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山峰

抗日山

在班庄镇境内有这样一座小山,形似马鞍,因此得名“马鞍山”。“马鞍”注定要与戎马倥偬、战火烽烟这些词语密不可分:十四年抗战,先烈们奋战浴血,“抗日山”替换了“马鞍山”这个名字。抗日山,不单纯是一座山,而是一尊碑,是全国最早的抗日烈士陵园,流芳千古。

△抗日山

具有民族风格、由花岗岩雕砌的陵园大门,气势雄浑。“抗日山烈士陵园”字迹遒劲鲜红、如殷殷的鲜血凝聚,摄人心神,门后是一段长长而宽阔的坡。

山紧偎着海,海紧抱着山。山海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生如此,死亦如此——面对着“小沙东海战烈士冢”这座巨大的公墓,人们发出了如此浩叹。从著名散文家刘白羽、吴伯箫合写的《海上的遭遇》一文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小沙东海战的壮烈场景。1943年初春,一支新四军干部队由苏入鲁,船与日军汽艇在海上遭遇,爆发了惨烈的海战。那是一支非战斗性队伍,但他们面对强敌宁死不屈,英勇杀敌,血染黄海,击退了顽寇,可十六个年轻人的生命之门也在大海的潮汐里轰然关上了。他们中有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将军,这位15岁在井冈山参加红军,长征中曾是抢渡金沙江的英雄,殉国时年仅29岁;有三师八旅旅长田守尧及其妻子陈洛莲,夫妇生死相随;还有四位女干事,死前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她们和遇难的战友们一起被深厚的大山所接纳,安葬在一个大墓穴中相互守望,侧耳倾听来自大地之上革命胜利的欢庆锣鼓。

拾阶而上,伫立在符竹庭的陵墓前。六角亭式的石墓正面镶有将军的遗像,凝固了他的生命和不朽的精神。肖华将军在悼念符将军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40多年,岁月如流,却流不走我对他的悠悠思念;长征途中,人们同饮风雪;平型关前,人们共浴战尘;挺进敌后,人们并辔冀鲁。他运筹帷幄,沙场横戈,克郯城,取赣榆,英姿勃发……”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委的符竹庭,是在他指挥赣榆战役大捷后,在那个残酷的冬天,被一颗不可思议的流弹击中,卒时31岁。据说,罗荣桓首长把这一噩耗转告毛泽东同志时,他愣住了。共和国的军史上从此又陨落了一颗骁勇善战的将星。纯朴的赣榆人则以民歌的方式传唱着他的事迹,并一度把县名改为“竹庭县”。他是山的儿子,是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精英。

消灭惨绝人寰的法西斯,是全人类为之共鸣的正义之声。有一位叫汉斯·希伯的人,来自德国,但他却是一位勇敢正直的国际反法西斯战士。他曾二度携妻来到中国,以新闻记者的身份,用犀利的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1941年初冬,跟随部队到前线采访,在大青山与日寇遭遇,不幸壮烈牺牲。那尊属于希伯的奇特锥形石碑上写着这样的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希伯的英灵不会再流浪了,这儿就是他的家,他的归宿。由希伯人们又想到了金野博,他原是侵华日军的一员,被俘后经过感化,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狰狞面目,反戈一击,参加了日人反战同盟。在一次与敌人的战斗中负伤被俘,在被杀前,他振臂高呼:“打倒法西斯军阀!”那激越的呐喊回荡在中国的上空,回响在人类的头顶。世界和平之树,正是各国正义的人民用血和泪共同浇灌长大的。

登上抗日山的最高峰,一座高达十余米的纪念塔巍然矗立在那里,如一柄青铜铸剑,直刺苍蓝的天穹。塔顶是一尊钢铁铸就的战士戎装雕像,左手紧握钢枪,右手高擎红旗,眺盼远方,英姿飒爽,浩气如虹。这座塔,也是抗日山最壮丽的象征。

冬日从山顶俯瞰,但见碑亭交错林立,在如巨被的大雪覆盖下,银装素裹,整个陵园呈现一派肃穆庄严的气象。人们知道,在那些冰冷的碑石上,铭刻着3576位抗战阵亡者的名字;人们还知道,在那陵园东西两大墓群里,掩埋着800多位战士的遗骸忠骨,有的还是无名英雄。这数千个烈士,曾是数千个鲜活的生命,是数千支青春的挽歌,为了民族的存亡,甘愿血洒疆场,肝脑涂地,舍生取义,终于在这个特殊的兵营——烈士陵园慨然集结。生为人杰,死当鬼雄,他们演绎了一个深邃的大主题——民族之魂永存。

蓦然西眺,残阳如血,那红得热烈而壮烈的霞晖,投映在这处白雪覆盖的陵园里,产生了奇妙的折光。心中的那尊碑更加庄严而巍峨。

夹谷山

班庄镇西北部岗峦起伏,群岫如烟,夹谷山坐卧其间,却声名鹊起,自有一番说道。

夹谷山因三山夹一谷而得名,这里以其草丰林茂、谷深莺啼而闻名。当微风吹来,驻足倾听,自有黄莺婉转悦耳的啼鸣之声清晰传来,山鸣谷应,千回百转。这就是唐宋以来被许多诗人吟咏并被史志列为赣榆八景之一的“夹谷莺啼”。其实,那美妙的莺啼之声,只是风吹石洞发出的声响。地方志书上称:“啼不必莺,风激石罅声也。”这种奇绝的自然现象让许多人争相而至,欲一听为快。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时任赣榆知县的单畴书题《夹谷莺啼》诗云:

光山漠漠水流清,

齐鲁曾传书载牲。

云暗峰顶迷雁字,

风从洞底度莺声。

当年玉帛留残碍,

此处樵渔夫旧楹。

圣化亭前频徒倚,

登临不尽古今情。

春秋末期,孔子来到了夹谷山。孔子是带着重大的使命而来。《春秋·定公十年》载:“夏,公会齐侯于夹谷。”这是春秋末期齐鲁两国一次重大会盟,当时孔子代行会盟大司仪之职,齐国人想在盟坛上战胜“知礼而无勇”的孔子,企图让莱人(莱:诸侯国名,在今山东黄县,被齐国灭。——编者注)武装劫持鲁国国君。当莱人整齐吆喝着上来时,孔子机警地让鲁定公先退下,而自己挺身而出,向齐景公严厉地说:“两君和好,而曾经被征服的边地的俘虏们却用武器来捣乱,这不像是齐君对待诸侯的态度吧!”说得齐景公面红耳赤,无可奈何地斥退莱人,决定盟好。由于孔子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鲁国。

时间的巨轮碾过了2500多个春秋,群雄并立七强逐鹿的纷攘历史已成过眼云烟,战马萧萧兵车辚辚的会盟亦陈迹在夹谷山之阳的半山坡,衰草乱石中立着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的碑刻,碑文“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八个字依然可辨,古朴苍劲。除碑刻外,山上原有圣殿、圣化亭、魁星阁、夹谷书院等遗迹,皆为纪念孔子的建筑,可惜都已圯于时光的尘埃中。夹谷山上还有—块形如踞虎的巨石,上面镌刻着“尼山分秀”四个大字,此为后人歌颂孔子的手笔,也让夹谷山大为增色,“夹谷圣迹成佳境”。这里从此成为万人瞻仰、历代游览的胜地,唐代一诗人游毕夹谷,慷慨怀古,挥毫写下《夹谷》一首:

夹山莺啼三月天,

野花芳苹整相鲜。

来时不是侏儒死,

空笑齐人失措年。

而明代大理寺正卿裴天祐登夹谷山,亦赋诗云:

翠微西近祝其城,

齐鲁当年此会盟。

幽洞云深人已去,

左坛松老月还明。

却兵余焰遗空谷,

罢享流风动发营。

我欲东临寻胜迹,

开尊东麓叫啼莺。

吴山

赣榆区的最高峰在吴山。相传唐贞观元年,有一吴氏名凤英,在此占山为王,把此山命名为“吴凤山”。清县旧志载:吴姓居此,殁而灵异,唐封显惠王,为建庙……称吴山。吴山因此而得名。

吴山群峰竞秀,海拔365米,霞蔚云蒸,有十六大景者。吴山美,美就美在无一人工雕琢之迹,皆为天成奇观,无怪乎自古即为文人僧道畅游雅聚之地,明代万历年间进士、赣榆知县樊兆程在他的《新城眺望》中这样描述:“怀仁自昔即称雄,文物犹存齐鲁风。忽惊百雉层霄近,回眸千山一眺中。井品屯云还渤海,晓雾横腰揽吴峰……”

所以,历来有这么句口头禅:“若临赣榆县,不登吴山者,未游也。”这话不为虚妄,因吴山十六景观,各有风姿特色,气象万千,漏一处都将引为憾事。当地群众将这十六景观揉为口诀,简释为:

春游吴山百花妍(吴山四季花果不断,春最茂),夏游吴山层林间(林深生凉),秋游吴山红如火(丹枫尽染,蔚为壮观),冬游吴山银满天(遍山银装素裹,胸臆大开);

风游吴山惊涛浪(松涛观于三大风门,中门为最),雨游吴山观水潺(林密不湿衣,但观山石过水),霜游吴山若春暖(山外霜冷,登山活血生津),雪游吴山不穿棉(观梅踏雪,怀中生温);

早游吴山观红日(在锥把石观日出,胜如泰山),午游吴山居洞仙(正午在藏驴洞可闻其声),晚游吴山飘云海(鹰愁涧一带飘云,游者若仙),夜游吴山复留连(山景迷蒙,群峰叠黛,令人不忍离去);

东观吴山看幻影(日晖于峭壁间折射出各种幻影),西观吴山彩云翻(午后由娘娘庙西看,可见日渐落山的余晖形成的斑斓彩云),北观吴山群峰动(七十二栏石羊随视觉而动),南睹吴山万家船(东南远望黄海,晴天可见樯帆)。

这十六处风景点各呈异彩,蔚为壮观。而吴山的石、水、洞、庙则更具魅力。

以吴山石说,嶙峋怪石,千姿百态,峭壁嵯峨,石景奇观,处处引人入胜。山石,各地名山都不乏有,而这里的“幻影石壁”可就是吴山独有了。此景位于歇神台的东侧,眺望百米石壁,一步一景,乍看一人带五马,凝神再瞧又仿如一马随五人,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传说这是唐朝薛礼骑马东征过路,也有传说是当初的山大王吴凤英领马巡山……偌大的百米石壁,似给吴山挂上一幅神奇的壁画,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前来游览“锥把石”,呈经献宝的“驴驮石”、“盘龙石”、“刀尖石”以及似解人意的“猴石”、“群羊石”、“虎口石”等等,让人流连忘返。

“锥把石”,位于北风门东北,横突悬空。相传很早以前,吴山一带山清水秀,百姓安居乐业。有一天,从远方来一道人,名曰合田。这合田藏有一小龙,来到吴山吃了仙草,长成火神巨龙,口吐火焰,破坏了吴山的好光景。无奈,众人上山求大帝、娘娘降龙,彼时娘娘在给大帝纳鞋底,一怒之下便把手中顶锥抛出,将那作恶的火龙钉在石壁上。从此,吴山便转灾为福,变难呈祥。打这以后,每年三月廿八日,众人便云集吴山,烧香敬娘娘。年复一年,这把锥子也化为了巨石。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歇神台下不过百步之遥的一块六角形的碣石,上刻“忠义公单公选故里”。“公”即吴山单店村人氏,南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在宋元战争中与陆秀夫负皇帝同死庄山。单店人不仅清明时节前往祭奠这位名相,在平时农耕过往间,也不忘驻足碣前,遥念先人。

吴山有秀美景色,缘其水质清、正、纯、甜,据说还有补阴壮阳之功。自古有“吴山出好茶,全凭水当家”之说。

相传,当年著名方士徐福曾奉秦始皇命择此炼丹,道家慧眼识真山,即山水也。当年徐福炼丹的地方在吴山东侧,终年水流不断,饮者顿觉清润甘甜,且有消食开胃之效,后人称“神仙泉”。

此外还有神移井,位于雹子庙后,传说此井是被神风从小吴山移到这里来的,所以又叫雹神井。此井常年水位不变,水味中有药草馨芳,山下群众食草药,多取此井之水,药性得到极好的发挥,百验不谬,确也是够神的了。

吴山遍野多小桥、流水,俗有“吴山无雨倒湿衣”之说。唐朝诗人曾描绘:“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清明无雨色,人云深处亦沾衣。”登上吴山西远望,溪涧如织,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

山水之间还有洞,洞洞有名堂。名气最大的是神仙洞、蛤蟆洞、藏驴洞等。这些山洞地势险要,洞口各异,洞内曲折迂回,深邃莫测。神仙洞是游吴山必到之处,要到此洞,必得沿盘山小路,经蛤蟆洞,穿过“秀竹林院”,滑过“仙人坡”,可看到一奇特怪石,形似炼丹老翁,这便是仙人洞口。极目远望,层雾蒸腾,古木摇风,确有仙境之感。当地群众说,徐福东渡时,一位随从没能跟徐福东渡扶桑,即留下来在这里修炼,后成仙人,故称“神仙洞”。

在吴山上,山水洞涧势若众星,这“众星”捧拱的便是古庙了。有史可查,吴山自唐代即有僧俗活动。山上建有九十九间屋的庙,几经沧桑,损坏倒地无存,但庙址尚有遗迹。为什么单造九十九间屋的庙呢?以古风说,是取不足之意,足者为满,忌也。《四书合讲》云,九九之说自七朝乃天子常制,非周改,前代之开国时立周九庙也。

在这众多的庙宇中,最负盛名的是天齐庙和岱王庙,同为唐代地方筹建。天齐庙,位于山前一里许,相传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封吴山王为显惠王,此王占山廿八年,兴建此庙,名曰显惠庙。明万历三年(1575)重修,改名天齐庙,后称天帝庙。庙有大行宫正殿,东西各有厢房,庙院有前门、中门。天齐庙有三层大殿,头层供奉十殿阎君,二层观音、弥勒佛,末殿供奉三元大帝。院中有牛头马面铜佛,两侧各有高大香炉一尊。正殿后,西房装有机关大转盘,每转一圈出一物象,有人、有兽、有禽,形象逼真;东房有油锅、刀山、刑具,寓意为作恶者死后要受刑,劝人在世要行善。

岱王庙也是一座古庙,庙里塑着泰岱大帝和碧霞元君,建筑也很考究。此外,吴山还有送子娘娘庙、雹子庙和三皇姑庙等,有的遗址尚存,有的损坏无影了。

当年,各庙香火旺盛,来山朝拜者熙熙攘攘。每年正月初十、三月甘八、四月初六以及秋收后十月都逢会唱戏,每次持续四到六天,县内各乡及至山东方圆百里,人们背着干粮与香烛纸马,摩肩接踵向吴山拥来。这时节,庙地高搭席棚,鼓乐喧天,迎接南来北往的虔诚的上山朝拜者,这古风一直延续很久很久。现今,虽古庙无存,但前来朝拜者经常可见。

子贡山

仿佛是天设地造,子贡山不倚不斜,恰巧坐落在赣榆西北部的三分之二处。它与塔山鼎力相承,将一座2200米长、37米高的塔山水库拦洪大坝高高抬起。曾经桀骜不驯、肆虐赣榆的山洪如今束手归降,温驯如人意。这里的人们在这座蓄水量达3亿立方米、总面积近400平方千米的“高峡平湖”中享受着鱼虾水禽之利和湖光山色之美。那浩淼的烟波,那翔集的水鸟和白帆下悠扬的渔歌,使人宛入百里洞庭。子贡山与其对峙的塔山东西相望,犹如长桥两端的桥头堡,紧紧地锁住库中欲肆虐的苍龙。难怪当年一位水库建设者曾饶有风趣地说:幸亏这里有一座子贡山,要不然,一座小塔山如何挑得起这么宏伟的大坝。

从这里倾泻的库水,顺着一溜儿斜坡,流经全县十几个乡镇,而后注入黄海,沿途灌溉着40多万亩良田。自1958年水库建成后,这里便根除了洪涝灾害。1988年以来,全县水稻产量在全国千余个产稻县名列前茅。

谈到子贡山,必提晒书台。晒书台景色旖旎,曾被《光绪赣榆县志》列为赣榆八景之首。

子贡山原名万松山,这里世代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个放牛娃,每天在这座小山上放牛。他经常拴牛的一块低洼地上,草儿长得特别茂盛,无论牛怎么吃,他怎么割,草还是那么丰茂,那么碧绿,割了就长,永不见短,亦不见少。一天傍晚,他又到这里割草,用劲一提镰刀,竟拉出一个盆子来。放牛娃拿起盆来左看右看,心想,这里的草总是割不完,是不是与这盆子有关?这盆子是不是人们常说的那种“聚宝盆”呢?于是他掏出母亲系在他脖子上的一枚铜钱放在盆里,随后又把钱拿出来,盆中竟还有一枚,拿得越快,盆里聚得也越快。放牛娃高兴极了。为了不让东家知道,他就扒了个坑把盆埋起来,折了根松树枝插在上面做标记。待到第二天早上,放牛娃再去山上取盆时,满山遍野长满了松树,那只盆却杳无踪迹了。从此,无名小山便有了名,人们都叫它万松山。

到了春秋时代,卫国有个复姓端木名子贡的人。此人能言善辩,长于交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当时,孔子所在的鲁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常被邻国欺侮。有一年,齐国要侵犯鲁国,孔子忧虑万分,就派子贡前去游说。

子贡来到齐国,劝说齐王不要攻打弱小的鲁国,说那样算不得英雄,不如去打土地辽阔、殷实富足的吴国,征服了吴国便可称霸诸侯。齐王以为然,便弃鲁伐吴。齐军尚未调头,子贡已来到了吴国,向吴王暗递消息,吴王大吃一惊,便召回攻越之兵拒齐。这样,鲁国得救,越国亦幸免于难。

子贡不辱使命,“乱齐存鲁,止吴霸越”,途经万松山,但见此处云雾山中绕,松涛作风啸。奇石怪嶙峋,泉水石上闹。于是游兴大发,拾级登山,赏景览胜,走到山的东北面,见一巨石,圆整如桌,平滑如镜。环顾四野,山苍翠,云雪白,空潆处,雾似水,便端坐石上,探囊取笔,以记游思。兴至处,忽见云从脚底生,雷自耳边鸣,倾盆大雨,骤然泼至,人书俱湿,令子贡游兴顿消。岂知云从人情,雨解人意,正当子贡要颓丧下山时,忽然雨止云散。正东方,一道彩虹悠然半挂,如火的晚霞散射迷眼,水衔草梢,溪水“哗哗”而下。更令子贡惊诧的是,刚才端坐之石水迹不知何时已干。子贡感其神妙,遂将湿书摊晒其上。奇迹出现了,湿漉漉的书籍顷刻干燥如初,不仅字未损一,反而墨迹更添泽润光彩。子贡连呼奇石,辗转端详不已。数年后,孔子名扬天下,弟子亦身价百倍,附近乡人便于此兴建端木祠堂,万松山更名子贡山。晒书石更以其圣气灵性,被世称“端木书台”,历代造访探幽者不断,香客游人如织,题诗作画,墨宝纷呈,仅取清代文人一诗证之:

端木曝书处,嶙峋石径开。

一拳孕灵气,千古剩荒台。

人往方封帙,年深字化苔。

我来游胜境,骧首几徘徊。

龙泉山

龙泉山,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的厉庄镇境内。西与大吴山遥遥相对,屹立在黄海之滨,连云港港口西北,石臼所港口西南,距陇海铁路40千米,北至兖石铁路30千米,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龙泉山,海拔135.7米,环山坡有泉水九眼,据清光绪十四年(1888)县志记载,称谓九泉山。据传说,清康熙年间即1668年的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靠极震区东侧的赣榆“地裂泉涌”,“井水高二丈,直上如喷”,此山也出现九处喷水。从此,此山得名为九泉山。也有人说是太平天国后期,农民起义的东捻军,在赖文光和鲁王任化邦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来到赣榆大战清军。烽火连天,老百姓为避战乱,躲进荒山野岭,当时遍山是避难的老百姓。因山上缺水,老百姓就在山区找水,结果挖出九处泉水,解决了逃难百姓一时的吃水问题,于是百姓称此山为九泉山。

九泉山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在很久以前,盛夏的一天中午,有一山民,名叫胡玉,在山顶一棵树下乘凉,忽觉一阵凉风习习吹来,睁眼一看,九个仙女踩着九块白云,从天上缓缓飘下,每位仙女各自飘落在一个水泉边。胡玉觉得奇怪,天上的仙女为何飘落在这平凡的山泉。他想看个水落石出。于是,他悄悄地隐藏在树下,只见仙女们个个都在泉水边大口大口地饮水。胡玉心想,仙女下凡到此饮水,此水必为神仙水,喝了神仙水就能长生不老。从此,九泉山以甘美如饴的神仙水、长寿水而闻名八方。这虽然是传说,但九泉山确实有九个泉是长年自动往外流水,至今仍然泉水叮咚,如龙吐水。因此,后人改称九泉山为龙泉山。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足可见山名的由来,也包含着群众的智慧的结晶啊!

确也不错,凡喝过龙泉水的人,身体都健康少病,特别是生活在龙泉山区的人,寿命均高于其他地方。凡祖辈居住在龙泉山上的人,寿命均达90岁以上,最高寿命达102岁。为了解开神仙水这个谜,1986年1月5日,厉庄镇人民政府专门组织并聘请专家教授对龙泉水进行测试化验。原来,龙泉水不是什么神仙水,而是天然优质饮用矿泉水。

根据地质矿产部南京综合岩矿测试中心提出的《水质评价报告》及江苏省卫生局防疫站提供的《水质质量情况检查报告》,江苏省科委于1986年1月25日在南京主持召开了由25位专家教授参加的评审会。会议认为,该矿泉水各项理化指标、毒力学指标、细菌学指标,均符合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标准,含有对人体十分有益的偏硅酸和十多种微量元素,属低钠型、低矿化的天然优质饮用矿泉水,是江苏省极为珍贵的矿泉水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鸡宝山

鸡宝山位于城头镇东十二里处,山的西侧是苏青墩村,山南面是青墩庙村,山的北面和东面依靠青口河。

据《尔雅积地》记载,鸡宝山北依游水河,四周遍布红砂岭、黄沙滩,是古代鱼盐业盛产地,又是莒界国境线。

鸡宝山是怎样形成的?鸡宝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它是历史上这片区域的经济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春秋时期,战争频繁,莒子与郯子为争夺鱼盐业基地,连年进行战争,战场就在这片田野上。再加齐、鲁等国为攻下莒及郯,亦多次进行战争,战场亦在此地。战死的人兽骨骸堆成土山。年长日久,山中长满了荒草杂树,山獐鹿兔、飞禽走兽成群结队,山鸡犹多。当地群众因思想迷信,误认为其是宝鸡(实质是山上野鸡),就进行祈祷,求宝鸡造福。于是,后就将土山叫成“鸡宝山”,山西边有一村叫成“鸡宝村”(即苏青墩村),相传至今。

据出土文物,鸡宝山有夏商时期的灰砂红陶代花纹三角形扁鼎足,柱础式陶纺轮、盘式红陶鼎、锥形鼎足及大量成堆贝壳;有西周时期的鬲足罐、铁铧犁和大量陶器;有春秋时期的铜箭头铜佩剑、刀币等,并挖出人兽骨骸等。这些足以证明鸡宝山是古战场遗物堆积而形成的。

鸡宝山的面积,原南北长有500米左右,东西宽有600米左右,高有20米以上。前后两座山头,相距有2米左右。到元末明初山顶建两座庙,前庙青云寺,后庙青云观。鸡宝山的体积和建筑一直保持到抗战前。到1942年,为防日寇盘踞于此,而将庙宇拆掉。此后,附近村民常年取山土使用,再加年年雨水冲刷,现仅残存痕迹,方圆有二十余米,高有五至六米多。县人民政府为保护这处文化古迹,已公布此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保护牌。

芦山

芦山,位于石桥镇范庄村西北,苏鲁交界处。旧名青山,以山色青黑得名。主峰位于北纬35°04'16″,东经119°06'49″,高程195.2米,其南麓2.6平方千米在县境内,余属山东省莒南县。

△芦山

芦山顶峰海拔195米,是赣榆境内第二高峰。芦山因秦代方士卢生隐居此山而得名,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芦山景区规划面积达20平方千米,主要有石佛寺旧址、观海亭、歇脚亭、防空洞、天池与龙泉、卢山仙人洞与神井等。

过去到芦山等周边地区,光秃秃的荒山让人看着心里发堵。而如今,荒山不仅披了绿装,还成了周边村民的“摇钱树”。昔日的荒山就变成了农民的“聚宝盆”“摇钱树”,芦山真正变成了“花果山”。

原来,近年来,石桥镇启动芦山与龟山万亩丘陵山区综合开发项目,新修8千米长、12米宽的环山道路,架设了3千米用电线路,打深眼井18口,实现了水电上山。同时,实施“百里环镇路、百亩小农场、百家农场主”科技小农场建设工程。沿线规划调整100个种植地块,引来新一轮承包开发热潮,使原来无人问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十分抢手的香饽饽。配套的水利工程设施纵横交错,“U”型竹水沟、方型沉沙池排列有序。尤其是2013年,绿色江苏建设石桥镇芦山生态区核桃基地工程项目,由县林业中心和石桥镇共同实施,现已完成。其中,芦山开发面积约1100亩、龟山约500亩,已绿化栽植黑松600亩,共计10万棵黑松。山坡下,共栽植核桃约500亩、黄桃600亩、山楂300亩,打造了一个千亩杂果园,带动了100多户农民发展起了小农场。

如今,芦山的开发项目区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赏心悦目。每逢节假日,都吸引大批游人前来品茗采摘、休闲观光。

泊船山

位于金山镇境内,总规划面积2.36平方千米,是连云港市12家景区旅游联票的主要景点之一。该景区于2006年11月创建国家AA级景区;2008年8月连云港赣榆(台湾)农业合作示范区挂牌;2009年2月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2013年12月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2015年12月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园区。

自然风光秀美。泊船山景区境内拥有二山、二河、三水库,自然生态条件优越。二山为泊船山和怀仁山,海拔分别为92.9米、75.3米;二河为龙王河和神泉河;三水库为八条路水库、怀仁山水库和临马团水库。山水相拥、山水交融,形成秀美独特的湿地景观。

历史文化浓厚。一是徐福文化。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种子”,乘船泛海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金山镇作为徐福故里,具有独特的徐福文化渊源和对徐福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二是佛教文化。自2010年起,先后投资2280万元恢复重建兴会寺,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提升了文化内涵,丰富了文化层次,弘扬了佛教文化。三是茶文化。依托徐福茶厂的有机茶生产和制作工艺,融合江苏省金山中等专业学校茶艺培训,以及茶艺表演、茶文化展示、茶文化体验,使茶文化独具魅力。四是民间文化。徐福祭祀大典、民间旱船表演、宫廷鼓乐得以良好传承,“徐福东渡传说”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区位优势独特。金山镇地处苏鲁交界,濒海近港,北接山东临沂临港产业区,东临柘汪临港产业区和赣榆港区,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国家级生态镇。泊船山景区将发展目标定位于建成两大临港产业区和赣榆港区的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后花园。

当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泊船山景区文化生态创意旅游呈现出有需求、有市场、有动力、有推力的强势发展潜力。景区将进一步突出山水祠的特色,构建以徐福庙为主体的中外文化交流区、以兴会寺为主体的佛教文化感受区、以怀仁山为主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区、以徐福有机茶园为主体的茶文化体验区、以世纪园和徐福山庄为主体的休闲娱乐区等五大板块的文化生态旅游大景区,构筑独具山水特色的旅游整体框架,不断提高徐福泊船山景区的开发标准和建设品位,全面展示“徐福故里、海纳百川”的文化内涵,形成农旅携手、产业融合的新格局。

秦山

秦山,也是一个海岛,是一座翻卷着帝王之气的岛屿。它与强大的秦王朝有关,与那个叫嬴政的始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山岛让人敬畏。

秦山位于青口镇正东方向的海面上,整个外形像一架瑶琴,这就是秦山岛为何又叫琴山、琴岛的缘由了。

秦山岛的仙气是由中国历史上那个叫嬴政的始皇帝带来的。秦山岛因为秦始皇而名声大震,或者说是秦始皇成就了秦山岛。

秦始皇于立帝三十五年(前212)亲临此岛,《史记》对此事件有所记载,“秦山”之名也应运而生。上得岛来,首先面对的是那条著名的“神路”,一条宽五米的石坝从秦山岛逶迤向海中,涨潮淹没,落潮露出。当地人传说这条路是秦始皇登仙山寻找长生不老药走过的。南朝《述异记》描写道:“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不管传说如何,秦山岛上的“神路”都是一处好玩的景点,这儿铺满了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卵石,那些圆润的石子泛出鲜红的光泽。清代诗人谢元淮在《游秦山》诗中就写道:“终古罕人迹,来往蓬壶仙,楼阁疑幻境,蛟蜃蟠重渊。”

△秦山岛

有许多古迹还记载了秦山的始皇碑,传说是南方的一些“好古之士”运走了这块由李斯用小篆写就的碑石。在秦山岛的东北部,有一条渐沉海水的小山脉,使其东南形成一个天然港湾,海滩上撒满了形如棋子的卵石,这就是“棋子湾”了。传说秦始皇曾在此与方士徐福对弈围棋,后来徐福被秦始皇派往海上寻找长生不老药,徐方士去了扶桑再也没有回来。

岛上还有在地方志和诗文唱和中被津津乐道的仙人送珠给秦始皇的“受珠台”以及碧霞宫,可惜已无迹可寻。

在秦山岛上,关于秦始皇的传说远不止如此,留下的历史遗迹也非常丰富。因为秦始皇当年的巡访诚心可鉴,龙王爷为了表示对他的嘉奖,特遣龙女前来馈赠明珠,所以在碧霞宫东侧留下了受珠台的遗迹。清朝陈文述在《东海古迹》中有一首诗描写道:“蓬莱采药几人回,辛苦求仙海上来。龙女如花捧明月,此间曾有受珠台。”这一古迹最早记载于《述异记》,但具体建于何时已难考辨。

秦山岛上空气清润,是消暑度假的好去处。岛上植被较好,有大片的黄连木、盐肤木、构树、泡桐等,山的北坡有成片的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树种有赤松、刺槐等,还有灌木丛。岛上海蚀岩峥嵘巍峨,山之东北角有两方巨石兀然立于山脚,高十余米,看似岌岌可危,然而栉沐千年风雨岿然不动。当地老百姓以“大将军”“二将军”名之。这两方巨石也有“秦东门”之说。 lLyHYC9e3SfdGG9d/bfl1DQUXQWA6+GrMzk+cbwVnerSllgL2eigC5TCyNxBVC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