近五十年的他,优秀门生众多,很多学生正成为新的高峰、新的大树。

郑教授著作等身,年近八旬,还在身体力行,传道授业解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与郑教授人生同行,是我的幸运,体会到的是满满的“温暖力”。“读书,行善,尽孝”的嘱咐,提醒我不忘初心的梦—“做一个筑梦工程师”,为人们架起一座“心桥”。我与大师更近了。

感悟大师

郑教授说,他一生中获益最大、受教诲最深的,莫过于幸遇许多大师。他经常提到梅贻琦这句“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对人的影响是渗透至灵魂的。

我们常常聊及,俞伯牙断琴弦谢知音,司马光与范祖禹肝胆相照,还有梁启超与徐志摩的师生情。谈话间,常感怀大师的一句话、一幅作品、一本书足以用一辈子来领悟。胡适说“利息在人间”,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徐悲鸿的奔马享誉世界,成了现代中国画的标志;梁思成1945年写成的《中国建筑史》,影响深远,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的人,没有因时光的流转失去色彩,反而更加璀璨。跟大师,聊大师,读大师,耳濡目染,即使再笨拙,也会有起色。

两年前,我们在上海聊到当下社会,青年学生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提供奖学金的渠道越来越多,但主流价值与精神匮乏,需要大师与人文思想的有力指引与启发。于是有了郑教授撰写大师小传的构想,士轩与我一起参与做些有意义的工作,这就有了缘起。

不久,我们就正式开始以近现代大师为主整理名单。士轩弟文学功底好,参与到文字编写部分,我主要完成画稿部分,两个青年就这样与郑教授一起开始“书画”大师们的传奇人生,也是续写我们与郑教授之间的传奇。

走向大师

编书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有些资料难查找,有些照片不清楚,工作量、阅读量比预想的要大。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多渠道开展工作,多次书信往来、当面沟通及审稿,形成文稿100来篇、画稿120多幅,所有画稿高清拍摄。由起初四十人左右的大师名单,到最终近一百人的正式定稿,这么集中研究大师、画大师,是此生宝贵的机缘,感谢郑教授如此用心地润泽晚辈。反复思忖后,定书名《大师巨匠》,并请著名画家欧豪年先生题写书名。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生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大师巨匠》的孕育,如甘露般及时,就是要启发人的内心,给不安和浮躁的人们传递一份慰藉。俗语讲“安身立命”,《大师巨匠》给人“安心”,提供人生方向的参考,使人“安心”而“立命”。让大师精神住进人们的心灵,唤醒未来的大师,走向大师。

时间总是有限的,整理稿件、编辑文字与绘画过程中,难免有谬误、疏漏,还请读者批评指正,感谢为这本书提供帮助的朋友们。

汪士伦(雨)于湘江畔
2014年10月18日 lMuV3pGIBH1TMEY+5tTUkj/zMAXb0LthKvQmOiuVFiP5ntfOCeOLG7nR66bhbEH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