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吴稚晖

永远与自然同在

吴稚晖 /1865—1953/ 又叫吴敬恒,原名吴朓,学名吴纪灵(又称寄蛉),笔名燃、燃料、夷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近现代著名无政府主义者、政治家、教育家、篆书名家。代表作有《吴稚晖先生全集》《上下古今谈》等。

1912年4月19日,上海繁华的新舞台,一位穿黑西装、围红围巾、头顶用红绳扎了根小辫的小丑登台亮相。只见他左手持西班牙鼓,右手执折扇,一边击鼓,一边高唱自编的劝募歌,要求大家为刚诞生的中华民国捐款。这位小丑的扮演者,乃是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反清革命家、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吴稚晖。

观众们认为他的表演还不够,起哄让其再增加戏码。于是,吴稚晖跪在台上叩头不止,而且愈叩愈急,观众们投掷银圆就更多了,甚至有的把金戒指、金手镯也投到台上。这时,吴稚晖才起立大声说:“谢谢诸位男女来宾,我劝大家捐钱,我不捐钱,我下不了台。我只好把腰间所有的钱,一齐和大家的钱并入一堆,也算是我吴稚晖装点门面,凑凑热闹。”说完,他将腰带一松,若干银圆“哗啦”落地,他从满座掌声中躬身退场。

在舞台上扮演小丑的吴稚晖,现实中却是生性淡泊,生活俭朴。他平时一件旧布袍,一把油纸伞不离身;外出住小旅店;一件马褂上五颗扣子,至少一两颗无法扣上;穿布鞋,裤腿塞在长筒袜里,活像一个土佬儿。温源宁说得有趣:“(他)那样笨拙本身已变成一种魅力。”

有一天,他在上海城隍庙春风得意楼和几个本地人聊天,其中一人突然认出他:“你莫非是党国要人吴稚晖?”他大笑:“无锡老头子,面孔都差不多,你不要看错人!”据蒋经国晚年回忆,有人曾送吴稚晖一辆人力车代步,客人走后,他令蒋经国找来锯子把车把锯掉。蒋经国不解,吴稚晖则说:“一个人有两条腿可以走路,何必人拉?你坐在车上被人拉着走,岂不成为四条腿?”后来,这辆没有了车把的人力车,成了吴稚晖家中的沙发。

实事求是,莫作调人

1865年,吴稚晖出生在江苏阳湖县(今属武进县)雪堰桥。吴家历代以种田为生,家境贫困。吴稚晖的祖父死时,只能买口有缝的松木板棺材,然后用纸把缝糊起来。吴稚晖6岁时,年方25岁的母亲就病故了,下葬时,只能在下层衬以稻草。外祖母陈太夫人可怜他,把他带到无锡抚养成人。由于吴稚晖一口无锡话,至老未改,许多人把他当作是无锡人。吴稚晖总是笑着说:“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可,总之,是中国人也。”

7岁时,吴稚晖进了无锡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外祖母家的生活亦艰苦,在吴稚晖15岁时,更是窘迫,往往断炊,家人衣衫褴褛。1882年,17岁的吴稚晖应聘担任私塾教师,借以稍缓困境,外祖母将自己的外衣典当后给他买了一件布袍,使他免了衣衫破旧走上讲台的难堪。他研究《皇清经解》颇有功力,喜爱诗赋,“稚晖”这一名字便是因景仰南朝诗人谢玄晖而取。

1887年,吴稚晖考中秀才,两年后,进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入学第一天,他去谒见书院山长黄以周,目睹其座案上有“实事求是,莫作调人”8个大字,给他以深刻的印象。他曾自称:“一生只认得真理的是非,而不肯调和。”

他曾自称,在甲午前乃一“懵不知革命为何物,但慕咬文嚼字”的“陋儒”。有一天,江阴知县溥良经过孔庙而未下轿,吴稚晖与同学纽永建等看到后,认为这是“非圣无法”之举,便拾起石子掷击。溥良大怒,把吴稚晖押入县署,他大声宣称:“南菁书院学生吴稚晖是也!”后经黄以周交涉,从轻发落,只给予羁押三天、游街示众的处罚。此事之后,无锡人背地里称他“吴疯子”。

兴学之不容缓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导了波及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吴稚晖一则受到甲午战败的刺激,一则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始觉“兴学之不容缓”,成为维新派小将。

1897年冬放年假,他去北京南海会馆拜访了康有为,大家谈到最重要的问题乃“八股、小脚、鸦片”三害。吴稚晖认为除此三害,要从自己做起:“八股,我们可以自动不赴考;小脚,可以不缠;鸦片,可以相戒不染。”后来,他写了一个3000字的折子,第二年农历春节那天,专门守候在彰仪门大街,拦住朝贺回宅的瞿鸿禨,请他专呈光绪皇帝。瞿鸿禨敷衍说:“你的折子还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我带回去细看再说。”然后,轿即如飞而去。

1898年6月,吴稚晖到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这时,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令,吴稚晖闻讯后就在无锡崇安寺创办三等学堂响应变法,推行新教育。他与朋友约定不再读线装书,并改名“敬恒”以自警,即唯“敬”与“恒”方可肩天下之重任。

1902年,吴稚晖带了26个少年东渡日本求学。时清驻日使为蔡均,吴稚晖请求他保送江苏、浙江、江西自费学生9人入成城学校。那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一年后即可升入士官学校,但蔡均均不答应保送。吴稚晖与孙揆均带着学生赴使馆与蔡均争论,对方恼羞成怒,竟叫日本警察以“妨害治安”罪名,驱逐吴、孙二人出境。吴稚晖气愤异常,写下了绝命书,愤而投水自杀,幸而被警察救起。由此次事件,他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回到上海后,便在欢迎大会上慷慨陈词,痛斥清廷腐败、丧权辱国,革命思想由此引发。

无政府主义者

1902年10月,吴稚晖、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爱国学社,吴稚晖任学监兼国文教员。1903年起,爱国学社在张园发起演说会,吴稚晖等纷纷登台演说,《苏报》将演说词刊登出来。随后,清政府派人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捉拿邹容、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等人。结果,章太炎在租界被捕,邹容自动投案,吴稚晖则在亲友的劝说下连忙离开上海,先坐船到香港,后转赴英国。

1905年春,孙中山赴欧洲,在伦敦拜访了吴稚晖,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相见。孙中山请他一起到老师康德黎家里吃饭,殷殷相待。吴稚晖事后回忆:“国父是一个很诚恳、平易近人的绅士。然而祗觉是伟大,是不能形容的伟大,称为自然伟大,最为适当。”是年冬,他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在伦敦加盟孙中山组织创办的中国同盟会。

1907年6月26日,吴稚晖与张静江、李石曾在巴黎组织世界社,发行《新世纪》,该刊一时成为革命党的一大喉舌,与在东京出版的《民报》东西相辉映。吴稚晖在巴黎主编《新世纪》周刊时,正值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盛行之时。出身俄国的克鲁泡特金,宣称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通过互助即可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吴稚晖接受了这种理念,开始宣扬无政府主义,鼓吹实现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

官是一定不做的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民国肇始,各派势力竞相争权夺利,就连同盟会内部也是争得不可开交。孙中山非常看重吴稚晖,要他出任教育总长一职,但他却坚决推辞。此后直到孙中山逝世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所致力的就是国音统一和倡导勤工俭学。他的名言是:“官是一定不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

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于陪都重庆,蒋介石力邀吴稚晖为新主席,但被其推辞。按其原话,吴稚晖的推辞理由有“三不”:一是“我平常的衣服穿得很随便简单,做元首要穿燕尾服、打领带、打领结,我觉得不自在”;二是“我脸长得很丑,不像一个大人物”;三是“我这个人爱笑,看到什么会不自主地笑起来,不要哪天外国使节来递国书,会不由得笑起来,不雅”。以后,吴稚晖也基于此三点,不任任何官职。

抗战时,吴稚晖在重庆生活困难。住房简陋,10平方米左右,前面是一间杂货铺。一桌一床,小竹桌上摆满油盐酱醋,床上则是旧蚊帐、青布被、硬枕头。有人说蒋介石去看他,“犹如亚历山大大帝,去看那位木桶里的希腊哲人”。蒋介石请他住黄山的官邸,吴稚晖当即谢绝:“住你的金窝很富,哪有我的柴窝好。”

后来,旧日学生张道藩、徐悲鸿等在《重庆日报》上为他刊一则“鬻书润例”的启事,表明他开始鬻字。他的篆书“风格端丽,法度谨严,大气磅礴”,求字者众;直到抗战胜利,他回到上海时,还是生意兴隆,被人戏称为“书画托拉斯”。

永远与自然同在

吴稚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具特色而有过较大影响的人物,1962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成为20世纪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人。胡适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蒋梦麟称赞他是“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

1945年,吴稚晖80岁了,卫聚贤教授主办的《说文杂志》出了一期“吴稚晖八十大庆专集”。他极不赞成,当即申明说:“我吴稚晖是偷来的人生。出生前,祖母曾托梦给外婆,说从阴间奈何池里用秤钩钩出来这个孩子,趁阎王爷打瞌睡时逃出了鬼门关,以左臂上有秤钩钩伤的伤疤为记;此子出生后,千万不能做生日,因为是阎王的逃犯,被阎王得知是要捉拿归案的。”

1953年10月30日深夜,吴稚晖病逝于台北,享年88岁。他一生俭朴,身边唯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的两万多册藏书,还有从21岁开始日积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报。老友于右任为治丧委员会主任;蒋介石主祭,并题写“痛失师表”匾额;张道藩宣读祭文;蒋经国主持海葬。

吴稚晖去世一周后,蒋经国发表纪念长文《永远与自然同在》。隔年,台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东路交叉口圆环处,竖立起吴稚晖的铜像,连同基座一共高达4米以上,成为当时台北市的地标之一。纵观吴稚晖的一生,他的思想多有变迁,但不变的是浓厚的家国情怀,他的经历异常丰富,但唯一的归宿便是恬淡的自然。 G71mKdgGCusbnQXEvpuqxZvdojskvvZCOxv0no7+vDRYx3Ok8b83Xv8VibnQPu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