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任性问题其实就是自私的问题。矫正调整时,应通过寻找原因进行心理疏导,用关爱代替溺爱,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让孩子从任性中得不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并进而锻炼其自控能力。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爸爸妈妈,我和你们总是说不到一块儿,总是吵架,双方都很受伤,你们总说我任性、不听话、不懂得体谅你们,可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你们相处。我已经上三年级了,从小到大都是爷爷奶奶带着我,我很想他们,不想跟你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对我很好,我想要什么他们就给我什么,从来都不说我,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我不喜欢你们总管我,我要什么你们也不给,我讨厌你们。
我也不喜欢去学校,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总说我,这使我总是和他们吵架,发脾气,老师向你们告我的状,你们回家还说我,我很生气。我要回爷爷家。
女儿
在信中我们读到了一个特别的信息:孩子从小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而且爷爷奶奶对孩子一定是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疼爱,有求必应,这也是导致孩子这种个性的原因之一。同时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与孩子的接触应该是较少的,更谈不上应有的教育了,这也造成了当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时,孩子无法适应的现状,与父母作对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实,当父母无法与孩子建立起最基本的信任关系与情感联系的时候,父母是很难去教育孩子的。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与信任做保障,就很容易造成与孩子的冲突。
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还是从一开始就亲自教育为好,以免与孩子精神上的联结断开,真要等断开了再来教育孩子就难上加难了。
任性可谓是现在独生子女的通病,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长的过分溺爱,溺爱使孩子易冲动,稍有不顺心便把自己的不满竭力发泄出来。他们往往把矛头指向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老师、同学等。甚至还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就会使尽浑身解数以达到目的。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接受别人的劝说和忠告,即使表面答应,内心仍不以为然。
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使他们难以与他人和平相处,无法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如果不能彻底改善这种状况,他们必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作为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的这一问题。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任性问题其实就是自私的问题。这样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溺爱之中,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行动就是利用一切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
孩子任性,并非是他们不懂得道理,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道理,更会利用道理,所以当父母或老师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纠正他们的错误时,他们往往能找出很多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如果他们长期处于这种任性状态,并自以为能从这种状态中得到“好处”,这种任性的心理必将会阻碍孩子人格的完善,最终使孩子成为一个情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父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矫正。但在矫正调整时,父母千万不要发火,不能斥责孩子,应通过寻找原因进行心理疏导,用关爱代替溺爱,给孩子提供适当的约束,让孩子从任性中得不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并进而锻炼其自控能力,这样才能逐渐消除孩子任性的心理问题。
现在任性的孩子很多,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1)父母、长辈的溺爱和迁就。有些孩子的任性完全是因为父母溺爱造成的。许多父母从小生活比较艰苦,现在经济条件逐渐改善,总是想让孩子不再受苦,再加上许多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父母及祖父母宠爱的对象。对于其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总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不是教育他们,而是迁就他们。如果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通过哭闹就可以达到目的,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式。比如,对于孩子的偏食、挑食,有心理学家就认为责任完全在父母;还有的孩子要买玩具、零食或者新衣服,如果目的达不到,也会又哭又闹无休无止,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原因肯定在于他原先有多次用这种方法达到目的的经验。有的孩子在和朋友或同学交往中只顾自己,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源于他从小就是全家的中心,因而觉得自己应该永远是中心。
(2)对父母过度严厉的反抗。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时,就以训斥、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管教,从而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以执拗来抵抗粗暴,发泄不满。久而久之,会变得越来越任性,更加反叛。长此以往,父母就会对孩子的任性无可奈何,只得对孩子放任自流,从而强化了其任性心理。
(3)模仿也是任性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见到任性的现象,而且还经常可以看到父母、老师等人对孩子的任性毫无办法。身边任性的孩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却得不到父母和老师相应的惩罚,于是他们就会逐渐模仿这些人,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模仿中逐渐学会任性的本领。
(4)与同龄人的交往不足。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城市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农村的孩子这一问题虽然不太严重,但是,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学坏了,常常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玩耍。缺失同龄玩伴,导致孩子只能和成人玩,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往往是孩子在被迁就中结束。更有甚者,由于生活的压力,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孩子连这种不平等的交流都没有,孩子自然也就很难和别人交流了。缺乏交流的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易形成任性心理。
毋庸置疑,任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乱发脾气、无理取闹会使孩子的情绪经常处于波动之中,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过于自负,不尊重别人,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更孤僻、更任性,长大以后甚至无法融入社会。
在孩子任性、吵闹的时候,不要劈头盖脸地严厉批评,更不能打、骂,可以因势利导,正面耐心地讲道理,向孩子说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道理。如果孩子不听,继续哭闹,父母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哭闹行为是无效的。等孩子冷静下来,父母再严厉地指出他任性不对,讲清道理。无论孩子如何耍赖,父母一定不能心软,对孩子的无礼要求绝不迁就。
在孩子任性时,家庭各成员教育孩子的观点应保持一致。一方批评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不要出面袒护、干涉。如果大人之间遇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一定要避开孩子去商量。
如果父母已经掌握了孩子任性行为的规律,可以用“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总结出自认为重要的规矩,定好孩子破坏这些规矩要承担的后果,然后告诉孩子。如果孩子按照规矩做了,父母要及时表扬并适当奖励;一旦孩子违反了规矩,就要让孩子承担任性的后果。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情绪和行为容易失控,失控的怒火会影响管教孩子的效果。因此,当孩子任性时,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冷静的头脑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受到尊重,才会愿意按照父母对他的要求去做。
上小学的孩子好胜心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行。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在孩子任性不能控制情绪时,故意采用激将法,促使孩子在好胜的心理状态下克制自己的任性行为。
矫正孩子的任性,需要父母认认真真下一番功夫,从矫正自己的行为入手,耐心、细心地引导孩子。相信经过父母长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