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朱蓬渔火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海岸边海脐村住着一对勤劳恩爱的夫妻,丈夫姓闫名海仙,他的父亲给其起此名时,大意是要他学会慈悲为怀,知足为乐,乐做一个以海为生的“神仙”。

闫海仙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下海打鱼,搏击风浪,年轻时就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本领。他成年后娶妻生子,靠出海打鱼养活全家。每次出海后,他贤惠的娇妻就在家操劳家务、带孩子,还会主动帮庄邻织网、补网,赚点小钱补贴家用。每次潮汛,闫海仙出海回来,大多总会满载而归。除了将大部分海鲜挑往市场上售卖外,余下的小鲜虾和小蟹子等,他就别出心裁,与老婆一起,将它们精心制作成虾酱、蟹酱等备存,并让老婆免费送给左邻右舍们品尝。

闫海仙不经意间制作的海味蟹酱和虾酱等,口感滑嫩,香味浓郁,鲜美绝伦,特别是佐餐或以地方煎饼卷之食用,竟妙不可言,令人舌尖生津,回味无穷。时间久了,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海脐村有个会腌蟹、虾酱的高人,名叫闫海仙。后来,不知是人们故意为之,还是以讹传讹,“闫海仙”竟成了“腌海鲜”。盛名之下,前来讨买蟹酱、虾酱的人越来越多,但夫妻俩总以“小鱼小虾做的,不值得”为由不收一文钱,免费送之。

由于制作原料需求量的增长,闫海鲜为保证蟹、虾酱的质感和口味,每次都不得不往更深的海里去打鱼。回来后,又得和贤惠的妻子一起忙着腌制海味酱,经常累得腰酸背痛,却从无怨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闫海仙和其妻子腰都累弯了,走起路看起来一个人像一只蟹子,另一个人像一只对虾。于是,人们便分别称他们为蟹公公和虾婆婆。

每到蟹公公出海,虾婆婆总要到海边守望丈夫归来,天天如此。茫茫大海,风帆点点,每天虾婆婆总是带着儿子在那里等呀等呀,期盼着丈夫早一点平安归来。为了让心爱的妻子和儿子少一分牵挂,蟹公公就把自己的船帆用猪血染成红色。这样,每当出海归来,虾婆婆在大海的远处,从点点风帆中,一眼便能看到他归来的渔船。

有一天,蟹公公又出海了,直到天空的火烧云把大海都染成了猪血色,也没有看到那条红色帆船归来。一天、两天……那条红色帆船就再也没有回来。虾婆婆却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总会在海边等呀等呀,幻想着奇迹的出现。

青丝变白了,虾婆婆每天仍然要到海边张望。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看到了大海远处那红色的帆船回来了。一条、两条……大海里,所有渔船的风帆全都染成了猪血色。原来,是当地的渔民感动了,他们从妇人的忠贞和期待中,看到了做渔民妻子的艰辛还有那份永恒的爱。于是,在一个出海的前夜,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渔船上的风帆全都用猪血染成了红色,为的是给这位每天守候在海边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一份安慰。

也就在这时,这位在海边守候了多年的妻子,起身奔向了大海,去拥抱她日夜思念终于出海归来的丈夫,与被残阳染红了的大海融为一体。

从此,这里渔船的风帆就变成了朱红色,停放船舶的港口从此也叫朱蓬口。后来,明清时期这里成为重要的交通渔港,市井繁华,夜间船上渔火点点,酒肆兴旺,这便是有着明清八景之一的“朱蓬渔火”。而蟹公公和虾婆婆的儿子“海龙娃”,长大后则继承了父母的本领与善良,继续以出海打鱼为生,勤劳勇敢,并将其腌制的蟹酱、虾酱等送给邻居食用,博得十里八村渔民的交口称赞。

(陈博林 王洪德) 8oRMmaA6UzSHEucet73HvwBL3zQVY4z99IPdwnCC0O2U7htf6hP69CfH/4GpUb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