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由眼神可知内心 |
|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城府深的人会用眼神来掩盖他真实的想法,虽然眼睛有时也骗人,大多数人看到的眼神,通常都是假的,经过遮掩的。但高明的或者经过训练的相人大师,往往就能在对方的眼睛闪烁之间,觅得窥其内心真斑的机会。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位通过“两目”与“面部”相人识人的高手。
曾国藩《冰鉴》在其第一篇的第一段就提出,观察对方的眼睛和面部变化,来认清对方,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和人打交道。朋友客户、领导,还有陌生人。无论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这个过程中,人就有了智者和蠢材之分。就像但丁在《神曲》中说的:“一个人在智者面前可要小心呀!他不仅看清了你的外表行为,就是你内在的思想他也能看清楚呢。”我们如果把成功者看作智者,那么他们的成功正是在于了解了大多数人的内心。通过眼睛,经由你的面部变化,看透了你的神骨,从容制定对策,始终占据主动。
但是蠢材和庸者们,却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意识。他们看对方的眼睛,一头雾水;自己的门户却洞开,全部秘密主动献出,变成智者线上的风筝。那么,岂有不败之理?岂有成功的可能性?
对一个人来说,眼睛里面有门道,眼睛是神骨的窗口,也是我们的心灵放映室。
对相人之术而言,眼睛绝对是精粹所在,也是一个人的内心真相的映象所在。古相书《人伦大统赋》中对此讲得极为贴切,说:“欲察神气,先观目睛。”这与《冰鉴》所讲的“一身精神,具乎两目”实在是相互呼应,里应外合。两者不但均强调了眼睛状貌的重要,而且都告诉我们,要去相人之眼神。眼中有神,这个神便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体现,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精华所在。
眼睛的状貌之形秀长、轮廓明润、黑白分明等,是一个人两目的基本面。对我们识人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的,最终还是眼神。相人之眼神,古人有“相眼十诀”供我们参考,也就是“视远者智,视上者毒,视平者德,视专者狠,视反者贼,视流者奸,视注者愚,视斜者阴,视睐者妒,视歉者愧”。
通常,一个人在心有歪念或言不由衷时,他的眼神总是不安定的,即使善于掩饰,其内心澎湃激动的情绪,仍不免从他转盼流视的眼光中流露出来。主试者只要详加观察,便如同测谎般,不难识其底蕴,并做出正确的抉择来。
大凡那些眼光不正、两眼瞬动频繁、开眨不已的人,多怀有嫉妒之心。而两眼常向上仰视、旁若无人者,多半是骄傲之徒,不能容物。像眼无光彩、两眼直视而且呆滞的,无疑是一个又痴又愚的人。而那些眼光幽静、定视人或物未尝稍瞬的人,当为个性倔强之辈他们的思考力往往是非常好的。
有一些两眼突出、老是盯着人看的人,他必然是过于理智,做人做事没什么妥协的余地。如果他眼光浮浅,那么这等人非但没有中心思想,且做人做事也无信可言。还有些人他们的眼光向外溢出,眼神太露,固然这种人聪明伶俐,但多半是华而不实的。而眼光流动,喜欢东张西望的人,他们如果不敢正眼对人,一定是个偷盗之徒。那些目光尖锐而闪烁、有时又故意仰视装傻充愣的,小心了,他可能是个奸佞小人,我们最好敬鬼神而远之。
至于有些人的眼神,表现得怯怯生生,见人就绕着跑,这是心中有愧之征。或者充其量,他们只是别有隐情,并非无药可救的。相信我们只要将以上所列举的拿捏得宜了,在面试取才之际,必可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效。
还有一句俗话说:“医不自医,巫不自巫。”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当医生的,他不会为自己的病症诊断下药,看了也白看;同时,一个当巫师的,他也不会替自己的境况来祈祥袪灾。原因何在呢?说穿了,不外有下列两点。第一,是主观会影响判断,第二,是得失心容易导致自己出现失误。
其实,“相不自相”的道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很多自以为识人道行不错的人在为自己论相时,他们难掩既兴奋又期待的心情,在判断上就会不精确,自然容易失真了他们一替自己论相,观察是势难全面的,一定会导致盲点不少,或太自信,或略自卑,或有自恋,或带着一厢情愿。这就正如同瞎子摸象,无法窥其全貌,所见到的真相,保证不能大白了!
所以,我们自己是不能读自己的,必须让别人来看,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伯乐。
这个道理不但中国人懂,国外也很重视。如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乔艾琳·狄米曲斯就著有《Reading People》一书,顾名思义“读人”。他在开篇就写道:“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读人既不是科学,也不算天分。它侧重的是,知道该去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具有好奇心及耐心去收集重要的资讯,并且从一个人的外貌、肢体语言、声音和行为上归纳出他的模式。”
统而论之,一是眼睛,二是面部。看眼睛我们看两方面,一是眼神的清浊,二是眼神的变化;看面部也分两种,一是面相,二是面部的表情。
这四方面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就能大概看清一个人的80%。
内地有一位企业家傅军就说:“人品不行是企业最大的不幸。”
可见,人品对识人来说,至关重要。而人品二字,俱在两目,也俱在骨相。现形与否,取决于你的观察和鉴别。他们都在眼睛和面部藏着,通过识神、断骨,从他们的眼睛和面部中,我们就能读出他们的人品如何,是否值得你信赖。
这是高手才具备的能力,也是曾国藩的《冰鉴》要告诉我们的。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读人”呢?狄米曲斯作为一个外国学者,他和中国的识人大家曾国藩一样,都提出,我们要读人识人,首先应该热爱人——热衷于研究人,对人的内心感兴趣,对人的本性了如指掌。
当然,我们都不能改变人。无论读到人的好也好,坏也好,看到的是缺点还是优点,最终都不一定能改变他,改造他。但是,学会读人看人,却能帮助我们选择优秀的员工和诚信的合作伙伴。
你要用人,就得学会看人,识人,就得研究对方的眼睛和面相。当我们懂得其中的判断技巧后,相信我们就能慢慢地学会识人了。
在曾国藩的《冰鉴》中,他开篇的首语谈到了人之“神”、以神识人的概念,可是神具体在哪儿呢?曾国藩并没有指出具体的哪一个地方可以见到一个人全部的“神”态,但他明确地提示我们:“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可以说,神骨最容易发现的地方,就在两目和面部。眼睛装着东西,面相和表情、神态的变化,也藏着一个人的秘密。只要我们懂得综合判断,掌握了分析之道,就能识人之神。
学会这些,需要积累,比如要懂得判断对方的气质、修养、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运用的方式、在不同环境下和人接触的时候,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否恰当。这既是对我们生活阅历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分析判断能力的一次考试。
比如一个人面对你时,他闪烁或游移的目光,就是不诚实的症状;他模糊的眼神和刻意回避的目焦,害怕你的迫近,都是对你有所隐瞒、怕你识破的表现。你从这样的眼神中看到的一定是城府和秘密,说明他不值得你信任,或者他对你并不信任。与这两类人合作你要小心翼翼设立防线。
我们还能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中,比如他是冷漠还是热情,是狡黠还是夸张的神情,我们能判断他的内心,知道他是坚强还是虚弱,是渴望还是拒绝。
古语说:“看亲看颈,看人看睛。”这句话跟《冰鉴》中讲的是一致的,它举的是以前相亲的例子,由于女孩子们普遍穿戴严谨,浑身上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把身上的缺点尽量掩盖,所以男方首先要看女方的脖子白不白,依据就是脸白不一定身白,但颈白则周身都白。脸白可能是雪花霜抹出来的,脖子的白却不容易造假。通过这一点,去判断她的全身。
看一个人聪明还是不聪明,我们主要是看他的眼睛亮不亮,就是看眼神。
眼睛无神,内心空洞,即便有才,也是庸才;眼睛有神,说明这个人有料,但可能是忠才,也可能是奸才。一个人全身的“神”,都在眼睛里面有一个镜像,等着你去发现。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画术高超,对人很有研究。他讲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就是指眼睛。眼睛可以传神,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现形。这就是:“心不明,眼不亮;心里明,眼亮堂。”
所以曾国藩告诉我们,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他的眼睛直抵他的心灵。才有了“一身精神,具乎两目”这句话。
具体怎么看呢?眼深智谋深,眼浅心地窄。眼深,让你看不透,琵琶半遮面,只露三分真,说明这个人有智谋;眼浅,天真清纯,机谋外露,让你看个透透彻彻,摸得清清楚楚,说明他装不住东西。有句话说:“眼光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气量和忠奸,也在眼睛里藏着。
平时我们常说某些人“目光短浅”,亦是对此种眼神的反映。目光短浅之人,眼神必定浅薄无知,而行事又狂妄自大。事情还没做便四处吹嘘,生怕别人不知他多么优秀能干。这类人制定计划时,看到一却看不到二,看见二了又看不到三,总是摸着石头过河,给点阳光就灿烂,闻见肉香就想上,属于那种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人,做起来一定是投机主义,无法承担大任。
李白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他的朋友兼粉丝魏颢,就对他有个评价,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这个“眸子炯然”,就是眼神精灿之相,两眼灵光四射,当然就是大才。
而如果眼睛如刺,声音又如兽,那就是一个凶暴残忍之人了。《世说新语·识鉴》中就记载了东晋大将军王敦的眼相:“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后来果然验证了潘同学的判断。王敦的一双眼睛,在相术高人面前露了真相。这就是眼神毒,其人毒;眼神善,其人也善。再辅以声音,或其他面相举止,一个人的内心基本就现了形。
通过人的眼睛,是可以看到其内心深处的正与邪的。比如汉代的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讲:“苟有温良在中,则眉睫著之矣;瑕疵在中,则眉睫不能匿之。”和曾国藩的观点一样,说的就是眼睛有善恶,眼神藏着一个人的本性。我们在听一个人说话时,同时再看着他的眼睛,仔细观察,那么其内心的真实活动是一点也隐藏不了的,统统都会展露在我们的面前。
因此,俗语云:“眼不藏私。”人的眼睛是透明的,藏不住心事。
这对识人之人的要求很高,首先你要有一颗细腻的心,平时注意观察,对对方的反应要比较敏感;在另一方面,识人之人,本身也得长着一双具有强大鉴识能力的火眼金睛。一个成功者,尤其是成功的领导、大老板,他会不会看人,能不能识人,也是他有没有真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是龙,是凤,还是牛?都在这项素质中得到体现。
一个不会看人眼睛的老板,估计早晚是要倒闭的,这个肯定没跑,因为他无法了解自己的属下,也斗不过客户和竞争对手。现在运气好公司还赚钱,等哪天被人盯上了,不是被对手吞并,就是被身边的小人给坏掉。
我们对于眼睛的观察,还有一个标准,就是眼睛的大小。如果这个人小眼小鼻,那他多半是目光短浅之人,“眼里无珠一世穷”。还有句话说:“眼小如豆,成不了气候。”此语虽不全面灵验,但却大体不差。我们可以遍数一下全世界的成功者,你找不出几个小眼小鼻的人。不信?那你就试试。
《冰鉴》为什么会专门提到文人?这跟曾国藩个人的需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很深刻的关系。
首先,清朝的社会主流是由中小地主为主的知识分子构成的,官员出自世家知识分子家族,书读得好可以做官,读不好的也能在家开馆授课,教书育人。时间久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绅士阶层,是清政府的拥护者,而且也是主要的人才产生平台。据统计,在当时全国光是闲居在家、不得志的绅士就有几十万,是曾国藩的一个巨大的人才库,他有这个需要来找到一套识别知识分子的方法。
其次,曾国藩的敌人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则是一个地道的反知识分子阶层的集团老大,是清朝文人的敌人,因为他反儒家,信外教。洪秀全是讨厌读书人的,因此,太平天国非但不能赢得绅士阶层的支持,反而被以儒家为正统的清朝读书人视为异端邪说,这更给了曾国藩大好的机会,他需要笼络天下的文人为己所用,共同对付太平天国。
最后,曾国藩“以文人为将,用农夫为勇”,大力重用知识分子做军队统帅,为自己的中层干部,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在一个募勇奏折中指出的:“大抵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意思就是文人绅士担任军官,正好符合农夫们习惯听从于文人绅士的特点。农民是害怕士大夫的,认为他们是权威,说的对,一呼即从,乐意接受文人的领导,容易被他们忽悠。加之绅士阶层的闲居文人很多,这帮人又有着满腔的报国热情,还有满腹的经国大志,希望为国家所用。
既然这是一个有志向还有才能的阶层,当然正好可以识别利用,帮助自己成就大事。
所以,曾国藩的《冰鉴》极为重视对文人的辨别,提出了一个文人先断神骨的概念,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且这一招确实很管用,即便放到现在,也是屡试不爽,很有参考价值。
既然曾国藩特别重视文人,他对文人的观察,神骨的标准就运用得格外严苛。文人无德,利嘴成刀,不但败坏人心,还能毁灭国体,谄媚君王。老曾对此恐怕是深有体会的。
秦桧的例子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汪精卫也是文人出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正因他们神骨不正,其心不忠,内心的志向不够坚贞,所以最后都成了汉奸。
也就说,曾国藩对文人的判断,最看重的就是他们内心的志向以及品德,这是文人的“神骨”。如果一个人德行不正,志向不坚,那他越有知识,就越要小心了。这类人如果干起坏事来,后果是极严重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了解一个人的眼睛,要通过眼睛断定他的内心,得出结论,必须结合他的说话、肢体行为等进行综合判断,并非只靠一个眼神便可以对一个人盖棺定论无论谈心还是谈判,盯眼并且察心,都能帮助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