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经济发展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主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过去经济发展主要追求规模和速度,现在主要追求质量和效益。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必然规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成功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匹配,城乡和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够平衡,生态环境方面的短板仍比较突出,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十分复杂。解决好这些问题,防范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陷阱,必须顺应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老百姓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6世纪以来,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当今时代,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多点突破,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从先导性技术成为普适性技术,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很多原来根本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变成现实。目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总体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我们唯有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实好高质量发展举措,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的新变化,更好地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已经彻底摆脱了商品短缺状态,现在已经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特点。过去几年,老百姓将大把钞票花在出境购物、“海淘”上,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要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同时,供给变革也会不断催生新的需求,这些需求又将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正是这种循环往复、相互促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讲话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高质量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可以从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地均GDP、财政收入状况、科技成果转化率、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全要素生产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镇调查失业率等关键指标来评价全国和一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新发展理念,以人才、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新生产要素为驱动力,注重质量和效益的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传统经济体系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等,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产要素主要是人才、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传统经济体系注重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追求规模扩张,而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发展质量和实际效益,追求发展水平。
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推进发展理念现代化、生产要素现代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才、技术、数据、信息、知识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宏伟愿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构建雄厚的经济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显著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建设也都取得长足进步,社会生产总体上已不再落后。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良性互动。这正是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增速转轨、结构转型、动能转换的特点。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国民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曲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只有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是我们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以数字化技术促进制造业、农业、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