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画,又被称为葫艺。宋代,民间的手工艺人把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术称为“葫芦画”艺术。明代,民间的葫芦文化兴起,百姓认为葫芦画有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祛病消灾、保平安等吉祥寓意,葫芦画成为许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葫芦画工艺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民间工艺形式。清朝康熙年间,葫芦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各地涌现出了不少葫芦画名家。其中,在山东济南有一名叫王一川的葫芦画师,是当时有名的葫芦手工艺人,后将葫芦画工艺传于徒弟纪公告,清代中期纪公告落居连云港市海州做小生意,起初在葫芦、瓢器上烙“商号”。
赣榆沿海多渔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几乎整天都漂泊在海上,用葫芦装盛淡水、烧酒是上佳的选择,但是进港后容易混淆,所以他们就请纪公告在葫芦上面烙上记号易于辨认,纪公告出于美观方面的考虑,就会在上面烙画一些图案。后来在葫芦酒具、药房药具上烙花及标识,逐渐创立了纪氏葫芦画工艺。纪氏葫芦画弟子纪光辉将纪氏葫芦画改名为“瀛洲葫艺”。瀛洲葫艺第七代弟子徐进涛师从纪光辉,一直坚持葫芦画技艺的研究和创新,不仅继承了祖辈的葫芦制作工艺,还一改过去葫芦画工艺中呆板单一的线条烙痕,创新了仿“国画”效果的葫芦画,以及“葫艺、葫塑、剔花”等新工艺。作品多次在全国、全省葫芦画艺人交流会上获得嘉赞,带动了本市众多葫芦画工艺爱好者。
徐进涛的葫芦画工艺包括烙花工艺、砑花工艺、雕刻工艺、拼塑工艺、彩绘工艺等基本形式。在选材上,筛选型、质、畸形的好葫芦。品种包括亚腰葫芦、苹果葫芦、瓠子等数10余种,大的高50多厘米,小的只有2.3厘米。在工艺上,烙花和砑花工艺是徐进涛在原有瀛洲葫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对葫芦画工艺的不断钻研而自创出的两种较好的工艺形式。作品内容有人物、花鸟、山水、草虫等,主题贴近生活,情感朴实。作品造型、色彩典雅,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葫芦画仿国画效果,风格或标新立异,或独具一格,或古朴大方,或潇洒飘逸,被国内外众多艺术收藏爱好者争先收藏。在文化内涵上,海纳百川,博采古今,作品内容贯穿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神话故事、古典名著、人文图腾、祭祀、婚俗、园林建筑、佛教、道教、消灾纳吉等。由此可见,葫芦画工艺无疑已经成为当地传统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几年,徐进涛利用赣榆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紧密结合属地民俗民风,创作了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系列大作,收到了极好效益,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徐进涛还在校内成立葫芦画社团,传授葫芦画工艺。
2016年,赣榆申报的“葫芦画”项目列入市人民政府公布的《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