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孩子的行为目的如何影响儿童时间管理

记得几年前,一个温暖的冬日午后,刚结束了在一所小学里的班级学生习惯观察,另一所学校的德育主任就已经等在学校门口了。刚坐进车内,德育主任梁老师就竹筒倒豆子般地说了下午将要观察的两位学生的异常表现。在我仔细聆听,并没有表态的时候,梁老师接着拿出了他拍下的手机视频。梁老师边播放视频边目光焦灼地观察我的反应。视频中的小男孩躺在地上打滚,哭得声嘶力竭。“当时,他就这么哭,小腿来回踢。我们老师关心地问他怎么了,哪儿不舒服。他更来劲儿了,声音嘶哑着大喊你走开,你讨厌,还踢我们老师。后来校长来了,他居然踢我们校长。这都什么孩子,真没见过这样的学生。”梁老师摇头叹气地在一旁补充道,一脸的苦楚。“他为什么要这样?”这句话在我耳朵中都快磨出茧子来了。家长和老师通常都是“噼里啪啦”说一通问题,然后就是这句话。有时,他们也会将一些在媒体或网络上学习到的专业名词“扣”在孩子头上,如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缺乏微量元素甚至精神分裂,等等。

在对3 000多个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之后,我发现除了个别孩子确实存在生理问题以外,90%以上的孩子只是行为层面的问题。钟思嘉教授就曾经在其创立的“父母效能系统培训(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中指出,12岁以下的孩子有4种行为目的:①吸引注意;②争取权利;③报复;④自暴自弃。12岁以上的孩子还会再增加3种行为目的:①追求兴奋刺激;②寻求同伴接纳;③表现优越感。对于青少年来说,有时7种行为目的混着来,让家长和老师很难招架。鉴于本书的大多数读者是小学生的父母和老师,所以,我会将重点放在前4种行为目的的解读和分析上。

针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只有通过解读这些行为背后的行为目的,才能抽丝剥茧般地找出答案,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所以,我们说,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解读问题行为,我们方可与孩子共同管理时间、提高效率,而不是像猫抓老鼠一样,在躲躲藏藏中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iioJ6wUPKjA0IGlRemvYt1Dub5aNhX8Z1GHoaOFE0QLmFSLzymyc5sl9SPY+vH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