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黑陶制作历史悠久,黑陶文化源远流长,但其光华却长期埋没于历史烟云之中。当历史跨入新的世纪,当文化的春天降临海州湾畔,它所蕴涵的璀璨光芒与独特魅力,一经挖掘,便迅速风靡港城,成为港城最具代表性的“一黑一白”工艺珍品之一,并荣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榜,继而走出国门,成为一支独放异彩的艺术奇葩。
陶,被誉为“华夏艺术之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我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史书记载:“神农作瓦曰陶。”约公元前2600—前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距今7000年以上的仰韶半坡彩陶艺术的衰落,中国历史又孕育出了“黑陶文化”。黑陶,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1928年,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1936年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的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至1989年,经几代学者61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将失传4000多年的黑陶制作工艺完全破译,并在传统黑陶艺术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不断创新,从而使黑陶这一远古的艺术获得辉煌的新生。
古赣榆地区自古便有人类生息繁衍。东夷先民们曾制造出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发明了炼铜技术和弓箭等先进科技,烧造出薄如纸、黑如漆、影如镜的蛋壳陶,还创造了原始历法和最古老的文字。辉煌灿烂的东夷文明,同中原文明、关中文明和诸多南方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系统体系,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考古也证明,古赣榆地区是中国古代黑陶工艺品的主要产地之一。在被学者认定为“赣榆古城遗址”的史前龙山文化藤花落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光亮似漆,厚度仅在0.1—0.2厘米之间,代表了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
赣榆自秦代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历史。境内古文化遗存丰富,金山镇大港头村曾出土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斧形器”,班庄镇汪圩村北孟良水库边曾发掘出大量旧石器,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遍布全县,青墩庙、大台子、后大堂、庙台子、苏青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存。境内出土的黑花陶坛,曾被视为稀世之物,远赴欧洲、美洲各国展出。有据可查的赣榆黑陶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清同治四年(1865)塔山镇郭埠村的郭维亮作坊。据《赣榆县二工局发展史》载,1912年,青口镇陈三制作的黑陶,在苏北、鲁南驰名,素有“陈三窖”之称,被誉为“苏北一怪”。其时,全县制陶业约40家,以烧制日用陶制品为主,工艺品为辅。新中国成立后,全县陶瓷业有21户,从业人员28人。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黑陶工艺品被列为“封、资、修”,受到批判,仅有的几户作坊也停止生产黑陶,转向生产日用品。进入21世纪,赣榆黑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青年工艺美术师张明书以独创的“压光工艺”及“雕刻技法”,使赣榆黑陶工艺品达到了黑如墨、亮如漆、硬如瓷、声如磬、蛋壳样薄、鸿毛样轻的工艺水平和古朴、神秘、高贵、典雅的艺术效果。他研发的“高浮雕水洗”“陶上影雕”“漆雕”等生产工艺,在国内均属首创。2007年4月,连云港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关于对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汇报》中这样评价:“我市黑陶制作研发水平国内领先、省内唯一。”短短几年里,赣榆黑陶不断推出新品种,逐渐形成了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有仿古、移植、复制、观赏、实用、收藏六大类别,数百个品种。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张明书创作的“中国风”“奥运吉祥娃”等五件黑陶作品,经选拔走进奥林匹克公园“祥云小屋”,展后有两件作品被国家奥组委永久收藏。2012年,李大专携新创作的“百工图”瓶和“徐福东渡传说”瓶两件黑陶作品,参加了韩国丽水世博会展览,并现场演示了黑陶制作技艺。目前,连云港金玉黑陶艺术公司设计、制作的镂空“菊花罐”和融高浮雕、线雕、弦纹等技法为一体的“龙瓶”,已成为该公司最具代表性,也最受收藏者喜爱的黑陶艺术精品。
制作黑陶,历来有“寸土寸金”的说法。首先,制作黑陶用料讲究,其原料是一种特殊的黏土。赣榆地处沿海,亿万年前,大海中动物尸体腐烂后形成油脂层,经海浪吹打到海湾,与这里山体风化后的泥土包裹在一起,经沉淀形成一层海脂层。这种泥土含磷量高,铁及其他微量元素也极为丰富,烧制时提高了黑陶的亮度和光泽度。据《连云港地方史稿》记载:“1988年从新石器时代华盖山遗址出土的陶鼎、黑陶片等遗物,从地层剖面看,出土器物的灰色土层下面是黄土层,再下面是土质细腻、灰黑色的海淤层,海淤层下为黄土层。当时黑陶胎坯用土大多采用天然的黑土或河谷中的沉积土,有的选用高岭土制坯。”
其次,黑陶制作有着严密的工艺流程,必须经过取土、凉泥、沥泥、揉泥、拉坯、修坯、雕绘、磨光、阴干、入窑烧制、出窑擦洗、成品包装及保养存放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项工艺全凭手工操作,制成一件黑陶需要一个月左右,工艺流程复杂,风险性大,破损率常达20%—60%之间。在陶类艺术品中,最难烧制的当属黑陶,也是烧制过程中唯一产生窑变的,只能通过对火候、干湿度的掌控实现。而黑陶的尺寸越大,雕刻越复杂,烧制的难度也就越高。烧窑是十分关键的一道工序,烧窑者要经验丰富,能识“火候”,从微火到大火要烧20个小时,每两小时凭肉眼观察一次。最后闷熏,温度要控制在五六百度之间,经自然窑变,冷却后出窑。烧窑所用的木柴也有讲究,通常用山前松木烧制,因山前松木含盐性较高,烧出的产品乌黑发亮;而山后松木碱性较大,烧出的产品发白、发乌。由此可见,制作黑陶“寸土寸金”的说法,并非虚言。
2007年,赣榆申报的“黑陶”项目列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列入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江苏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明书、李大专先后被命名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李大专被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