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银行理财机构现状与竞争格局

一、理财规模增长放缓,增速创新低

2017年中国银行理财业务规模扩张增速较2016年大幅放缓。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计56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布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包括保本型产品),较年初增加0.49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全年增速同比下降21.94个百分点,为历史新低。月度同比增速也曾连续8个月下降,市场增长承压,具体情况如图2-1所示。

图2-1 2013—2017年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及增速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从不同机构类型产品余额情况看,截至2017年年底,国有大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9.9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73%,市场占比33.75%。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存续余额为11.9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2.45%,市场占比40.45%。城市商业银行存续余额为4.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27%;农村金融机构存续余额为1.57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27%。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仍是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方。

二、非保本型产品仍保持较大占比

以2013—2017年年底存续的理财产品资金余额来看,非保本产品的占比一直维持在60%以上,并在近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2017年,新发行的保本产品数量和筹资规模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导致保本产品的占比有所上升,达到24.9%,较2016年上升4.5个百分点。但随着资管新规的推出,保本保收益产品也不被纳入资产管理产品范围中,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相应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的缴纳范围,相关资产应按银监会规定计提资本和拨备,保本产品的发行规模将持续减少。严格来说,只有非保本理财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产品。在这一口径下,截至2017年年底,非保本的存续余额为22.17万亿元,较2016年减少0.94万亿元,同比下降4.07%。相关占比如图2-2所示。

图2-2 2013—2017年保本和非保本产品存续余额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具体到不同类型机构的产品分布情况,截至2017年年底,按存续余额计,国有大型银行非保本产品占比76.1%,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占比75.9%,城市商业银行占比75.7%,农村金融机构占比67.1%;外资银行的非保本产品占比最低,仅为27.2%。可以看出,理财产品的三类主体发行银行的非保本产品占比基本相当,而发行规模较小的银行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仍有相当大部分的保本产品,未来将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相关占比如图2-3所示。

图2-3 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三、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的增幅高于募集资金

2017年,全国共有59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了理财产品,共发行25.77万只,平均每月新发行产品2.15万只,累计募集资金173.59万亿元。从发行数量上看,较2016年增加了5.56万只,同比增长27.51%,从累计募集资金看,较2016年增加了5.65万亿元,同比增长3.36%。可以明显发现,发行数量的增幅远高于募集资金。2013—2017年银行理财市场发行数量和资金募集情况如图2-4所示。

图2-4 2013—2017年银行理财市场发行数量和资金募集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用单位产品募集资金来衡量,2017年全年单位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募集的资金为6.74亿元,远低于2016年的8.31亿元。银行理财产品单位募集金额的降低,侧面说明了两个现象:一是理财产品种类呈现多样化,主动迎合投资者的个性化要求;二是产品的平均期限有所增加,银行在理财产品市场中筹集短期资金的意愿减弱。

四、零售客户产品规模增速放缓,理财客户机构化趋势严峻

从中债登披露的银行理财客户构成情况来看,将一般个人客户和私人专属客户划分为零售客户,机构客户专属和银行同业专属划分为机构客户。可以看出,在2016年前,零售客户的产品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14—2016年年末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0.1%、31.8%和16.8%,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相较之下,机构客户占比持续上升,由2013年年末的29.7%上升至2016年年末的46.5%,尤其是2015年和2016年,银行同业产品规模呈现大规模增长,带动机构客户的占比大幅上升。然而在2017年情况有较大的改变,2017年年末零售客户和机构客户产品的存续余额占比分别为67%和33%,零售客户规模开始实现较大的增长,而在2017年银行同业产品在监管机构的重点整治下出现了较大的萎缩,规模从2016年年末的5.99万亿元下降至3.25万亿元,同期的占比也由20.61%下降至11%。面向不同投资者的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情况,如表2-1所示。

表2-1 面向不同投资者的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上看,机构投资者的占比越高,越能避免投资的同质化和“散户化”,这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近几年的理财客户机构化趋势实际上主要是因为银行同业客户的快速增长,银行同业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中小银行为了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参与到全国的金融市场中,以获得更高的资金回报和更快的投资规模扩张,然而中小银行自身有限的风险管理手段与高风险、高收益的同业理财产品并不完全匹配,而且银行同业产品的资金端更多的是中小银行的负债,一旦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则会引发较严重的连锁反应。诚然,在低利率环境下,同业理财产品相对于零售理财产品的价格优势更大,资金募集也相对容易,但是由于同业理财的市场利率弹性较大,一旦银行的同业理财占比过大,资金来源和成本都会极其不稳定,也会放大市场流动性波动。2016年年末的“资金荒”也印证了以上说法。2017年机构客户占比的下降也说明,理财客户机构化趋势依旧严峻,需要通过银行积极的转型来实现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理财市场份额变化,大型银行理财业务增速放缓

部分上市银行已披露的理财产品余额和增速统计如表2-2所示。根据18家上市银行的2017年年报,多数银行理财业务规模都呈现增速放缓的迹象,甚至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与2016年的整体繁荣景象形成巨大反差。其中,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和兴业银行是为数不多能实现同比增速提高的银行,相较而言,招商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杭州银行8家银行出现了理财业务收缩的现象。各银行理财业务增长乏力的情况与前文理财市场整体规模增长放缓的事实相印证。2016年,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大中型银行在银行理财市场中开展规模竞赛,以达到万亿元门槛为荣。从表2-2的数据也可发现,2016年,理财产品规模在万亿元以下的银行基本上都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然而,自2017年年初的一系列监管措施极大地消除了银行理财的套利空间,理财发行市场得到较好的规范,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各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的增长放缓,未来银行应在资产管理业务上积极寻求转型,尤其在产品净值化上应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适应新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从2018年的情况来看,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各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增速将持续放缓。

表2-2 部分上市银行已披露的理财产品余额和增速统计

资料来源:上市银行年报

六、传统债券、“非标”资产和现金类资产仍是理财配置主流

为了进一步明确理财资金的投向,理财登记系统于2017年年初对理财资金投向的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部分资产分类与过去年度发布的理财市场报告不具可比性。即便如此,从历年的资金投向来看,债券、非标准化资产、现金及银行存款仍然为理财产品重点配置的三种产品,近三年的配置占比分别为67.6%、77.87%和73.32%。

随着2016年“委外热”的出现,银行理财资金加配债券市场以捕捉交易性投资机会,导致债券成为最大的配置标的,占比从2015年的29.49%上升至2016年的43.76%,这也侧面反映出规模庞大的银行理财并没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实际上,委外扩张更多的是来自资产荒压力下的被动行为,并无通盘远期规划,一方面对管理人的筛选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对于承诺预期收益和过往兑付情况缺少基于市场环境的清晰判断,这实际上是一种资金外包,缺少基于大类资产配置的战略指引,盲目地将自己无法完成的回报目标转移给其他机构。

“非标”资产被银行理财视作超额收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在2013年时占比为27.49%,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近三年的占比都维持在15%~18%。虽然“非标”资产并不符合监管导向和银行转型方向,但非标债权资产仍然是银行理财最核心的高收益基础资产。能否获得可靠、稳定的非标资产来源,仍然是理财业务利润保障的决定因素。在低利率、宽松流动性的市场环境下,信用评级高的企业法人往往对于融资成本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无法满足银行理财对于非标资产高收益的期望。同时,为了追逐高收益而放松对融资主体信用风险的管控也会导致不良率居高不下,因此银行理财投资于“非标”资产往往会陷入“低收益不想投,高收益不敢投”的两难局面。监管机构对于银行理财投资于“非标”资产有严格的额度限制和投向限制,2017年年初银监会将股票质押回购等具有债券实质的资本市场类资产纳入“非标”统计口径后,部分银行“非标”债权资产额度骤然紧张,开始出现“非标转标”的业务模式。随着资管新规对标准化资产给出严格定义,并将不符合条件的资产都划入“非标”资产的范围中,这种类似于“白名单”的划分方式使得“非标”资产的范围变大,“非标转标”的难度也有所加大。围绕“非标”开展的投资业务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同样也考验着银行对于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建设能力。近五年银行理财大类资产配置对比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 银行理财大类资产配置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七、累计兑付客户收益稳步增长,收益率出现回升

如图2-5所示,2017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共有28.46万只产品发生兑付,理财产品累计兑付客户收益11 854.5亿元,较2016年增长2 081.8亿元,同比增长21.30%。收益率方面,2015年至2017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客户实际年化收益率基本在3.5%~5.0%。从2017年全年来看,封闭式产品按募集资金额加权平均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为4.06%,较2016年上升27个基点,改变了过去几年产品收益率持续下降的趋势。

图2-5 2013—2017年银行理财市场兑付客户收益规模和收益率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如表2-4所示,从分机构类型来看,国有大型银行3 731.9亿元,占31.48%;全国性股份制银行4 765.4亿元,占40.20%;此外,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分别占17.58%、6.21%和1.24%。股份制银行逐渐超越国有大型银行,成为累计兑付客户收益最多的银行机构。

表2-4 历年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累计兑付客户收益规模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八、净值型理财存续增量明显,市场前景巨大

资管新规明确规定了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的要求,向净值化转型成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净值型产品通过合理的净值波动客观反映投融资市场的真实风险与收益,实现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实现理财产品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

从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来看,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统计2017年各月份期间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量变化,我们发现其存续量增速明显,市场潜力巨大。具体如图2-6所示,2017年12月达到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量峰值766款,相比年初的491款,增长率高达56.01%。

图2-6 2017年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量月度比较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从发行银行统计结果来看,截至2017年年末,发行净值型产品银行包括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与农商行。从发行数量看,首先是股份行发行数量最多,占比51.3%;其次是城商行,产品数量占比为38.0%;国有行产品数量占比为9.5%,农商行产品数量占比1.3%。具体分布如图2-7所示。

图2-7 2017年年末不同性质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份额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至于收益率情况,如图2-8所示,以净值化程度最高的基金产品和券商资管产品作为对比,银行净值型理财年化收益率为4.27%,全面优于债券型和货币型的基金产品;券商资管产品中混合型产品收益最高,为7.03%;公募基金中股票型产品收益最高,为22.20%。与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产品相比,银行净值型理财收益优于主要投资债券类资产(债券型和货币型)的产品,劣于主要投资权益类资产(混合型和股票型)的相关理财产品。

图2-8 2017年年末银行净值型与基金、券商资管不同类型产品收益占比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作为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依然具有银行理财的特有属性,即所投资产组合更偏好于固定收益类。固收类产品按照标准化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标准化产品和非标准化产品,图2-9反映了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与标准化类固收产品年化收益表现。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厌恶程度高,现阶段仍是以传统的债权类资产为主,并配以少量的权益类资产。与债券类基金产品相比,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收益高于包括中短期纯债型、长期纯债型、混合一级型和混合二级型4种债券类基金产品,其中,混合一级型投资于股票仅限于由认购新股所得,不在二级市场买入,混合二级型投资于股票的方式不局限于新股认购,也可以在二级股票交易市场直接买入。从收益率上看,银行净值型理财收益高于不同债券类基金产品,其中,长期纯债型债券类基金产品收益最低,仅为2.02%,中短纯债型产品收益最高,为4.23%。

图2-9 2017年年末银行净值型与不同债券基金产品收益占比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按不同类型机构来看,国有行和股份行的收益领先,均为4.45%;城商行次之,年化收益为4.06%;农商行年化收益最低,为2.32%。由于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对发行主体的投研能力和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较高,与全国性大行相比,目前区域性银行净值型产品整体投资能力较弱,但城商行有后来居上之势,与股份行的差距大大缩小。从趋势来看,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会成为主流,区域性银行还需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建设,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 /Ss8kF392hkeuJONt12sxUlLWQESSDC0iBFfV+RupAuiKT/7oszRNzuIN+saWW0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