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曰森与“和安圩”

清咸丰年间,捻军曾先后多次攻占海属商业中心青口,清政府曾多次限令筑圩自保。经当地豪绅、富商巨贾公议推举,县衙任命青口豪绅周曰森主持修圩之事。

和安圩平面图(根据孙兴才所绘和安圩图加工而成)

周曰森,字盛林,清道光末年任青口镇董事,曾拜某漕运总督为义父,声势煊赫。因其身材魁梧,穿着讲究,有钱有势,人送绰号“周大架子”。他接受筑圩任务后,不敢怠慢,积极筹备,于咸丰十一年(1861)农历六月十八日破土动工。由于突击筑城,盘窑烧砖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利用拆除旧楼,“取材颓垣断壁……搜废宅砖石垣墉”(见《和安圩记》)。经过40多天的紧张施工,筑圩工程已初具规模,经公议取圩名曰“和安”,自然是取和平安祥之意。

和安圩外围周长2914米,总占地面积530712平方米。圩墙高约4米,圩墙呈外直内坡状,墙外用青砖砌成,内墙为土垒。圩有七门,即大南门、大东门、大西门、大北门、小南门、小西门、小东门(又名新运门,系国民党统治时期所开)。各圩门均有高大门楼,顶为琉璃瓦苫盖,西角挑檐,巍巍壮观。圩外有宽8米、深5米的圩沟,东、西、南、北四大门外都有石桥。圩内有32座屯兵窝棚(俗称“炮楼”) ,“炮楼”与“炮楼”之间筑有炮台,共有61座炮台,每座炮台皆有铁铸火炮一尊。

1945年以前,和安圩内已有街、道、巷共69条。从南门至北门形成一条放射形南北主轴线,这条轴线南段称“盐市街”,北段称“耙头街”。沿轴线向东,至大东门称“前宫街”,向西至大西门称“后宫街”,至小西门称“大街”,也叫“牌坊街”,至小南门称“二道街”,也是当时城内商业最繁华的一条街。街道两侧,富有地方特色的砖木结构带出厦的商号店面,栉比鳞次。

在所谓“兵毁迭经、商贾骇散”的“咸、同”时代,和安圩的建成,为青口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 /FOu6nZzeEw4gkv4NdGQCbLAShLFK0K6axDvRGKEgo7JA+x2zWCSwETMWWjmGp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