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镇驻地土城村南有一汉代古城遗址,当地人称作土城,据考证此城是西汉计斤县故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然而,计斤县的名字却与商周时代的一个东夷古国——莒国联系在一起,其历史更为悠久。
有关计斤县及其历史渊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给予了详细的说明。他在《水经注》卷三十“淮水篇”中说:“游水又北径祝其县故城西,游水左径琅琊计斤县故城之西。《地理志》曰:‘莒子始起于此,后徙莒,有盐官,故世谓之南莒也。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县北,东侧巨海’。”郦氏所云的游水(已消失)是淮水流经今赣榆境内的一条支流。依记,游水自今赣榆西南入境后,向东北流经祝其、计斤、赣榆三座汉代古县城,计斤县故城居其中。而位于今赣榆中部的塔山镇驻地土城村之南有一处古城遗址。据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组来此实地考察,发现此遗址四面城垣较完好,呈正方形,面积达2平方公里。现存东南墙角、东北墙角两段残垣。遗址中残留的城墙是用土夯成的,两面用夹板,中间用绳连接一层层夯上去。从城墙断面上仍然可以清晰地看见当年系绳的绳眼,层与层之间的痕迹非常明显,城周围的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青铜器、漆器和陶器。据此,专家组认定,土城是一处汉代古城遗址。土城位于今赣榆县中部,与《水经注》所定位的西汉计斤县故城完全吻合。故推测,土城是汉计斤县故城遗址。
汉计斤县城遗址
那么,计斤县的名字因何而来呢?郦道元引《汉书·地理志》所记云,莒子始起于此,即土城为莒国初建之都,后来迁都于莒(今山东莒县) ,后人称土城为南莒。《帝王世纪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后徙莒。”由此可证土城原为莒子兹舆期最初所建的莒国的都城——计斤城。西汉政权建立,于计斤城处设置新县,因莒国旧城之名而取县名为计斤,这就是计斤县名的由来。
计斤县城临游水而建,向东沿游水而下可至盐仓城,再至纪鄣城南入海,向西南经祝其县城溯流而上可达淮河,水运交通十分方便。计斤县东部的汉赣榆县盐仓城东濒黄海,自古以来就是海盐生产基地。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在水运交通便利的计斤县设置盐官。盐官设有长、丞,亦可由郡守提名任命。盐官主管盐的生产、分配及大规模的转运;盐的销售亦由官府组织,或是置吏设肆售卖,或是通过特许的小商人进行分销。盐仓城是海盐的集散地,盐官根据朝廷下达的海盐调拨任务,将成批的海盐从此装船沿游水历经计斤、祝其等城市到淮水及长江,再转运到全国各地。盐的官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限制了大工商业主,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
计斤县城是汉代盐官住所,近水楼台先得月,此地盐的销售业及运输业一定很发达,必然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据旧县志记载:土城为棋盘街,南北四街,东西亦四街。墙外环路,路外环河,河上设吊桥。其东西南北皆有城门,门为拱形,城嵌青砖,城上有楼,四角皆角楼。城内西北角有一块地,历史上称为“小牢”,另一处称“大堂”,有牢房和衙门等国家机器。从土城遗址周围汉墓出土的大量汉代青铜器、各种精致漆器和陶器来看,当时的计斤城一定是一座繁华富饶的县城。史料记载,一般汉代县城设计为方形,边长约500米,而计斤城面积竟然有2平方公里,进一步证明计斤城是利用莒国初的计斤城改造而成,否则一座汉代县城是无法达到如此规模的。20世纪30年代,土城古城还相对完整,东西南北各有城门。1943年春夏汛期,城墙全部倒塌,后一直未再修复。
计斤门
周初莒都,计斤古城,控青河而接黄海,襟三山而引沂蒙;庇一方黎民,安居乐业,国富民殷。然世事更迭,沧海桑田,两千余载弹指间,空余残破遗存,难觅当年盛景。为弘扬历史文化,再现古城旧貌,2010年,塔山镇人民政府依托现存的古城墙遗址,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计斤城城门及城门文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