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公选(?—1279),赣榆原吴山乡单店村人。南宋宝祐二年(1256)五月文天祥榜进士。南宋祥兴元年(1278),宋幼帝赵昺逃至广东新会县厓山,单公选追随左右;二年(元至元二年,1279)初,拜参知政事(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予“参知政事”名之;宋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与宰相于都堂同议政事,轮班知印);二月六日,宋军被元军统帅张弘范击败,左丞相陆秀夫驮八岁幼帝赵昺赴海而死,单公选等从死。后谥忠毅公,入忠义祠。有八面形柱“忠毅公单公选故里”碑立于单店村北,现收藏于区博物馆。
宋恭宗德佑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伯颜部兵进皋亭山(今浙江杭州东北,临平镇西南),宋太后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奉传国玉玺请降,伯颜受之。二月,伯颜命兵将入临安,取军民钱谷之数,阅实仓库,收史馆、秘书省图书及百官诰命符印,悉罢宋官府,散免侍卫禁军。南宋朝廷临安由是沦陷。
宋恭宗德佑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五月初一,赵昰在福州正式登基称帝,称端宗,改元景炎。同时,晋封其弟赵昺为卫王,母亲杨淑妃为太后,垂帘听政。以老臣江万载摄军事,统筹国政;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组成行朝内阁,以期重整旗鼓,中兴朝政。
福州政权虽为行朝,实则是流亡朝廷,时称“海上行朝”。很快,各种矛盾便集中显现,外戚杨亮节以国舅自恃,“居中秉权”,肆意排挤朝中重臣,连最孚人望的文天祥也被挤离朝廷。
十一月,元军入福建,破建宁府、邵武军。江万载、张世杰等备海舟率17万官军,并携30万民众,护送小皇帝赵昰及赵昺等,由海道南走泉州。因泉州招抚使蒲寿庚聚众叛乱,并暗通蒙元大军追杀,只好撤离泉州,取道潮州去惠州的甲子门(今广东陆丰市甲子镇海口);景炎二年(1277)九月,又转移到浅湾(今广东饶平南海中岛屿)。
元世祖忽必烈得知南宋“海上朝廷”未被剿灭,仍在广东沿海出没,便急令大军一部率步卒越大庾岭,一部率舟师入海,双管齐下,南剿行朝。十一月,南宋军迎战不胜,避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南海中岛屿)。十二月,飓风袭击井澳,雨骤涛狂,桅折船翻,士兵溺死过半。赵昰的龙舟及诸臣的座船虽然得以幸免,但也险象环生,致使年幼的赵昰惊悸成疾。
景炎三年(1278)三月,海上行朝经颠簸到了稍可喘息的落脚点硇州(今广东雷洲湾外东南海中岛屿)。未料元军又至,激战中,一阵台风把年仅10岁的赵昰刮落海中,虽被年逾70的老臣江万载舍了自己性命救出,但惊悸恐惧病发,于四月病亡。由此,官兵心散,纷嚷自寻生路,于此树倒猢狲散危难关口,陆秀夫、江钲、单公选等几位大臣力挽狂澜,说,端宗驾崩,卫王(赵昺)还在,当年,少康能凭五百人马、十里方圆中兴夏朝;难道我文武百官、数十万兵民、万顷碧海不能复兴大宋基业吗!待军民稍定之际,遂拥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六月,又将行朝转移至厓山。
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县南80里海中,与奇石山相对,势如两扉。周围潮汐湍急,舟行艰难,是一处可据险固守的天然堡垒。上岸之后,命兵士进山伐木,在岛上建造行宫30间,军屋3000间,供君臣将校栖身。余下的20万士卒,继续留在船上。可是,仓皇之军,毫无权威节制,在厓山军力布防上又生分歧。张世杰和江钲两位将军,前者主张集中兵力防守,以防被蒙元军队各自击破;后者认为应分兵把守,互为犄角,不留缝隙,紧急时可互相援助,防止全局被动。争执之下,张世杰依仗权重,借用杨太后名义下旨,遣江钲离岛。陆秀夫、单公选等,格于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武不干文、文不干武的旧制,对此亦无可奈何。
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统帅张弘范率舟师攻厓山。南宋海上小朝廷当时正是君臣势孤,将帅离心,兵民弥散。危难之时,幼帝赵昺采纳陆秀夫举荐,拜单公选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协助陆秀夫支撑困厄,收拾残局。他们向统兵的张世杰进言,元军已用战船堵塞海口,使我进退两难。不如尽早突围,另择途径登陆,即使不胜,也有回旋余地,尚可引兵西走。但张世杰认为,宋军久困海上,战事艰苦,军心浮动,一旦登陆,势必溃散。因此下令焚烧岛上行宫军屋,全部人马再度登舟,背山面海,与元军作一死战。元军遂改用火攻,由于宋军防守严密,满载膏油柴草的引火舟船未能靠近。元军便增派舟师围困,并分派兵力作南北夹击之势。
二月六日,海上彤云密布,风吼海啸。元军突然发动攻击,他们借潮汐和海流的动力,顺势而发,全力掩杀。正在宋兵仓皇应敌、力渐不支之际,宋军船队中突然有一艘战船桅顶旗幡断落,顷刻之间,许多舰船的樯旗也随之纷纷降落。宋军统帅张世杰见旗倒兵散,知大势已去,急忙调集亲兵砍断船缆,冲开一条血路,杀出重围。
时近黄昏,风雨大作,咫尺之间,景物难辨。张世杰趁海面混乱,派人驾舟靠近御船,准备接幼帝赵昺脱险,寻机转移。一直陪侍赵昺身侧的左丞相陆秀夫、参知政事单公选等,深恐元军奸细乘机卖主邀功,又见驾舟者并非亲随护兵,知道事不可为,遂断然拒绝来者请求。陆秀夫见宋室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便先行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然后盛装朝服,手执利剑,对赵昺说,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辙。德祐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指1276年,元军突破临安,俘虏宋恭帝北去至元大都,今北京。作为亡国之君受尽耻辱。),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罢,背起八岁的赵昺,颈挂玉玺,又用素白绸带将之与自己身体紧束一起,然后一步一步走向船舷。参知政事单公选等一干内臣,也扶持左右,步步紧随,随之跳入茫茫大海……
杨太后听说儿子已蹈海而死,遂也投海。之后,随同跳海殉国的朝臣宫眷、亲兵护卫及随行将士竟有十万多众。厓海十万浮尸,标志着南宋流亡政府的最后崩溃,历时320年的大宋朝宣告灭亡。
最后还要再作交待:突出重围的张世杰,收拢残部聚集在南恩(今广东阳江)的海陵山下,有士兵向他报告了陆秀夫、单公选与幼帝跳海罹难的消息,随即登上座船舵楼,焚香祷告上苍,说,我为赵氏江山可谓鞠躬尽瘁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大宋从此再无君可立了!说到此处,断然堕身入海,滚滚波涛又接纳了一代英杰……
被皇室外戚国舅杨亮节排挤走的忠臣江万载之后、名将江钲,回闽为其父治丧之后,募得几百族人子侄并地方义士豪杰赶去厓山,到广东海陆丰时,厓山之战已过七日。闻知厓山20多万军民已全军覆没,大哭几场后亦投海而亡。
厓山战事结束后,元军统帅张弘范自鸣得意,派人在厓山北面石壁上,锓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几个大字,宣告了一个朝代的结束,一个朝代的开始。
后人有联赞颂厓山忠烈:
西去厓门 敢从烟海扶危宋;
东归径口 长向云天抒壮怀。
忠悃长存 一片灵旗棲海岛;
贞心不泯 千年恨水在厓山。
大节孤臣 百代流芳光汗简;
骑箕托尾 后人拜手仰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