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朱篷口的兴起

朱篷口是龙王河的入海口。上游源于山东莒南县文疃乡,河道四季畅通。每年夏季山洪冲刷过后,使港底水深,航道宽阔,常年50吨帆船往返畅行,大汛潮时300吨货轮亦能进出,群众称为不淤之港。其港口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这里的帆篷皆用槲树皮蒸染,色呈朱红,春汛港口船只众多,篷帆把港口染红一片,故曰朱篷口。

海头朱篷口码头

清乾隆五年(1740)开海禁后,赣榆逐渐成为鲁东南商业中心,青口、朱篷口尤盛。在明朝,为加强朱篷口的海运管理,县置中岗站递运所大使主管运输,同时在盐业基地兴庄,设兴庄场盐课司大使管理盐务。

清光绪年间,朱篷口船已有百只,外来的商、渔船,小船每日亦多达百只,少则几十只。海脐村匡茂彩一家就拥有“洪顺”“和顺”“旅顺”“永顺”“五巧”五条载重均在20吨以上的船只。匡家在上海开设商行,实行收、运、销一条龙经营,财势大,名声高,有“苏北船王”之称。海头的“王官快”“大如意”等船上,装有土炮和“独子拐”洋枪、“天门杂子”枪。王世本家的一条船就配备24支德国“僧帽”牌套筒步枪。因此,朱篷口的船使海匪望而生畏。据说,海匪在闹纠纷赌咒时常说:“谁要三心并二意,叫他碰上‘官快’‘大如意’。”

1934年柳子安(青口人)在小东门开设了长风轮船行汽车站,继之王宣臣(兴庄人)于东义茂设立新合轮船行,后又增设了祥兴泰轮船行。

上述三个轮船行的货船均停泊在朱篷口,其中长风轮船行的货轮有“德春”“迎春”“琛春”“长春”“江春”等六艘,以“江春”号轮为大,载重1000吨以上。新合、祥兴泰轮船行的货轮有“庆兴”“安庆”号等七八艘。

朱篷口的本地船户有贾大扁、阎大扁、阎二扁、三扁、王小蛮、阎小蛮、王三扁、阎长兴、莱包子、张德顺、六合顺、张发兴等35家。其中,有较大的黄花船十多只,载重量30吨左右,其余的船载重量约15吨上下。

此外,灌云、滨海、射阳、响水等地的商渔船、小船也往来于朱篷口,中型船载重10吨左右。

朱篷口港年吞吐量约20万吨,出口的主要货物有:黄豆、花生米、油、小米、白面粉、泰安白麻、猪红水,沂水、费县等地的黄梨、大枣、胶枣、山楂、柿饼、栗子、芝麻、大白菜等土产品。海头当地特产出口品种以腌腊(咸猪)为大宗,其次是食盐。清光绪年间,每年腌腊猪出口量达10万头以上。进口的多系日用杂品,如红白糖、大米、白布、绸缎、火柴、煤油、烧纸(花尖纸) ,还有煤炭、木材、毛竹等。

港口栈房林立,从海头至梁东沙一带,沿岸栈房有兴源、建勋、义兴、三合、举仁、广兴、盖风、福懋、公和、仁和等,每个栈房占地十多亩。栈房有本地人开设的,也有外地大商行在这里设的货站。码头上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装卸工人日夜不停地搬运货物。当时码头共分四个作业班,总人数350人左右。

码头旱班50人,把头尹盛同、吴龙岭;车辆搬运班(以手推车为主)200人,班长阎思国;驳船班船数十条,由王松起调度;水班80人,头领为王彬起、王为梓。有时三四艘轮船同时挂口,装卸工人加班加点连夜搬运。一次,福懋木行来木材,水班在朱篷口外的轮船上连续作业七天七夜。

朱篷口海运事业的发达,带来了陆路运输业的兴旺,海头镇一年四季车水马龙,路上往返的小推车、牛车日达数百辆,驴、骡帮群多达二三百头,绵绵十几里。来时将大量的农副产品运进镇内,返回时多运食盐、卤膏和干、鲜咸鱼以及大批日用杂品。据估算,平均每天运进生油、黄豆、花生米约15万斤,生猪500头左右。进口的白、红糖一项,最多一天可达30万斤。其中“顺治永”商行每次进糖1000包,发走花生米1000包。

朱篷口的兴起与发展,招来了各路客商,从清乾隆取消海禁之后,宁波、上海、吴淞、盐城、新洋、潮河、扬州、烟台、青岛、泰安、沂蒙、郯县、临县、费县以及福建、江西等地的大小商贾,都到这里洽谈生意,了解行情。清末民初达到最盛时期,一直到抗日战争前夕,还十分昌盛。 H/6R653JrrZurSFDqN5vwba/7LbFzlMcu9YebpPegufPfF6JQYPzoBhN4bDQLx3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