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在原始社会属于东夷部落之范畴,而赣榆的史前文明从有据可考时计算应为东夷文明 发展的第三阶段——大汶口文化 阶段、第四阶段——龙山文化 阶段和第五阶段——岳石文化 阶段。个别出土文物中似有指向东夷文化早期的北辛文化 阶段,但没有系统的文物来进一步证明,孤证不能为证,因此赣榆史前文明目前始于大汶口文化后期并覆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整个阶段。此三阶段为新石器晚期的文明,而此前的后李文化 (距今8000年)、北辛文化(距今6100—7000年),在赣榆目前尚无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其存在。而大汶口文化(距今4600—6100年)阶段遗址在赣榆已经发现,龙山文化(距今4000—4600年)阶段遗址在赣榆境内多有发现,岳石文化(距今3400—4000年)阶段遗址在赣榆也有发现。因此赣榆的史前文明可上溯到距今4600年至5000年,即大汶口文化后期。至于连云港境内的其他史前遗址的发掘考证,例如桃花涧的将军崖岩画 (属东夷文化最早阶段——后李文化时期)、北辛文化时期的二涧文化 、大伊山文化 遗址(属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但是这些原始遗存并非位于今之赣榆境内,故不能据此断定赣榆的史前文明也可以溯及那么久远,只能作为赣榆原始文明可以有的一个旁证。我们可以猜想那里的原始居民也可能会跑到赣榆这边狩猎农作,但是不是真的来过,谁也说不准,历史只相信证据而不采信臆测。至于藤花落遗址 则是典型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址,与赣榆境内发现的诸多原始文化遗址同属于东夷文化中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桃花涧
赣榆在原始社会属东夷部落之风衮族,有文物考证的时代距今4000年至5000年左右,处于大汶口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阶段。赣榆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以下几处:
东河北遗址。该遗址被省考古研究所界定为大汶口文化聚落遗址。该遗址位于赣榆县金山镇东河北村。经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勘探该遗址出土的部分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确定其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环濠高台遗址。遗址原为一高台堆积,普遍高出周围地表2米左右。遗址原有高台平面大致呈圆角长方形,环濠围绕其一周。勘探工作开展前,遗址南部区域整体破坏殆尽,现存遗址北部区域范围东西长160米、南北残宽80米,残存面积约12 800平方米。
从遗址出土遗物看,鼎足数量相对较多,除去鬼脸式鼎足具有龙山文化早期特征外,其余鼎足皆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常见形制。此外,该遗址出土的一件完整的夹砂红陶尊与大汶口墓地中所出陶尊基本相同,亦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典型器物。对陶器的初步研究表明,东河北遗址的主体时代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下限可延续至龙山文化早期。玉器出土于一处密集区域内,极可能系从一墓葬中出土,东河北遗址应当是一处社会分化程度较高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聚落。
后大堂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位于今赣马镇赣马中学院内和赣马中心小学北侧。总面积6000平方米。此处曾是赣榆古代县衙后大堂,故命名为后大堂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该遗址文化堆积较厚,遗迹现象复杂,出土文物较为丰富,文化序列较重。在两层始于汉代的夯土城墙下面是厚达2米、为三层的龙山文化遗址层。出土有汉代绳纹板瓦、筒瓦、泥质灰陶罐、盆等残片,中层有西周时期夹砂绳纹褐陶片、鬲足、夹砂陶鬼脸式鼎足、扁鼎足、盆式鼎足、鬶片、泥质黑陶竹节形豆柄、平底杯、罐把手以及挂红衣泥质红陶片、绳纹板瓦和筒瓦等重要文物,并出土一完整的黑陶罐。另外还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残片和刀、锛、箭镞等残器。
城头镇青墩庙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城头镇青墩庙村。为一高约3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大土墩。1960年清理发掘。出土有矮档鬲足、泥质灰陶片、砂质陶鬲足以及双翼式铜箭镞、骨铁、骨椎等遗物。在其下层发现岳石文化的灰坑打破龙山文化层的重要迹象。对研究岳石文化的源头、族属以及与商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海头镇庙台子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南距盐仓城遗址约100米,有汉、周、商、新石器时代晚期三个文化层。上层有汉代绳纹瓦片、云纹瓦当、莽钱、铜箭镞、铜镜、碎砖块等,中层有西周鬲足、陶口杯腹片、绳纹灰陶片和春秋时代的铁犁铧残片、碳化稻谷等,底层有新石器时期的石砺、骨椎、石纺轮、鹿角、龟腹甲残片等。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和骨制品为典型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
海头镇大台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海头镇马台村东北,面积约30平方米,突出地面约1米,为圆形土丘。上层遗物有汉云纹瓦当、绳纹陶片,下层有附加堆纹与鬼式鬲足、黑陶薄片等。
苏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城头镇苏青墩村北,为一大河湾沙滩,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物上层有汉代陶片、筒瓦片,西周夹砂红陶、鬲足罐口片;底层有新石器时期的三角形扁鼎足、锥形扁足、镂空圈足、盘式红陶鼎足、柱础式陶纺轮、泥质黑陶器鼻、豆座、盘口杯等残片。赣榆苏青墩遗址发现的陶纺轮或可说明赣榆的原始人类或在东夷文化的北辛时期已经存在。 但遗憾的是没有更多的物证来证明北辛文化时期赣榆确已有了原始部落和原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