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训练就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从而改变人的原有不良体态,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塑造体形、训练仪态、陶冶情操为目的的形体素质基本练习。形体训练主要包括形态训练、姿态训练和气质训练。形态训练是指针对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的训练。姿态训练是针对人的站、立、行等姿势而进行的练习。气质训练是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和外在的精神面貌的专门练习。
处于成长阶段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的成长发育都很关键,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在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要想很好地把握住这个时期塑造更好的形体美,必须进行正确的形体训练。形体训练是采用徒手训练的方式,练习把杆系列动作、姿势和步伐等基本动作,使大肌肉和小肌肉群协调发展。形体训练中的姿势和步伐训练,能够矫正关节的弯曲和扭转程度,促进关节和韧带的伸缩性和弹性。
形体训练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在有氧运动的训练中,形体训练能够调节呼吸功能,促进消化系统的调节大脑的作用,加快大脑的反应时间,使大脑中枢的运动区域处于兴奋状态。同时,形体训练有助于降低神经系统的疲劳程度,调高大脑的运行效率。
形体训练和音乐相结合,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控制人的身体,调动身体的各项机能,调节关节灵活性和柔韧性,调动身体组织的协调性。此外,音乐和动作风格的结合,使身体的动作节奏和音乐旋律相协调。形体训练和相应的舞蹈相结合时,舞蹈的基本动作例如舞蹈的手位、脚位、旋转等与形体训练的步伐和基本动作的结合,能够达到形体训练的目的——训练仪态和陶冶情操。
一些人,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得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在体态上的肥胖、偏瘦,在体形上的驼背、含胸、X型腿、O型腿等。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情况,形体训练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比如对于偏胖者,不仅要合理控制饮食,更需要进行形体的塑造。形体训练可以采取减脂法、有氧运动、负重练习等方法,在适当阶段进行适当的练习。在形体训练初期,采取减脂法,合理迅速地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减掉多余脂肪。在形体训练的中期阶段,采取有氧运动,如健美操,塑造健康的体形。在形体训练的最后阶段,采取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肌肉的负重练习,促进肌肉纤维的生长,使小肌肉和大肌肉群得到协调发展。
总体而言,对于偏胖者,可运用有氧运动、减脂和局部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体态上存在驼背、含胸特征的人,可根据形体舞蹈课进行“走步”“沉肩”“收臀”等练习,将针对上肢和下肢、腰部和背部等的有针对性的练习相结合,矫正不良体态,形成良好的体形和体态。
形体美除了外在美也包括内在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实现都可以通过形体训练得以达成。形体训练中的姿态训练、动作训练、把杆练习等都可以促进身体的协调发展。协调的身体发展也是形体美的重要特征。形体训练使得人们懂得美的基本动作、美的仪表仪态,促进人们感受美的能力。正确的形体训练不仅可以矫正不良体态,也能促进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形体训练是形成形体美的重要方式,形体美是形体训练的目的。形体训练的影响,也可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因素进行分析。从社会方面分析,形体训练能够促进社会形成正确的形体观念,形成形体训练的良好氛围,改变已有的形体训练的误区,形成正确的形体训练的方法。从学校方面分析,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形体课程,完善形体课需要的师资、场地、设备等。从个人方面分析,个体应该积极参与到正确的形体训练中来,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良体态,开发自身潜能,矫正不良的体态。
人有正常的呼吸节律,例如说话有句读停顿,唱歌有换气。声音是由气息控制,舞蹈的呼吸也同样受肢体语言的支配。在形体训练时,明确了气息的要求,就会有利于我们改变为动作而动作、为模仿而模仿的被动现象。通常,气息控制的长短直接影响动作的力量,它是动作力量产生的预备。当然,气息也作用于肢体动作的过程,会直接影响舞蹈风格的表现。如:汉族的胶州秧歌,“快起慢推”“小提大放”的动作形成了坚韧、舒展、利落的风格特征。这时气息的形式、时机、节奏等就要求人们随着舞蹈肢体动作随之调节。可以说,气息过程与动作表现过程是时刻联系在一起的。
如何运用气息控制、掌握呼吸与动作的调节规律,自然唤起动作的主动意识,赋予动作生命力呢?我们在训练时,当手臂上举时,要自然吸气,不动时,保持气息;下落时,自然吐气;动作快,气息变化快,动作慢,气息要控制长,力量才会延续。有了呼吸,动作就有了生命力,有了生命力,动作才会有美感。实践证明,这种唤起自我意识的训练结果要比单纯模仿学习动作有内涵得多。
意念就是人的大脑发出的指令。运用意念的目的就是感知自己身体各部位活动后所产生的力的效果,是进行关节与肢体的灵活度训练以及肌肉控制力量训练的基础。在意念训练中,我们就是要充分感知自己身体各部位关节和肌肉运动的规律和运动与力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增加常用关节的训练,如腰、胯、腕、膝等关节的灵活性与协调性训练;另一方面我们要开发一些不敏感的身体部位的训练,如脊椎运动,肌肉的张弛练习,胸胛骨、肩胛骨、肋胛骨的运动,力量的凝聚与传递练习等。
一般来讲,手、脚部位较为敏感,运动起来阻碍不大。但是身体中的有些部位,如背部、胯部甚至是某个部位的肌肉群就似乎不那么敏感了。而舞蹈恰恰离不开这些部位和肌肉的作用。如何展开训练呢?我们可以将动作的运动源放在身体的不敏感部位,如以一个小沙袋为运动源,将它放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胯部、后背或者是侧腰上,然后大脑发出运动指令,让小沙袋跟随身体部位的运动而改变位置,从而渐渐体会到这些部位所产生的力的作用。当然,我们选择训练难易程度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定,但要在训练过程中融合动作的力量性、抒情性、展开性、控制性等因素,全面开发自己的肢体运动能力。
对抗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内在力。我们知道,任何肢体动作的发生都会有个作用力,有力的起源点,而这种“力”“点”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就是对抗力。有了内在的对抗力的舞蹈动作,才会有生命力、爆发力、延伸力。例如,任何腾空而起的跳跃动作,在起跳的一瞬间,都会有一个向下推地的作用力,这个力的方向与腾空而起的作用力是相反的。再如,古典芭蕾基训中的“蹲”,在“下蹲”到“直立”的过程就要始终贯穿一种阻碍性的反向作用力,从而使“蹲”的动作过程充满了内涵。如果没有对抗力,那么这个“蹲”只能称作外形躯壳的变化而已。通常,对抗力保持的时间越长,那么动作的延伸幅度就越大,动作的内在爆发力就越明显。我们在训练时,可以认真地体会一下这种对抗力对肢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并且比较一下对抗力的强弱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就会自己掌握控制肢体的能力,养成对动作正误的判断力。
总之,我们在选择素材,选择训练内容时,要综合自身的问题,及时调整或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从而在形体训练时就逐渐纠正自身的不足。当然,有时我们在训练时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仅局限于技术范畴,还可能包括自身的自信心、兴趣等心理因素。所以,我们还可以借助专业教师或者其他专业人员从心理、生理、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我们正确的引导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