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客户带我去他的办公室。我们发现海报设计得有问题。这是他亲自把关、精心准备送给我的样品,希望为来年的合作开一个好头,结果被设计部门的人搞砸了。他很没面子,二话没说便气冲冲地叫来那位同事:“说吧,你为什么针对我?”
他隐含的意思是:你这家伙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你给别人做的海报从不出错,给我做的却出了问题。我认为你一定是故意的!
他当然需要一个解释,但这个质问的方式却引爆了一场战争,并没有解决具体的问题。那天,我默默地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听了2个小时他和同事互相攻击的嘴巴战争。直到他们的老板闻讯赶来,制止了一场全公司的人都放下手头工作赶过来看戏的闹剧。
有多少人不是像这位客户一样去跟别人交涉问题的?我们义愤填膺,说话像吃了枪药,明明想得到一个答案,却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所以,你提出的问题在对方看来,其实是攻击性极强的批评。谈话就此终止,战争马上开启。
别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处理一件事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旁人永远无法真正地了解。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他的行为可能冒犯了你,但并不是针对你。所以,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指责和攻击别人——除非他来攻击你。因为未曾真正的经历,你就无法体会其中的一切。因此,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去批评对方。
主观是什么?
一个人将两者结合起来去对话,和别人聊天,他就会展示出一种咄咄逼人的“主观性”。
我在洛杉矶的邻居芬妮太太一直以为自己很会安慰人。她以此为傲,称自己是美国的“知心姐姐”。每次有朋友来找她哭诉,不管是工作上被老板骂、被同事整,还是婚姻出了问题,芬妮太太都会边听边安慰对方:“我懂的,发生这种事你真的很不幸。不过,这不是你的错吗?谁让你不知道怎么讨好老板呢?还有,你太把那个小男友当回事了。听我的吧,女人应该更爱自己。”于是,来哭诉的朋友哭得更厉害了,事情并没有解决。
你不能说芬妮太太不善良。她很愿意安慰人,也很愿意帮助自己的朋友。但她的习惯是,把朋友批得狗血喷头。实际看来,这并非好的办法。而且在朋友眼中,芬妮太太是个缺乏温情的聊天对象。
在芬妮太太的朋友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不领这个情”,不认可她的看法。他们当然还是会感激对方愿意安慰自己的好意,因为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当一个人在伤痛或者愤怒,情绪非常激烈的时候,他们需要的首先是情感上的“肯定”和“支持”,并不想听到安慰者对自己的指责和批评——哪怕他的确是错误的,责任100%是他的。在当时的氛围下,提出批评性的问题只会让他的情绪更坏,也影响双方的关系。
为什么?因为朋友们觉得:“我这么难受,来你这里最想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听到建设性的意见,改变现状。而你,上来就马后炮地指责我,却根本不可能了解我所受的苦!”
过去,我也曾经对史密斯犯过这种错误。史密斯是一个心很大的美国人,在处理自己的私人问题时总有些让人意外的做法。他为此吃了许多亏。从我的角度看来,就像在给自己挖坑,十分愚蠢。他来找我聊时,急切之下我说了不少过分的话来规劝他。虽然他当时并没有反驳,但我明显地能感觉到,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不会再找我聊天。
再亲密的关系,聊天时也需要讲究分寸。第一个原则就是: 当你计划开口时,先琢磨一下自己准备提出的问题是否带有“攻击性”。 否则,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当伤害已然造成时,事后的弥补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当然,你的指责和贬低或许是出于善意——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善意地批评朋友,希望对方能重视你的意见。他们也能理解你的好意,但这对于接下来的沟通却不是一件好事。提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制造批评”。有问题就已经很让人不爽了,指责和批评则会让对方继续添堵。
人和人的智力水平不同,总有一些人更有智慧,更有能力。在各种问题的处理上,他做得都比别人要好。别人的生活、工作、感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他的眼里可能不算什么,也许会有一种“俯视”的感觉。
这没关系!重要的是,即使你不赞同对方的处理方式,不同情对方的遭遇,也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看待和指责别人。具体表现在,提出的看法不要太主观,做出的评判也不要太绝对。
有时候,我们应该懂得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对方的问题——换一个理解的角度,然后主动帮他解决问题。
在很多时候——几乎99%的情况都是如此,人们有了问题来找你聊天,他最需要的是倾听和建议,而不是指责和否定。也就是说,即使他在某件事上表现得极其愚蠢,也并不需要由你指出这一点,因为他自己清楚。当你发现对方的问题,主动过去沟通时,也许他早就心知肚明了。所以在你开口时,不如先放低姿态,听一听他的想法,而不是急于告诉他“有多么错误”。
人们生活琐事很多,有各种情绪,心情不好的时候自然也很多。在情绪处于低谷时,人的感情是比较脆弱的。这时作为“施加情绪”的一方,对于关系较好的朋友、客户或亲密的家人、伴侣,有些时候我们关心则乱,觉得关系亲近,就“话由心出”,很多话不假思索地便脱口而出。但这么做显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
广告商罗伯特的妻子非常在意岁月的痕迹。她每天要拿出四五个小时用在化妆上。有一次,夫妻二人一起去看格莱美颁奖典礼。妻子看见一个当红女明星的脸上略显皱纹,就问:“连她看起来都有点年纪了,你看我一定也觉得是老太婆了吧?”罗伯特这时走神了,脱口而出:“亲爱的,我知道你的想法。这不都是因为你平时不注重保养,也不节食,变得这么胖造成的吗?”罗伯特不走心的一句反问,让他从那天晚上开始睡了一个礼拜的书房。
即使聊天对象的行为在你眼里无比可笑、幼稚,也不要试图教给他在你看来多么宝贵的人生道理。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总是清醒的。另外,很多聊天其实只是为了排遣一下思绪,你要做的不是“为人师表”,而是陪他谈心,听他把话说完,再小心谨慎地发表意见。
有时候,在工作和生活中花的力气越多,我就越明白,一个人很难真正理解另一个人所经历的困境。随着经验的丰富,我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生活的、工作的、机遇的、情感的,我很期待自己的分享能够给他人带来帮助。你也一样的,任何人都有这样的兴趣。正因为此,我们在交谈时容易忽略了对方并不是这样想的——他只需要有一个人好好谈谈,却并不需要你教给他什么。
当事人向你倾诉,或者需要你提出、解决一个问题时,他最需要的是你能耐心地听一听,而且他并不会觉得你的任何批评可以解决他的问题。如果你想在交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最好是用一种探询式的口气,平等地提出问题。因为这样做远比那种高高在上的、过来人式的、不可辩驳的、掷地有声的批评式口气更容易引发对方的共鸣。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不高兴的时候还要听一个人对自己进行说教。这只会迅速地关闭你们谈话的大门。
英国老戏骨、著名舞台剧演员比尔·奈伊说:“每一个你将要见到的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东西。”你还需要了解,和任何一个人谈话,对我们都是一个独特的学习机会。学习源于发自内心的交流和建设性的提问,而非针对性的贬责。前者促进对话的深入,后者恶化你们的关系,让对话不欢而散。
你的人生旺不旺,取决于会不会提问。 当对方正为了自己的错误忐忑不安时,此时你“故作高冷”的提问害处是非常明显的,甩下一句:“你为何这么笨?”这不仅不会彰显你的聪明,反而暴露你的素质。许多交不到好朋友的人都“死”在了这个环节。因为大道理都懂,根本用不着你来提醒他。只有懂得用学习的态度提问,别人才愿意跟你长谈。这是信任和尊重的体现,能为你带来旺盛的人气。
提出新鲜有趣的问题。 无论是否能为他做一些什么,都至少先让聊天变得有趣。比如,在聊天时制造新鲜感,用新鲜的话题稀释现在紧张、忧伤和焦虑的气氛,让对话变得轻松起来。有人曾问我:“怎么才能让人愿意跟我聊天?”我的回答就是:“先学会新鲜有趣的提问。”新鲜感是一个人快速博取别人好感的有效方式,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