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刘充:充耳有闻,想把园子里的精彩讲给你听

文 肖晶心

· 刘充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15级本科生

2018年12月8日晚,清华大学本科生“一二·九”歌咏比赛现场。暖场视频放毕,全场陷入黑暗。灯光亮起,四位主持人站在台上开始自我介绍,第三位主持人身着紫色西装,热情而不失沉稳地说道:“大家好,我是来自社科学院五字班的刘充。”

对于很多没有亲临“一二·九”歌咏比赛现场的人来说,这句话也不算陌生。在人文清华讲坛、校歌赛、校园主持人大赛、计算机60周年系庆、后勤部门的演讲比赛等校内大大小小的活动上,都有着这位2018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刘充主持的身影。

刘充(左一)主持2018清华大学本科生“一二·九”歌咏比赛

我是清华园的主持人

如果有一天在紫荆操场西南角,你碰巧听到有人一直在大喊“嘿嘿嘿”,那人或许是刘充。

刘充大一时加入“白杨计划”,学习了相关课程后,就躲在紫操西南角的高墙那里练习,以免别人发现他。他先是叹气,让气息沉到丹田,然后想象自己要叫住五十米远处的同学,连喊几声“嘿嘿嘿”,短促有力。

刘充认为,除了发声,“重音”和“节奏”也很重要。“所谓强调有依据,断句讲逻辑,观众听起来会觉得很舒服。”最初刘充在读文章时还会做一些勾画标注,但熟能生巧,之后也就不用勾画了。“所有经验都是从读更多的材料读来的。”

只有基本功,对一个不仅承担串场功能的主持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主持人在台上放松一些之后,就会更在意舞台上发生的事。”而从紧张到放松的转变,也并非一夕能轻松飞跃。

当刘充沉浸在第二届校园主持人大赛全程时,才感受到了完全的放松。“因为主持人这种身份的代入感,我也像选手一样,思考怎么答题,选手答的亮点在哪,我要把亮点呈现给观众,选手哪里做得不足,我可以怎么帮他弥补。”

多次主持经历也让刘充领悟到,主持人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把观众想说的话说出来,表达他们对于每个环节的好坏评价。“如果观众能够忘记你,那也是个挺好的事情。我喜欢在台上看观众们的反应,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嘴角上扬,都说明你成功了,最恐怖的是你讲完之后观众还在玩手机。”

在前不久结束的校歌赛复赛上,刘充即兴调侃一两句评委的点评,“有一位选手想把夜店风唱给大家,评委点评说,一看这个同学就没有去过夜店,我说,看来您非常有经验啊”,调动全场的气氛。

刘充主持活动得心应手的同时,开始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

他曾与美团点评CEO王兴在他回校的讲座上对谈。在上场之前,刘充专门读了王兴的传记《九败一胜》,了解王兴的创业经历。他意识到,只有了解被采访者足够多的情况下,才能引导他说出很多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我一直在追问王兴,之前经历那么多次失败,怎么坚持下来。他说,清华毕业生就应该有成为世界冠军的想法,我觉得我找到了应该挖出来的东西,我就讲解给观众。”

刘充(右)与美团点评CEO王兴对话

“我一直认为,清华培养的主持人和主流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在学习上受过扎实的知识体系训练,拥有快速获取信息并分析提取、不断追问的能力,我们应该发挥这样的优势。”刘充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清华园的主持人”,而非专业主持人。

刘充主持人文清华讲坛时,就怀着这样的想法。他要事先收集整理大量的材料,力求将学者最可爱、最可敬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这也成为刘充在每次主持时的期待。他认为,清华的主持人就该干这活,“学者的东西要走向大众,去影响大众,大众的问题也应该有途径去反馈,我觉得我就是这样的身份”。

因此,这位“清华的尼格买提”更愿意去主持“开讲啦”之类的活动。“我有很多理工科朋友,他们都很优秀,但他们不太会讲(自己的研究),我想做的,就是把它们讲得更通俗,让大家都能够理解和接受。”

“这是我想说的社科特色”

刘充第一次意识到演讲的用处,大概是在初中凭一张嘴改变班风的时候。

他在北京市密云区读初中,教育资源并不丰富,被分到的班级风气也不好。他很难受,觉得这么待下去也不行,于是就竞选了班长。他会在临近放学的时候组织全班反思今天的表现,或慷慨激昂,或痛心疾首。“那时候我就发现,演讲这东西好像有用,每次讲得群情激愤,大家都挺有义气,班风就好一点了。”

之后刘充便一直参加演讲比赛,训练自己这方面的才能。到清华之后,他不仅能主持、演讲,还开始指导园子里许多的同学和工作人员,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说起来很奇怪,我觉得我的大学经历非常丰富,不在于我主持了许多活动,而在于我领略了清华非常多的侧面。”

刘充曾给学校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指导过演讲比赛,鼓励他们从小处着手,讲自己的经历。在听他们叙述厨房工作、校园巡逻的故事时,刘充看到了非常不一样的清华,时常被他们演讲的细节“击中”。

刘充为后勤职工、“鸿雁计划”训练营成员指导演讲

“有一个厨师说,他冬天用冷水洗鱼,夏天在闷热的环境下炒菜,这两个细节一下就打动我了,因为我爸爸就是厨师,所以我特别能体会这种细节,真的很辛苦。”刘充动情地回忆道。还有一个后勤员工在演讲中谈到,自己奉献精神的来源,是从暴雨时收到的预警短信、路边积水旁静置着的三角警示牌的背后,感受到的付出和关怀,同样,他也愿意为了清华园的正常运转而奉献自我。

刘充的语言表达课程还覆盖到了校内“鸿雁计划”的学员和北京部分高中学生。“我一直觉得这两类同学是需要互补的”,基于此,刘充也对自己的课程做了更有针对性的设计。

享受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北京同学倾向于将这个世界想象得“没有摩擦力”,他们自信聪明、视野开阔,临场反应能力强,但他们过度理想化,不愿意在自己身上“动刀子”。刘充强调“雕琢自己的思考”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单凭直觉作出判断或反驳。刘充还跟他们探讨留守儿童、打工子弟学校之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不一样的“世界”。

“鸿雁计划”的学员很积极刻苦,他们从相对贫困的家乡走出来的经历令刘充感慨颇深,同时他也感到,这些学员缺乏表达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刘充鼓励他们精准表达,讲出自己的故事,通过一些挑战性的任务和小游戏,激发表达欲,唤醒他们的自信。

听过和见证过园子内外数不胜数的故事的刘充将这样的自己概括为“有社科特色的清华人”。因为他眼中的社科情怀,就是用服务精神把清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也让更多人讲好自己的故事。

“我的社科特色,不只是演讲、辩论、主持,而是用这些东西去影响社会。”

辩论让我“思考人生”

除了主持和演讲之外,刘充也是一名资深的辩手,他是“清锋明辩”全程最佳辩手,曾任校辩论队副队长,代表校辩论队参与CCTV-4《世界听我说》节目的录制,与全国各地的队伍同台竞技。

他本是专攻演讲,被高中老师临时拉去一个全国性的辩论赛“救场”后才开始转型。初次接触系统性培训的刘充看到由黄执中、马薇薇和周玄毅组成的豪华教练阵容时颇为震惊,而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训练时的单一辩题制度,他至今都记得那道辩题叫作“中国是否应该大幅增加对转基因食品销售的限制”。

“一个辩题从头打到尾,上场前一刻掷硬币决定正反方,积分制。二人小组赛每天打六场,连打三天。第一天刚开始就连输三场,我的搭档就哭了。”短暂地“思考人生”后,刘充又开始不停地查找、学习和完善,慢慢地找回了状态,有惊无险地杀进淘汰赛,又一路打到决赛,最后取得亚军。

“辩论对我的思维塑造影响很大,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事实准确、推论严谨,学会批判性思维,每听到一段话,我就会去想,哪些是有道理的,哪些是不对的。”刘充密集地接触辩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辩论带给他的意义。“我特别感谢这个赛制,在不断地完善论点、切换立场的过程中,让我没有那么极端,反而更包容了,愿意接纳许多观点背后的道理。”

深感辩论在高中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带给自己的重要影响,刘充想把这份经历传达给更多的高中生,成为“辩论的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他从北京市教委的三校联合辩论赛的学生发起人做起,同样倡导单一辩题制度。之后,他逐渐开始在北京八中、人大附中、北京中学等学校开设关于辩论的选修课,将自己对辩论的思考和理解传授给学生。直到现在,刘充还坚持每周去一次北京一○一中学授课,每个学期回母校人大附中至少两次授课。

刘充很喜欢四辩的位置,因为这让他在场上抛开各种交锋,找到一个思考的空间。“四辩带给我最重要的意义,是使我深信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它的价值观,而真正感人的不是辞藻,而是挖掘和展现的价值观能否唤醒人、打动人,我始终都是这样认为的。”

刘充在辩论场上

当一个人深思熟虑决定要自杀的时候,你应不应该去拦他?这道辩题摆在反方四辩刘充面前时,他“思考了一周的人生”。后来他想通了:现实生活中其实很难判断自杀者是否真的深思熟虑过,这个辩题是一个思想实验,核心在于探讨人是否有处置自己生命的权利。他将“深思熟虑”联系到康德的绝对理性带来绝对自由的理论,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结辩。

在刘充看来,辩论于他最重要的意义,便在于这种思考的乐趣,思考每一句话背后蕴含的价值观时,辩论的形式本身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但我更向往“学术上的辩论”

“我人生当中一直有一个我最梦寐以求的辩论,你知道是什么吗?”

“是持续了300多年的波粒二象性之争。”

谈到他希望中的学术辩论时,刘充眼中闪烁着光芒。他向往具有更大社会意义的辩论,并迫切地希望参与其中。

他解释道,“最开始牛顿提出微粒说,后来有惠更斯提出机械波说,但是机械波说又不能解释光在真空中传播这件事情,于是有了电磁波说,结果又发现光好像还有粒子性(光电效应),于是爱因斯坦又提出光子说。这是实实在在地推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辩论,又是十分学术的,我十分向往这种辩论。”

随着自己即将踏入博士生活,刘充也正在进行自己的学术辩论。作为做实验经常打碎试管的非典型理科生,刘充在大学时选择了社科,但还是放不下从小就喜欢的数学,于是他融合数学和自己学的政治经济学,用数学上的矩阵工具去模拟经济的运行。他创造性地将收入分配结构和生产结构纳入效率的计算当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效率测算方法和指标。他也因此入选了“未来学者”计划。一位老师评价道:“很难想象,一个本科生的发现竟然打开了国内政治经济学领域一个新的实证研究方向。”

刘充在答辩PPT中介绍自己的学术项目

“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是以文本研究、定性研究为主,而我希望它能有更多可以与世界对话的东西,有一套数学基础。我们往往会站在微观的个体的层面去讨论问题,但我更希望能够把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找到,从这个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导师的支持下,他正准备将自己的文章翻译成英文,参加明年的国际会议,以期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与对话。

展望自己的博士生活,刘充觉得自己会非常幸福:在学术上能够实施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尝试,进行学术上的辩论。“有清华底色的社科人”也是对他未来学术道路的极好概括。对社会有情怀、有责任感的清华底色,带给他通过自己的研究领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动力。

“坦白讲,我要在中关村、五道口这一带待12年,高中3年、本科4年,博士5年,这一片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我觉得我做的事情都是很新鲜的,学术探索是新鲜的,我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会有新的东西引入进来,我在介绍的东西也很新鲜,这就OK了。”

刘充参加学术会议

“如果有一天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你会干什么?”

失去说话能力意味着刘充不能再进行自己擅长并喜爱的主持、演讲和辩论了,但面对这个假设,刘充却颇为淡然地回答道:“那就写书或者写文章呗。”

“我觉得写文章和说话有很大的区别,因为文章读不懂还能翻回去读,而演讲、辩论都是转瞬即逝,无法往前倒,除非有《奇异博士》里的那块绿色的时间宝石。”刘充发现,无论一个人有多高的语言天赋,和写下来的文字一比,都太缺少雕琢感了。

在准备特奖答辩稿时,刘充在写稿之前尝试着说了一遍,6分钟的录音,在清洗和筛选后只剩下400字,其余4/5都是废话。他感叹:“这对自己来说是个挺好的机会,让我去反思、凝练,反复雕琢。”

而反复雕琢、追求卓越也许正是刘充在不同角色的切换间始终不变的初心。台上的主持是暂时的,在台下,他反复雕琢和打磨主持词,抄写两份手卡以便收集,并不断地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在演讲和辩论的教育事业中,他根据学员不同的特点打磨课程,让更多人讲出自己的故事;在进行学术探索时,他反复思考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可对话性,并融入数学工具加以分析。

回首过去的三年,在园子里的各种舞台之上,都有他拿起话筒讲清华故事、讲中国故事的身影,刘充说:“征途中的诸多风景,源于内心深处对‘清华人’这三个字的理解与认同。” 0fZ68q1WnChreTizV78rrHTOGnHxktE9zcKShBMATV4C6aLyaAXSJyplSteqCY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