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出现这种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别人不会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因此,帮助孩子重建信心,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充分接纳自己是孩子摆脱孤独感的关键所在。
妈妈:
我已经成为一名高一学生几个星期了。住校的生活还在努力适应中,周围的同学都慢慢熟悉了,唯独我没有朋友,我心里很难过。因为我不会与人交流,好像和同学们没什么可说的。做实验的时候大家都两三个人一组,唯独我是一个人做实验,每当这时我都会觉得格外孤单。我一天在学校说话不超过五句,这让我很孤单而且没处倾诉。
最让我伤心的是我旁边的男生总拿我的相貌和别人开玩笑,也有好几个男生把我排除在集体之外。他们说我长得难看,我也这么觉得,我对自己的相貌很自卑,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也很自卑。我觉得自己是个心理不正常的人,因为我没法像其他同学那样和别人很好地进行交流,我的朋友也很少,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是在同学的嘲笑中度过的。有镜子的地方我都尽量躲开,因为我不想看到自己的相貌,也不想看自己的照片。
我很理解同学,从来不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即使别人错了,即使别人伤我很深我也不会说给别人听,因此我更觉得无助,有时候觉得挺可怕的。我觉得没人能真正地了解我。
其实我也有很阳光的时候,别人的一句鼓励,老师的耐心辅导,哪怕只是一视同仁的对待都会让我觉得格外幸福。可是就是这样我还是很孤独。
我该怎么办呢?
您的女儿
有些中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性格孤僻,害怕交往,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自己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中,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同时把因离群索居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人际孤独则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交往障碍而带来的孤独体验。中学生产生孤独感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独立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实践范围逐步扩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加强,于是开始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盲目地依从父母。他们力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现实又让他们产生了不安全感。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多数人会竭力寻求与同伴的交往。在交往中,有的中学生因同伴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了一些摩擦,于是干脆将自己封闭起来,他们害怕增加不安全感,从而转向与自我内心的交流。
(2)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几近成熟,这有力地促进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基本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他们常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既能发现自己心灵中的美,也能看到自己心灵中的丑。由于中学生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谨慎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城墙”,以封锁自己内心的秘密。独立意识是一种向外的力量,自我意识则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它们与中学生心理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中学生特有的闭锁心理,并因此而产生出孤独感。
中学生应对孤独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孤独应对策略被称为“主动独处”。这意味着当孩子感到孤独时,让他倾向于从事活动,如写作或阅读等。人们通常认为这些行为是健康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意识远离孤独,并能把能量投向积极或创造性的事务。人们一般还相信,主动进行独处的人往往是怀有状态孤独而非特质孤独的人。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因为当前所处的某些境遇(如进入新学校)而孤独,境遇改变后他们的感觉也会好起来,朋友可能不会把他们描述为非常孤独的人。因而主动独处是应对孤独的好办法,特别是当自己无法逃离当前境遇时。
第二种孤独应对策略被称为“社会接触”。一般来说,它包括在感到孤独时给朋友打电话、拜访某人,或尝试建立某种社会接触。研究者认为,社会接触是应付孤独的好方法。但一般来说,孩子不应该为了获得社会接触而过分地打扰朋友。如果向朋友倾诉仍感觉孤独,就应当停下来问自己:为什么?或许已有的社会关系不能如愿地使自己满足,或许需要走出去结识新朋友——能满足自己对更深层次关系的需要的新朋友,或许应当使已有的一个关系深化进入更深的层次。
第三种孤独应对策略是悲哀忍受。在应对孤独的三种策略中,这种是最不被看好的。悲哀忍受意味着孩子的行为正在放大而非缓解自身的孤独。这类行为包括看电视、睡觉、饮食、服用镇定药、静坐思考而什么也不做,这类行为只会使孩子的情况更加糟糕,有时会令孩子更加痛苦,但孩子可能感到无力做任何事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孩子必须有意识地做出决定,来停止这种状态,以便进入更积极的状态。一步步地慢慢来,尝试新的爱好,走出去参加新的社团,恢复健身,花时间做点有益于自己的事。找个人向他谈论自己的孤独。感受到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但随时都会感受到孤独就不好了。
最重要的一点:很多孩子出现这种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别人不会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认为自己的存在只会成为大家的笑柄,没有人会愿意与自己做朋友。在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孩子很难主动走出去与周围的人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帮助孩子重建信心,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充分接纳自己是孩子摆脱孤独感的关键所在。
(1)多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人士的故事。父母经常给孩子讲英雄人物及成功人士的故事会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奋发向上,因为英雄故事中有一种引领人向上的巨大力量,可以使孩子不自卑、不悲观、不自私、不贪图享受,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
(2)从家长身上找原因。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如果父母身上有什么毛病,就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因此,要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父母需要认真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跟孩子同样的“毛病”。如果有,就要从自己做起,及时改正。
(3)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应该在如何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上下功夫。一是多增加孩子与其他孩子交流的机会,让孩子融入集体中;二是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做事情;三是要对孩子因势利导,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
(4)真诚赞扬。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但须注意得当、得法。过度或过于轻易地滥用鼓励和赞扬,会使孩子感到父母不真诚、对他的期望过低、或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赞扬的。最好是对孩子的行为或进步及时、准确地给予反应,比如对孩子说:“我看到你已经敢主动与陌生人讲话了。”“你的那首诗确实写得不错。”这比笼统地说“好极了”,效果会好得多。
(5)激发孩子的自主意识。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这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潜力。
(6)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成长。让孩子感到自己有用。除了采纳孩子的建议外,还可引导孩子做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即使只是让孩子种种花草、买买东西,要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受与他人之间的友谊、彼此的需要和依存。
(7)积极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是树立自信心的必然结果,又是重要成因。完成某项任务、学会某项技能、取得某种成绩都属此列。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激励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不要只是诱之以物质。最好把他们作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荣誉心来激发他们,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