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柳编

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织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逐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赣榆有着悠久的杞柳种植历史,是我国古代和现代柳编工艺品的主要产区之一。在赣榆及海州出土的黄褐式夹砂陶器,也把古赣榆地区的柳编工艺技术追溯到7000年以前。

关于柳编的起源,至今在塔山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隋末时期,窦建德占据土城,自立为王,建立了西夏国。其女月娥心灵手巧,精于柳编,所编花篮十分精美,为当地仕女所喜爱,后纷纷效仿。月娥见大家都喜欢这一手艺,遂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大家。后来,月娥不幸被其夫罗成刺死,人们为了纪念她,每到她的殉难日,都会折柳编制各式花篮,以寄托哀思。久而久之,这一古老手艺也就流传了下来。

在沭河两岸,还流传着一个关于“泼儿筐”(即针线筐)的传说。相传,唐朝初年,沭河岸边有个勤劳善良的青年姓柳,以打鱼为生。一次撒下网打了一条金鱼,往上拽怎么也拽不上来,鱼带着网往水里游,小伙子抓着网缰不放。忽然,金鱼不见了,只见一座清幽素雅的花园出现了。小伙子进去一看,烛香缭绕,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对着他含情脉脉地望来,他便和这姑娘成了亲。新婚三日,夫妻恩爱,情意相融。第四天,仆人用船把他送上岸,从此和妻断了音信。年轻人思念娇妻,却不见妻子派人来接他。他多次去河边寻找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的花园。转眼到了三月初三,河岸绿柳垂绦,春草碧色,清水绿波,无不拨动着他思妻的心弦。他在河边坐着,突然看到娇妻乘一叶扁舟漂流而来。夫妻团圆后,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小两口十分喜欢。只是这孩子生下来,不分昼夜地啼哭,常搅得两口儿心烦意乱。一天,夫妻俩哄着女儿在河边散步解闷,柳叶儿不时拂在脸旁,这时,只见小女舞着双手,似乎要拿那随风飘动的柳絮,妻子灵机一动,转身回家拿了把剪刀,剪下一大捆细长的柳条,然后又一根一根地剥去绿皮变成白条。连夜编织了一个圆圆的花筐。她让丈夫把孩子放进花筐里,说也奇怪,孩子一下子停止了啼哭,还拍着小手挺欢气。姓柳小伙子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你真是柳编巧女啊!还管妻子编的花筐叫“泼儿筐”。从此,夫妻俩就开始采柳条,编柳筐。谁家的姑娘出嫁,就编一对银盆似的圆筐送去做嫁妆,祝贺他们夫妻和睦、白头偕老,也寓意生的孩子泼泼辣辣、结结实实。后来,人们得知,这位巧女是东海龙王的小龙女,姓柳的小伙子叫柳毅,都不是凡人。又是三月三日,为了纪念柳编女夫妻河中相会献艺传技,人们自愿捐款建起一座“柳毅庙”,在这一天逢起了“柳会”。

这些美好的传说,与柳编技艺的传承相伴相随,它就像注重色泽、肌理,追求天然的柳编一样,体现了劳动民众淳朴、淳厚、真诚的品性。

柳编工艺作为赣榆古老的民间手艺之一,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不仅保持了传统技艺的地方特色,还将柳编这一传统工艺不断做大做强,实现了自营出口的梦想,登上了世界工艺品的大市场,为赣榆争得了荣誉,也为农民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

关于赣榆及海州柳编业的发展,据考,唐开成三年(838),海州港既是繁华的商港,又是海上补给粮饷的军港。经商贸易、海外商旅、络绎不绝。促进海州地方产业(含柳编业)的发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两江总督周馥奏准海州“自开商埠”,海州成为全国32个“自开商埠”之一,迅速促进了海州经济的发展。据《苏北商埠调查组的实地考察报告》,海州有13个行业发展迅速,柳编业是其中之一。当时主要品种有洗衣筐、提筐、果盘、花盆套等。民国初期,赣榆柳编工艺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也受国内市场欢迎。据《赣榆县续志》载:1915年,赣榆县“麦秸团扇”“柳笸箩”在巴拿马赛会江苏省地方物品展览会上,获四等奖;1916年,在北京国货展览会上亦获“四等奖”。民国中后期,由于天灾、战乱,柳编业处于萧条局面,赣榆从事竹草柳编织的仅剩360户,从业人员约600人。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百业待举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恢复柳编工艺品生产,组织加工小组进行生产自救,提供生产和经营条件,帮助柳编艺人渡过难关,使面临绝境的柳编业复苏过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柳编业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周振庭、张西月等一班技术骨干先后开发了彩色柳编、贝雕柳编、腻雕柳编以及柳板结合、柳木结合、柳与金属结合等一系列新产品,其中对中国柳编行业贡献最大的是柳制品的染色工艺,使柳编由原来的单一本色发展成为红、橙、黄、绿、青、蓝、紫7大色系,30多个色种。上世纪90年代,柳编工艺长足发展,土城、徐山的许多村庄,出现了“家家种杞柳,户户有编织”的景象,柳编工艺已是许多农民创业致富的一项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连云港市从江都引进工艺美术家许赞有先生,创办连云港天明工艺公司。许先生潜心柳编工艺研究,于1987年出版了49万字的《中国柳编工艺》,被国家教育部作为职业中学和生产单位培训教材。

赣榆柳编技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构思严谨,造型美观大方,纹理清晰,古朴典雅,以显工显艺为基本特征。柳编制品的生产过程大体分为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晾晒、刷漆等七个环节,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一是选料。选用柳条,以伏天柳条为最佳,这时的柳条较为成熟、剥皮容易、颜色白,直径大约为1-5毫米,长度60厘米。配料选用玉米皮,要去掉最外面一层老皮,要求色泽一致,颜色呈白色。所选麦秆,颜色要呈自然色,粗细、长度根据需要而定。茅草要以老而长为最好。二是上色。根据设计要求,将所需要的各种颜色均匀地涂在用料面上面,并晒干。三是浸泡。将涂有颜色的用料,放入水中。配料玉米皮湿一下就行,否则时间稍长,就会变成黄色。粗柳条要浸泡20分钟,细柳条10分钟。浸泡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变软,易于弯曲,平加其强度,方便编织。四是编织。按照一定的形状和规格进行。所用工具有:铁签、果枝剪、尺子等。五是熏蒸。编织出的成品,要用洗衣粉进行擦洗,其目的是为了清洁和增加湿度。然后,将成品放入熏室内,用放在容器内的硫磺点燃熏蒸2小时,熏蒸时必须将熏室门窗密封。六是晾晒。熏蒸后的成品要及时地进行晾晒、熏蒸和晾晒都是为了防止产品发霉和变形。七是刷漆。晒干以后,刷上清漆,使其经久耐用、不易褪色、增加亮度、美观好看。

柳编工艺的主要技法有的分为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也有人分为平编、立编、定编、拧编四种。本文按前一分法逐一介绍。一是平编。这是编平面席箔类的主要工种。其特点是经纬交织,互相穿插掩映,可以挑一压一,也可以挑二压二、挑一压二、挑二压一,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编织纹样。用苇编席时,先要将苇子压制成平面的片材,再行编织,也多取平编。其他的高粱皮编织、竹篾编织、蒲草编织,也是以平编为主。柳条编织用平编的倒反而不多。二是绞编。绞编也是以经纬编压为主要特点的工种。它和平编的不同之处是在经编方面,平编的经纬相同,同时动作,往前编织;而纹编则先编排好经桩,经桩可以是绳,是条子,是竹竿,甚至是铁丝,然后以编条(柳、槐、篾)交叉上下穿行于经桩上下,循环绕行。编成后的效果,表面全为纬编所掩盖,不露经条。绞编要求编纬的条子要比较柔软,有韧性,故常用于蒲草、细柳、桑条编织。三是勒编。勒编是传统的柳条编结工种。用勒编做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系货”。其法以麻绳作经,以柳条作纬,麻绳互相交错穿过柳条间,穿一次,绕扣勒紧,通常民间所见簸箕、笆斗、箩筐、柳条包等,均以此法编结主体部分。勒编器物的边缘,常需另行编板、把或框子,以使周边整齐,不致散落。四是砌编。砌编是传统手工编织的常见工种之一。用砌编工艺制成的器物一般称为“砌货”。其法多被用于圆形器物的编制,方法是将编结物聚合成把,然后用较结实的篾片,将这些把束穿起来。民间常用的墩子、饭篓、字纸篓等均用此法做成。五是缠边。勒编的辅助工种,必不可少。主要用于勒编器具的边沿、把手部分。其法多以坚硬的材料为芯,在芯的外面,用柔软的条子(藤皮、塑料带、篾皮等)按一定方向缠绕,一方面使之固定,一方面起到表面装饰效果。缠边可以用单条或多条,单条排列整齐,效果朴实大方,多条可以用各种色彩的材料,缠绕时可以编出花纹图案。可见于腊杆家具、柳编制品及屏风等的包边和衔接部。

赣榆当代柳编工艺,不仅将传统的技艺综合运用到生产上,又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在工艺上不断创新,突出以染色工艺、结合工艺、混编工艺、柳木结合家具、柳皮贴面家具等为艺术特色,追求造型的独特、颜色的变化,及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达到了光滑、平实、牢固、耐用的效果。

2007年,赣榆申报的“柳编”项目列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荣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江苏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宜广、张西月先后被命名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王宜广被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5Pa6QKWEBGD+xksSQz+VcVmfACSERDbJcP0PodA7BB77e3C0hMYv9J6OtFeD5D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