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疲劳有暂时性的和慢性的两种。暂时性学习疲劳通过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学习疲劳则需要花较大力气才能消除。
爸爸妈妈:
这是我第一次给你们写信。我一直想告诉你们星期六和星期日我不想去上课。我知道你们这样是为了我好,因为我已经上初三了,对我来说是关键的一年,可是我想多一点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可以多玩一会儿或多休息一下;我想和你们多一点时间在一起,我有时真的感觉太孤单了,太累了。我知道你们为了我花了不少心血,是你们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所以我很感谢你们。为了不让你们失望,我平时在学校学习已经很努力了,现在我已经明显感到自己的精力不是很充足,每次坐下来学习的时候,总是集中不了精神,学一会儿就感到腰酸背痛、眼球发疼,根本没有办法再继续。上课时,我也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不由自主地打瞌睡。另外,我觉得自己近来开始变得思维迟钝、情绪烦躁、易怒、忧郁,对学习也有些厌倦。
所以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星期六和星期日不要再让我去补习班了,在家陪陪我好吗?即便不陪我玩,不陪我聊天,让我好好休息休息也行啊!我真的有点吃不消了!
爱你们的女儿
我们常常会因为孩子不听我们的话而生气苦恼,却很少去认真听听孩子的声音。当孩子一直想说却说不出口,或者即使是说出来也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和理会时,孩子心中该有多么失落和苦恼!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这个不想在周末去补习班的孩子就有很多无奈。她理解父母是为了自己好,但是她还是非常渴望和父母在一起多待些时间。周末被逼着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但是为了自己好,父母还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内心该有多少挣扎呢?如果她因为自己不情愿而在周末的时候拖延时间,迟到,不写作业,还会因为不上进、不主动而遭到父母的斥责吧。我想起一部新加坡电影里一位妈妈的台词:“各位街坊,如果不是无意中看到了儿子的日记,我怎么会知道原来儿子对我们的失望是我们对他失望的几倍啊。”我们在为孩子的不理想行为失望时,渴望理解和陪伴的孩子对我们会有多少失望呢?所以,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显得尤其重要。
信中的孩子有两大明显诉求:一是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二是感到学习太累了,希望周末不去补习班。第一个诉求解决起来较容易,关键在于第二个诉求的解决。
所谓学习疲劳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它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的是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现象。
目前,中学生中学习疲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表现是:大脑反应迟钝,头麻木或者疼痛,注意力分散,思维滞缓,情绪沮丧或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学习疲劳有暂时性的和慢性的两种。暂时性学习疲劳通过休息、睡眠可以消除,慢性学习疲劳则需要花较大力气才能消除。
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如下:
(1)学习负担过重。这里既有学校老师的原因,也有父母的原因。有的老师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不是按有关部门的要求留家庭作业,而是经常搞“题海战术”,使孩子疲于应付。而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还自行给孩子层层加码,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之外还会再加些练习,或者在双休日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认为“听总比不听好”。就像吃饭一样,天天吃得太多,还一个劲儿往里塞,胃能不疲劳吗?
(2)学习方法死板,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照猫画虎,没有认真开动脑筋。学习没有一定的规则,忙忙乱乱。每次学习时间过长,超过脑力限度。经常开夜车,磨蹭太长时间,效率不高,造成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3)缺乏学习兴趣。对某一科甚至某几科的学习不感兴趣,不爱听课,不爱做作业,但是又必须完成作业,只好硬着头皮做,这不仅造成了生理疲劳,更造成了心理疲劳。学习无愉快可言。
(4)脑营养不足。脑力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必须保证营养,高蛋白、维生素、充足的氧气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吃了高蛋白食物,如果趴在桌子上时间太长,呼吸短浅,氧供应不足,也会使大脑疲劳。
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解决孩子学习疲劳这个问题。
(1)告诉孩子不要用脑过度。连续用脑时间不要太长,不要等到“脑袋麻木”了才停止学习。如果长时间用脑,脑力消耗过大而休息不足,就会产生疲劳。研究发现,用脑过度会导致大脑两半球出现慢性充血现象,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思维缓慢,理解力、记忆力减退,还会造成头痛、失眠、食欲不振、情感淡漠等状况,极易引起各种身心疾病。
(2)科学用脑。大脑有左右两半球,大脑左半球主要同抽象的智力活动(如数学计算、语言分析等逻辑思维活动)有关;大脑右半球则主要同音乐、色彩、图形、空间想象等形象化的思维活动有关。为了克服疲劳,就要交替使用大脑左右两半球,使数学、哲学等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活动同音乐、绘画、文娱、体育活动交替进行,以利于克服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3)让孩子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预防疲劳就要适度休息,休息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晚上要按时睡觉,并保证有八小时的睡眠,以便第二天能有充沛的精力继续学习。巴甫洛夫称“睡眠为大脑的救星”。二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学习之后,要去打球,散步,做课间操,等等,尽管时间不长,但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替进行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形式,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调节大脑的机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动力定式”,使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保持平衡。这种情况下,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会有规律地进行,以减少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和生活。因此,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仅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更是防止学习疲劳,使学习活动更高效的需要。
(4)顺应生物钟的规律。按照人体生物活动的规律,在上午七点至十点,机体的生物机能处于上升的状态,十点左右精力最充沛,是学习的最佳时机,此后逐渐下降,至下午五点后又再度上升,到晚上九点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学习时间的安排应顺应人体生物钟的变化规律,但这一变化规律会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应研究自己身体机能工作的规律,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5)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如果孩子对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时心情愉快,那么即使学习时间很长也不易感到疲劳;反之,学习那些兴趣不大甚至厌烦的内容时,就会感到枯燥,大脑很快进入疲劳状态。因此,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也是预防学习疲劳的方法之一。另外,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身心舒畅,提高学习效果;而嘈杂、脏乱的学习环境,可能会使孩子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在过暗或过亮的地方学习,可能会因视觉疲劳而头晕目眩,影响学习效果。这些情况父母都要告诉孩子在学习时应注意和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