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河流

新沭河

其旧套为大沙河,又名庙湾子河。上源有南北两支,北支源自马山,南支源自郯城县大沙河镇,在石梁河村东北汇合东流,至沙河镇东又分为南北两支,至临洪镇东合而为五龙河入临洪口,全长50千米,流域面积620平方千米。河道上游浅而宽,下游窄而弯曲多支叉,屡屡与朱稽河、蔷薇河同溃。

1949—1952年,实施导沭经沙入海工程,在临沭县大官庄分沭水东流,至临洪口入海,中共中央华东局于1951年3月将其定名为新沭河。沂、沭、泗三大河皆源于沂蒙山区,在老淮河口附近入海,上游山高流急,中下游水系紊乱,屈曲易淤,屡屡泛滥成灾。山东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提出的“苏鲁两省统筹兼顾,治泗必先治沂,治沂必先导沭”的方针,于1948年7月完成设计方案:因大沙河上源距沭河仅8千米,导沭经沙入海可缩短流程130千米,决定腰斩马陵山,将大沙河与沭河沟通,在沭河筑人民胜利堰障水,分泄2800立方米/秒洪水入大沙河。堰上游沭河改称总沭河,下游改称老沭河,大沙河改称新沭河。新沭河基本沿大沙河旧套,开挖中泓,筑堤束水,河宽1千米左右,漫滩行洪,设计最大洪峰流量3800立方米/秒。

1949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调集临沂、胶州、沂水、泰安、滕县、徐州6个专区34个县民工114万人次,技术工人4500余人,分10期施工,至1953年11月竣工。国家共投资4500万元(以工代赈15万吨小米折算新人民币),挖筑土石4827万立方米,挖河85千米,筑堤800余千米,建各种建筑物53座。新沭河行洪能力达到2500立方米/秒,西赤金附近湖洼地滞洪区分泄洪水能力达到500立方米/秒,可以缓解苏鲁两省1450万亩农田洪灾。

1956年10月5日至12月31日建成蒋庄浸水闸,拦蓄新沭河水输往东海、赣榆两县各10立方米/秒,可灌溉陇海铁路至范河之间低于9米高程的农田。

赣榆据此兴建沭北灌区,开始旱改水,种植水稻。1958年12月至1960年,国家投资2575万元,由徐州专署调集东海、赣榆两县人力在孟曹埠村西建成石梁河水库,总库容5.85亿立方米,计划灌溉两县农田90万亩。赣榆据此兴建石梁河水库灌区。

1970年7月23日,新沭河下游洪峰流量3500立方米/秒,又遭潮水顶托,致使东堤决口,洪水进入新浦,工业损失3000余万元,宋庄、罗阳两乡镇农田和青口盐场受淹。当年冬至次年春,修复、加固河堤,使其行洪能力达到3800立方米/秒。

为提高沂、沭、泗流域防洪能力,国家水利电力部制定了沂、沭水东调计划,分沂、沭河上游每50—100年一遇洪水的80%经新沭河入海。要求新沭河行洪能力提高到6000—7000立方米/秒,国家投资1.7亿余元。1972年11月,新沭河扩大工程开工,徐州地区调集丰县、沛县、铜山、邳县、新沂、东海、赣榆7县3.5万民工常年施工。至1982年2月第9期工程结束时,完成石梁河水库正坝加固和新沭河复堤45千米、块石护坡18千米、中泓开挖30.8千米;石安河、乌龙河、鲁兰河、朱稽河、青口河等河道疏浚;新开沭北一、二级截洪沟、沭南航道、范河调尾工程,扩建蒋庄漫水闸、朱圈漫水桥;新建墩尚公路桥、太平庄挡潮闸、沭南北节制闸、临洪河307公路桥、临洪东西抽水站、朱稽河挡潮闸、青口河挡潮闸、青口河青口漫水闸和20%沭北洼地抽排工程等。共用工3500万劳动日,做土方5821.8万立方米、石方57.56万立方米、混凝土18.66万立方米。国家投资9308.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4.1%。新沭河中泓宽180—400米,行洪能力达4000—5000立方米/秒。

范河

又名白马河,原为朱稽河之第5沟。1949—1952年,将朱稽河支流芦家河、瓦窑沟河、五里桥河、第4沟并入第5沟旧套,筑堤束水,漫滩行洪,以为干河,命名为白马河。又将大沙河之北支掘头河、民灶河、豆饼河、牛腿河归并疏通为牛腿河,入于临洪口。1954—1956年陆续疏浚干、支河。1957年,徐州专署水利局按照“固定排涝河道,洪涝分泄”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干河、支流并浚,改漫滩行洪为地下河,专用作农田排涝,河床按1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堤防按20年一遇排涝标准修筑。范河长19.75千米,上游河底宽10—25米、中游25—28米、下游28—40米、尾闾段60米,河底高程2.0—0.0米,土方量351.8万立方米,建公路桥、生产桥各2座。国家补助经费125.2万元,当年10月25日开工,次年5月15日竣工。1958年,又建挡潮闸一座,国家投资121.3万元。

由于实施新沭河扩大工程,临洪口水位大幅度壅高,范河出口受阻。1977-1981年兴建范河调尾工程(即通榆运河沭北段),改范河入海口在青口河挡潮闸南500米处。1979年冬开始做范河新闸基础,次年春停工。

1983年,原殷庄乡为引水灌溉,将204公路桥以西至刘河头村11.85千米干河浚深为平底河槽,底宽5米,高程0.0米,成为拦蓄回归水的河川水库。

1949—1983年,范河干支流共做土方598万立方米(通榆运河另计),建桥、涵、闸57座,河道最大流量208立方米/秒,成为石梁河水库灌区内主要排涝河道。下游6.5千米河道成为6级航道,可通过通榆运河南下江淮等地。

朱稽河

旧河主流源于夹谷山区,流域范围自青口河至大沙河,面积560平方千米。下游支分为5条沟,第1、2、3沟并为北派唐生河入三角洋口;第4、5沟合瓦窑沟河、芦家河、牛腿河为南派入范家口。经1949—1952年整治,废5沟为范河、朱稽河、朱稽副河分别入海。朱稽河上源有左、中、右三支,右支孙家河源于夹谷山西麓,在望仙河村南入主流;左支城头河源于大、小徐山至柳沟村入主流;中支主流源于祝其山,入于三洋港,长52千米,流域面积220平方千米,实测最大洪峰流量406立方米/秒。

朱稽河源头山高坡陡,山洪湍急,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道弯曲狭窄,加以潮水顶托,河道淤垫,宣泄不畅。每逢暴雨必泛滥成灾,青口河至大沙河之间陆地行舟。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同治八至十年(1869—1871)、1915年曾经疏浚,灾害减轻,但皆为临时措施,数年后复淤,为害如故。

1949年,山东省导沭委员会决定整治朱稽河,首先疏理水系,废5沟并为3河:分南2支流归白马河(范河),自范家口人临洪口;北3支归朱稽河,自三洋港入临洪口;再北新开朱稽副河单独入海。朱稽河疏导工程于1949年冬开始,经九期施工,1952年完成,挖土376万立方米,整治柳沟村以下河道29千米。朱稽副河于1950年秋开工,当年完成,自青(口)墩(尚)公路起,至十五圩入海,长10.5千米,流域面积15.5平方千米。至此,朱稽河流域河体初具,水系分明,不复紊流。

1954年,徐州专署农田水利工程队派员在四沟湖搞沟洫畦田除涝试点。继而推广至小站湖,至1956年共建圩田、畦田20万亩,可防御小型灾害,但逢五年一遇暴雨仍有12万亩农田受淹。

1956年初,徐州专署水利局制定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整治方案:上游兴建夹谷山水库、谢坡水库和蓄水塘坝防洪抗旱,同时进行闸山沟、修梯田、封山育林等水土保持工程;中游自班庄改道经曹顶村至望仙河村;南支自左湾村改道至望仙河村,适当裁弯取直;下游开挖中泓,筑堤束水归槽,堤距加大至136—240米,行洪能力增至372立方米/秒;在朱堵村南建漫水闸l座,拦枯水灌溉两岸农田。4月1日开工,12月31日竣工,共建小水库2座,塘坝50余座,桥、涵、闸22座,做土方521万立方米,国家补助经费135万元。以后,经不断续建,至1970年共建小水库29座,总库容1643万立方米,使山丘区水土流失减轻,河道防洪能力逐步提高。1965年8月4日降雨126.2毫米,朱堵水文站测得洪峰流量406立方米/秒,1970年7月23日洪峰流量366立方米/秒,全线河堤安然无恙。

1957年上延朱稽副河至陈沟南村,下改至青口河南岸入海,全长12.4千米,流域面积53平方千米,10年一遇河床排涝流量75.6立方米/秒,20年一遇滩面行洪流量93.6立方米/秒。1958年,国家投资53.8万元建挡潮闸l座,使10千米河道两岸农田不受卤水侵袭。1964年,又上延4.5千米至早立王村,排涝面积增至60.25平方千米。为解决新沭河扩大工程完成后,临洪口水位壅高,朱稽河排水受阻的矛盾,采取“上截、中改、下调尾”的对应措施,上游开挖截洪沟,引山水入石梁河、小塔山水库和青口河,实行高水高排;中游改入朱稽副河,实行中水中排;下游废出海口,改入范河调尾,实行低水低排。

1970年11月,开挖夹山至塔山截洪沟、三清阁河至石梁河截洪沟,1972年续建完成。塔山截洪沟自夹谷山水库溢洪道沿55—60米等高线至小塔山水库,长16千米,开挖土石74.8万立方米,建各种建筑物23座,截主流上源17平方千米山水入小塔山水库。石梁河截洪沟自三清阁河至石梁河水库,长11千米,挖土石42万立方米,建各种建筑物14座,截去西源20平方千米山水入石梁河水库。1976年,将古城翻水站至小塔山水库输水渠下段扩建成沭北一级截洪沟,长13.8千米,挖土石196万立方米,建各种建筑物36座,截去流域面积12平方千米山水入小塔山水库,国家补助经费155万元。1976年又开挖沭北二级截洪沟,自塔林村南至青口河,长17.65千米,挖土220万立方米,建各种建筑物30座,国家补助经费120万元,截55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山水入青口河。四条截洪沟切去朱稽河上游集水面积104平方千米,流量达428.7—525.6立方米/秒,山洪不再下山为害,还补充了灌溉水源。

△小塔山水库

1978年冬,实施朱稽河下游改道工程,朱堵闸至郑园村之间沿朱稽副河旧套,郑园村以下裁弯取直,废副河及其挡潮闸,另建新挡潮闸入海,长18千米。按10年一遇排涝流量124.6立方米/秒挖河,20年一遇流量246立方米/秒筑堤。为便于调沭北运河水西上并开辟内河航运,河底比降为1/1.8万,宽10—20米。挖筑土400万立方米,建各种建筑物53座,国家补助经费180万元。次年春,改道完成,新河全长35千米,流域面积175平方千米。失去上源的老朱稽河下游归入通榆运河水系。1949—1979年,国家投资715万元,挖筑土石1491万立方米,朱稽河实现了10级梯级控制,节节蓄水灌溉,204公路桥以下河道已经通航。

青口河

旧名小沙河、洙水,现有支流18条。主流源出莒南县书院村北之草沟,在三界首村南入县境,至城东乡下口村东南入海,全长64千米,县境内长47.5千米。全部流域面积493平方千米,县境内267平方千米。

△青口河

青口河流域85%为丘陵山区,地面高差150米以上,上游河宽200—500米,比降1/400—1/600,下游河宽60—80米,比降约7/10000。青口河上游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弯曲易淤,宣泄不畅。每遇暴雨,山洪暴发,溃堤为灾。雨过天晴,水尽入海,无水灌溉。清光绪三年(1877)、1914年、1919年曾作小治。其后因内战外患,山区林木毁光,下游河道淤垫,堤防尽毁,安全行洪能力不足600立方米/秒,每夏皆有水灾。1953年8月6日,降雨量170.2毫米,青口镇河段洪峰流量约1500立方米/秒,决口28处,仅青口镇就毁房200余间,淹田5万亩。1954年春进行整修,河道行洪能力提高到1000立方米/秒,临时分洪道分洪能力达500立方米/秒。1958年在中游建小塔山水库,泄洪闸最大泄量400立方米/秒。

1971年始,开挖夹山至塔山截洪沟和沭北一、二级截洪沟,1976年竣工,将朱稽河上游84平方千米流域面积改入青口河流域。1973年11月开始整治下游河道,适当裁弯取直,开挖中泓以排涝,筑堤防洪,成为复式河床。第一期工程自邵庄渡槽至青口漫水闸,长12.9千米,1974年竣工。第二期工程自青口漫水闸至海口,长6.7千米,1976年竣工。1975年,国家投资153万元在海口建成挡潮闸1座,以蓄水、御卤、防淤。1977年7月,国家投资30万元建成沙河子漫水闸。五年共建中型涵闸、桥梁24座,实现了青口河4级梯级控制:第一级自小塔山水库泄洪闸至邵庄渡槽,长10.5千米,为天然河道,宽140米,承泄小塔山水库泄洪400立方米/秒。第二级从邵庄渡槽至沙河子漫水闸,长6.35千米,以400立方米/秒流量设计,500立方米/秒流量校核,河底宽42米,滩面宽70米,计划行水深2.5米,堤顶宽12米,挖筑土70万立方米。第三级自沙河子漫水闸至青口漫水闸,长6.55千米,按400立方米/秒流量设计,500立方米/秒流量校核,河底宽34—95米,滩面宽80米,堤顶宽12米,计划行水深3米,挖筑土110万立方米。第四级自青口漫水闸至海口,长6.7千米,按500立方米/秒流量设计,600立方米/秒流量校核,河底宽30—50米,滩面宽40—80米,堤顶宽10—15米,计划行水深3.5米,挖筑土185.2万立方米。1983年冬与通榆运河接通,1985年在青口漫水闸下游建成码头,开始通航,6级航道长6.7千米。至此,国家为治理青口河已投资2613万元(仅赣榆境内小塔山水库投资另计),投工2025万劳动日,做土石方2058万立方米,建水库85座(含莒南县境内),解除两岸14万亩农田的洪涝灾害,蓄水灌溉农田约30万亩,内河航运已达江淮等地。

沙汪河

原为1954年开挖的青口河分洪道南堤取土沟,经1960、1965年两次扩大成此河。源于塔山镇大莒城村,沿塔青干渠向东,至原城东乡小沙村东入海,长16千米,流域面积41.3平方千米,河道与挡潮闸最大排涝流量52.91立方米/秒。

1954年8月,为减轻青口河洪水对青口镇的威胁,在司家坞与孙园两村之间破堤分洪500立方米/秒,口门宽400米,洼地漫滩行洪,至小沙村东入海。其南堤之取土塘逐渐形成l条排水沟。1960年小塔山水库灌区建成时,作为塔青干渠以南的排水沟,流域范围北自塔青干渠南至青口河,西起大莒城,东至海。1965年,将此沟裁弯取直,扩大成河,命名为沙汪河。河长10.8千米,流域面积38.5千米,排涝流量41.6立方米/秒,河底宽1—10米,行水深1.2—3米。挖筑土51万立方米,全部由受益乡镇自办。海口建挡潮闸1座,国家补助经费12万元。

△沙汪河

1979年冬,为解决塔青干渠南2斗渠至南5斗渠地区的农田排涝,向上延伸至南2斗排水沟,河长增至13.61千米,并将中游河道拓宽、浚深。1984年再次延伸、疏浚,河长增至16千米,流域面积扩至43.6平方千米,下游河道设计10年一遇校核流量49.1立方米/秒,20年一遇校核流量52.41立方米/秒。四期工程共挖筑土100万立方米,建涵闸、渡槽、桥梁17座,国家补助资金65万元。

兴庄河

旧名尧水,原为大石桥河、木头沟河、小泥河三条小河,水系紊乱,经1949、1955、1960年三次整治成今河。源自大吴山东麓,经厉庄村内东南流,至海头镇新河村东南经兴庄口入海,长27.5千米。有塔山河(又名毛庄河)、黄庄河、上庄河、木头沟河等支流,流域面积共188.7平方千米。大石桥河上游为丘陵山区,山高坡陡,山洪湍急,中游弯曲易淤,尾闾迭经改道,水系紊乱,常与玉带河并溢。明万历十八年(1590)、万历三十八年(1610)曾合并至宋家口入海,岁久淤塞,复分别入海。至新中国成立前,每夏受淹农田10万余亩,积水深1米左右。

1949年,当地群众将木头沟河尾闾2000米取直,经兴庄、王东沙村前直接入兴庄口。1954年,改上庄河入龙河,截去流域面积9平方千米。木头沟河尾闾由盐管处拨款浚深。次年春,改大石桥河经木头沟河入海,但未能将木头沟河扩大。7月13日,降雨163.1毫米,大石桥河、木头沟河、玉带河并溢。淹农田101780亩,积水深0.4—1.5米,减产粮食约4500吨。

1956年3月8日,国家补助25.44万元整治大石桥河,干支并浚,上下游兼治。在柳树村前向东另开新河经木头沟河尾闻入兴庄口,截大石桥河上流入新河,改名兴庄河。失去上源的大石桥河尾同则称兴庄后河。兴庄河流域面积136平方千米,设计流量157.4立方米/秒,河底宽15—30米,滩面宽20—88米,堤高1.5—2米,行水深1.5—2米。挖筑土111.1万立方米,建涵、桥11座,全部工程于年底完成。1959年9月,国家投资134.8万元,在王东沙村南建成挡潮闸1座,行洪能力277立方米/秒。

1960年,小塔山水库灌区建成,南废玉带河,北废兴庄后河,兴庄河成为塔青干渠与龙河之间唯一的排涝干河。兴庄河流域面积198.06平方千米,负担20万亩农田排涝任务,河道不能适应。是年冬,改兴庄河为地下河,实行两级控制:第一级自挡潮闸向上,长6.7千米,河底宽35—55米,行水深5.4米,滩面宽各55米,10年一遇流量210立方米/秒;第二级长3.2千米,底宽15米,设计流量90.5万立方米/秒。共挖、筑土143万立方米,建生产桥2座,国家补助经费74万元。1965年开挖官庄河,截去北部流域面积35.56平方千米,兴庄河流域面积减小至162.5平方千米,支流2条,排水中沟22条。

1949—1990年,兴庄河上游建小水库6座,总库容469万立方米,河道治理挖筑土235万立方米,建桥、涵、闸、渡槽4座,国家补助经费215万元,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

龙王河

龙王河有大支流六条,主流源于莒南县五莲山南麓,称络车河;至金山镇石埠与小河埃两村间入县境,经朱汪村东南流,称朱汪河;又经原龙河乡龙王庙村南,称龙王庙河;至海头镇梁东沙村东入海,海口称朱蓬口。主流全长75千米,县境内长27.5千米;流域面积582平方千米,县境内151平方千米;已发生最大洪峰流量约3800立方米/秒,下游河宽300—400米,最大行洪能力1500立方米/秒。

龙河源高流急,沙多洪大,倘遇大潮顶托则泛滥成灾。洪水过后,河浅可涉,无灌溉之利。1957—1962年春整修下游河堤,在海头镇河段建桩石丁坝11座以保堤护滩。1962年7月13日23时至次日4时,上游山区普降300毫米暴雨,山洪暴发,龙河洪峰流量约3800立方米/秒,后石堰村以下24千米河堤全部溃决,81个村沦为泽国,平地水深1米以上。灾后,立即全线修复、加固河堤,并在海头镇河段分期砌石护坡。1971—1972年再次复堤,续建砌石护坡。1956—1990年,苏鲁两省在龙河上游干、支流上兴建水库48座,总库容1.1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94.5平方千米。

△龙王河

1965年在金山镇前石堰村东建自动闸1座,拦蓄上游477平方千米尾水和相邸水库灌区回归水,并建成龙北灌区,灌溉金山、龙河、海头、石桥、九里、马站、柘汪7个乡镇农田4.3万亩。1975年建成小塔山水库东副坝分洪闸,向龙河分洪,最大泄量4600立方米/秒。计划分洪道开挖与龙河整治、海头港建设合并实施,但因投资太大,无从筹措,迄今未能实施。龙河安全行洪能力仅1500立方米/秒。

绣针河

又名袖珍河、荻水河、汾水河,为赣榆区与日照市界河。源出莒南县五莲山东麓,在原马站乡西棘荡村入境,至荻水口入海,全长46千米,河道高差383米,流域面积380平方千米,已发生最大洪峰流量约2000立方米/秒。赣榆区境内河长9千米,流域面积4平方千米,最大河宽约300米,行洪能力800立方米/秒。洪水暴涨暴落,10年一遇洪峰流量1250立方米/秒,20年一遇洪峰流量2000立方米/秒。原赣榆县马站、柘汪两乡镇处于其尾阊南岸,屡受其害。近40年来,曾于1956年9月4日、1962年7月31日、1975年8月14日三次泛滥,受灾农田三万余亩。五次修复堤防、砌石护坡,做丁坝保滩,共挖筑土38.4万立方米,砌石1610立方米,国家补助经费13.5万元。因涉及两省三县,未能统筹治理。1990年,河道安全行洪能力约800立方米/秒,相当于5年一遇防洪标准。 TbC43fq9+ZBI8jRUcejIwO82TUVv5/n/F/4jUU+zXfajLRCE+FF4+AiHPSkOnV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