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著名建筑

抗日战争爆发,古城惨遭兵燹之祸。1938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沙河街遭受了一次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空袭,一天之内连续七次,每次三至六架飞机,进行轮番扫射和投弹,共投弹四五十颗,死伤三四十人,三条大街烧光两条,大部分商店、作坊化为灰烬,从此沙河元气大伤。1939年初,日军占据沙河,成立伪维持会,组织汉奸队,在此安设据点达七年之久,在日伪统治下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45年秋,抗战胜利,老百姓刚刚着手重建家园,内战又开始了,沙河遭受的劫难居全县首位。从1938年到1948年连续十年战乱,沙河一带的闹市变为废墟,著名建筑荡然无存。仅据老年人的回忆,现把战前沙河著名的建筑叙述如下:

一、信香庙:坐落在沙河街西北1000米处的岭上。先修了座“天齐庙”,据迷信传说:西北岭原是座山,年年长。自天齐老爷坐了山尖,山不长了。以后这座古刹不断地增修,不知何时改名为“信香庙”。至清末已有大、小塑像近千尊,形状百态,惟妙惟肖,其规模之大在赣榆庙宇中是首屈一指的。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庙里安上据点,解放后全部拆除,现已变为平地和公路。

二、自来寺:出沙河南门再向东南行约500米,便是自来寺。旧县志记载民间传说:古代有一年发洪水,大沙河冲来一尊佛像和一口大铁钟。有人编出流言:“铁钟碰铜钟,铜钟语铁钟;你上自来寺,我上东海东;我俩要相会,洪水再来冲。”人们于是修建自来寺,并用红头绳系住铁钟,不让其冲走。寺中面积不大,是个四合院,正殿和东西厢房、走道各三间,古式建筑,映衬着苍松翠柏,颇为幽雅,现已变为耕地。

三、火神庙:位于沙河街内东北角。正殿三间,内有火神、三官神、速报司等,计房屋20间,占地五亩。1928年,神像被清除,改建为沙河完全小学。1939年初,日本侵略军曾在这里安设皇军队部。1947年国民党军队又在这里安过据点,后在战火中变成一片瓦砾场。现在的沙河食品站,就建在此处。

四、观音堂:位于南横街西首,坐西向东,正殿三间,供观音像。1931年,改为民众教育馆。现已成为东、西街道。

五、惠莲庵(会龙庵) :朱氏大户兴建于清初。据说朱家有位少女患疾,诸方医治无效,许做尼姑,法名惠莲。豪门闺秀,怎入庵寺?其家族专建一庵,供其修行,故取名惠莲庵。后来惠莲去世,庵中放进龙王檀木像,人们误称“会龙庵”。后又放进铜铸神像,为八只手的“千里眼”,逐渐成了“神”庙。天旱无雨,群众常抬出身躯高大、金面黑须、红袍紫带、手捧白圭的龙王求雨。若还不下雨,再搬出“千里眼”,根据群众迷信的想法,“千里眼”的法力在龙王之上。战乱中无人修缮,已坍塌无遗。这里现已成为联合村居民住宅区了。

六、朱氏宗祠:位于北门里,坐西向东。该祠由朱氏族众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雍正七年(1729)朱梓荣受皇封,后进行扩建。祠内有两株大银杏树,树上有喜鹊窝,故沙河朱氏堂号叫“瑞鹊堂”。解放后曾作粮管所,1958年拆除,现已变成民房。

七、孙氏宗祠:位于大街北段,坐东朝西。大门直对北横街。建祠时挖出一块锡,故沙河孙氏堂号叫“天锡堂”。解放后,先作邮局,后重建作派出所了。

八、耶稣堂:1925年,美国人为进行传教之便,在沙河大街中段建教堂一座,坐西向东,约有三亩地面积,内有讲堂, (拐角屋)五间,小楼一座。30年代,教徒300多人,牧师姓明,是美国人。这所教堂直属海州耶稣堂领导。解放后,辟作沙河小学。

九、天主堂:为进行传教,1935年法国人在沙河西北村建天主堂一座,面积约十二亩,除砖石外,一切建筑材料都从海州运来。圣堂长34米、宽5米、高7米,拱形铁皮屋顶,南屋山正门,上书“玫瑰宝殿”四个大字;圣堂北钟楼高21米,铁皮方锥形楼顶,上有十字架,直径40厘米的铜钟悬于最上层,早晚周围5千米内都可听见钟声。神甫是法国人,名叫赖士宏。日寇盘踞时,有个鬼子兵曾到教堂骚扰,被赖神甫打了一个嘴巴子,没敢报复。天主堂声威大震,一时教徒发展到500多人。1948年初,杨步仁在这里安据点,解放后拆为平地。

十、戏楼:信香庙前有一座戏楼,老年人讲,戏楼乃和庙同时或稍晚几年兴建。1916年倒塌。后来镇董朱华川(朱世潼)组织重修。戏楼后台三间两层楼,前台是一大方亭,飞檐翘角,古朴典雅。1919年竣工。正中为横匾“歌管楼台”,两旁门匾分别为“邀月”“遏云”,前面两台柱楹联是“一曲高歌冲画栋”“八音雅韵绕书梁”。每年“四月八会”,在戏台上唱三天大戏。这座古雅的建筑物,同信香庙一起被毁。

十一、百碌泉:位于北门外半里许,方形井口,四边各宽一丈,由五排圆柱石砌成,每周32块,共160块。井深丈余,泉水清冽,很少杂质,终年不涸。据说,白姓来沙河开油坊,当地居民不给用水,理由是,我们的水井,你没有投资,你家用水量大,应自己修井。白姓无奈,买姓朱的一块地,请当地石匠包工。为了搬运石头方便,特将石头錾成无楞碌磙。水井建成后,水源旺盛,水质极佳。后来白氏衰败,水井公用。现仍在使用。

十二、溯沂书院:位于沙河中大街,坐西向东,房屋12间,面积约2000平方米。清光绪十三年(1887) ,孙长卿、孙长祜兄弟二人捐钱五百缗、官助四百缗,办成沙河第一所公学——溯沂书院。民初改为溯沂小学,至1928年小学迁往火神庙,原校址改作区公所,即现在的镇政府南院。

沙河镇南大门

十三、沙河城墙: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 ,镇董陈乃宜率民建土圩,周长3千米,四个门,南门建楼,上刻“太和寨”。圩壕宽五丈、深八尺余。民国初年,土圩倒塌。镇董朱华川率民重修,改土圩为砖墙,周长3千米,高丈余,东、西、南、北四门,外加西南、西北两门。沿城墙建15座炮楼。城壕加宽至七丈,深丈余。抗战期间敌伪在此长期盘踞,解放后全部拆除。 R/hBqPmaCbyaeiNEHRyz86CrI5FMBdvZn/e+fIPIIGws0yHROwSNwiLvXQbOf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