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年
胡松年(1086—1146),字茂老。北宋海州怀仁县城里(今赣榆区赣马镇城里村)人,幼孤贫,靠母纺织供给读书。胡松年博学多才,尤精于《易》。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以太学上舍生官潍州教授(州之学官)。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政和八年),胡松年朝觐于便殿,徽宗喜其相貌堂堂,授官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校书郎,掌校正典籍,订正讹错;资善堂,宋皇子读书处,设赞读、直讲等官)。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四月,胡松年任殿试参详官(举子乡试后在宫殿接受皇帝亲自策问的考试叫殿试或廷试;参详官,审定点检官对试卷所定等级是否确当的官员),因取沈晦为第一合徽宗意,升任中书舍人(唐代掌管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等;宋代为迁转之阶,不任实职)。十一月,太傅王黼被贬致仕,胡松年因受王黼举荐被列入“王黼党”,罢官提举太平观。(提举,一曰官名;一曰掌管之义。太平观,为道观之名。意为安排老病高官闲员而设的只食俸禄、不管政事的闲散官员。)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掳徽、钦二帝。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市)称帝,是为南宋高宗,胡松年官右文殿修撰(宋官名,为集英殿学士改称。为贴职之高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胡松年上疏,密奏中原利害。七月二十九日,授胡松年平江知府(宋政和年间升苏州为平江府,辖今苏南及上海部分地区)。胡松年到官,以兴利除害十七事张榜禁约,百姓称便,朝命加徽猷阁待制(徽猷阁,宋大观二年建,以藏哲宗御集,设学士、待制等官)。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八月,朝廷因张琪、邵青数降复叛,命诸将不得招安。胡松年上言:“大将四合,连旬不能破敌。今青据通州崇明镇沙上,寨栅之外,水浅舟不能行,泥深人不可涉。本府钱粮已费十三万贯石,公私骚然,而贼未可睥睨。况刘光世兵将类多西北人,一旦从事江海,间有掉眩不能饮食者,况能与贼较胜负于矢石间哉?……”后二日,右司谏韩璜也奏剿张、邵之不便。朝廷命刘光世招降二人。是年,宋高宗“幸”浙西,漕臣征民间建筑材料营造宫室,被告发。高宗遣黄龟年御史赴各地按察,令地方官用银、帛和僧道度牒折价还百姓。胡松年怕获罪,诈称已还百姓三分之一,令属县造假文书骗御史,被黄龟年查出奏上。绍兴二年四月十三日,罢胡松年官,旋命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市及芜湖市一部)。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八月二十九日,高宗命胡松年试中书舍人。十一月二十二日,朝命右通直郎新通判温州陈桷直秘阁。陈桷为韩世忠部属陈机之弟,朝廷因世忠请求而任命。胡松年立即上疏:“中秘为图书之府,祖宗以来非儒学名流不在此选。桷虽在军中宣力,恐于职名非所当得。乞于等第推赏外,更量行转官。”高宗从之。十二月十五日,高宗以胡松年试给事中(殿中执事官)。绍兴三年二月,又命兼侍讲(掌读经史、释疑义、备顾问应对之官)。五月十三日,高宗命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为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充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胡松年试工部尚书(六部之一,主管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主官为尚书)充副使。出使敌国,九死一生,朝廷赏赐甚厚,胡松年亲属田积中因此以右朝奉郎通判平江,后调淮南转运判官。七月,韩肖胄、胡松年率使团到汴梁。时,宋叛臣刘豫僭称大齐皇帝都汴,遣使约见。肖胄犹豫未答,松年说:“见见无妨”。伪齐使者要宋使以君臣礼拜见,松年说:“同是大宋之臣,当用平等礼。”既见,胡松年长揖不拜,正色言道:“松年与殿下并肩事主,不宜傲慢如此!”刘豫见不能屈宋使,遂叙寒温如平素,问:“主上如何?”松年答:“圣主万寿。”刘豫又问:“其意何在?”松年昂然对曰:“圣上之意,必欲克复故疆土而后已!”刘豫惭不能言。八月,韩肖胄、胡松年到云中,与金国左副元帅宗维等议事。十一月,宋使偕金使还朝。自高宗即位,屡遣使者入金,皆未报聘,至是金国即遣使入宋。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二月十二日,高宗命胡松年试吏部尚书(朝廷六部之首,掌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诸事。主官为尚书)。翌日,松年入对,论唐太宗之委任房玄龄,建言:“尚书丞实政事纲辖,若专责以小事,何暇管理国家大事?臣愿陛下把国家大事委托二、三个大臣,务使其各尽职守。”“另外,簿书要精简,凡可以不用的,统统省去。”高宗诏将胡松年建议交付三省与枢密院。三月,布衣邓名世献所著《春秋四谱》《古今姓氏书辨证》,高宗诏胡松年看详。松年评判道:“其贯穿群书,用心刻苦。”朝命授邓名世右迪功郎。
七月一日,高宗以胡松年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宋以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主官为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签书枢密院事为主官的副职)。松年奏八事:“立规模以定中兴之基,振纪纲以尊朝廷之势,驭将帅使知畏,抚士卒使知恩,收予夺之柄,察毁誉之言,勿以小疵弃人才,勿以虚文废实效。”建议多造战舰,扩充水师。又荐张敌万可统军马,别为任使:“昔在淮南,敌万诱敌深入,发伏兵将其围于泥沼中,全部歼灭,无一逃脱,金人至今仍觉胆寒。”高宗从之。
九月,金与伪齐调集大军南侵。十月一日,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奏金与伪齐兵侵承、楚二州。参知政事赵鼎等说服高宗御驾亲征。十一月,高宗遣胡松年往镇江、建康府,与诸将会议进兵,因以觇敌,谕:“先遣大臣,谕以朕意,庶几诸将贾勇争先。”松年去后,由参知政事沈与求兼权签书枢密院事。十一月三日,胡松年还朝,高宗问控御之计。松年奏:“臣到镇江、建康,备见韩世忠、刘光世,军中将士奋励,争欲吞噬敌人,必能屏护王室,建立奇勋。”十三日,参知政事沈与求按行江上,高宗命胡松年参知政事。十二月二十六日,金国退兵。
胡松年益见信用,而朝臣之攻讦愈多。殿中侍御史常同、御史中丞宫炳等,百般搜寻胡松年过失,毫发必闻。高宗不纳,先后贬逐常同、宫炳等。胡松年见此,如临深渊,益自惕励。每次升官,皆不请例赐金帛。对于亲属升官,尤为慎重。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八月二十日,朝命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虞 为起居舍人。二十四日,松年上疏:“臣叨联政府,虽于三省进拟人才不敢干预,缘臣前妻系虞 亲妹,委与人情有嫌,乞与 间漫差遣。”朝命改虞 为龙图阁江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但是,在朝议军国大事或奏对时,胡松年皆直言不讳,毫不顾忌。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高宗议朝臣:“赵鼎刚正,可与同腹心。如向来议论使事,席益来朕前终无一言。”胡松年奏:“席益非不晓达,但恐怀奸自私耳。”高宗谕:“君臣相与当至诚,一有容私,其间事功何由济邪?”二十六日,朝议左朝奉郎张觷知岳州。高宗问:“觷才术如何?”胡松年对:“朝廷用人不可不慎,用一君子则君子进,用一小人则小人进。”右司谏请命有司具一年钱谷之数,裁节浮费。胡松年上言:“使论事之臣每如此,何患不能协济中兴?正恐敌骑既退,国家暂安,虚文细务又复出矣!”高宗偏安江南,希图暂安享乐,不思进取恢复祖宗业基,松年之言正触其痛处,虽谕“赵鼎记此,可为戒”,心实不悦。十二月十二日夜,月犯昂,太史以为敌灭之象,高宗以之谕君臣。胡松年奏:“天象如此,中兴可期。”高宗谕:“范蠡有言,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更在朝廷措置如何耳!”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二月二十二日,高宗以措置防秋功,诏给参知政事孟庾、沈与求、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各进官一等。徽猷阁待制胡安国与其子起居郎胡寅立即上书谏阻。胡松年知已为上下所不容,即于二十三日上书引疾辞官。闰二月三日,高宗诏:“胡松年以旧职知宣州,免谢辞。”四月初二,广东转运判官田积中因殿中侍御史张绚弹劾而被沙汰。
胡松年贬知宣州不久,改为提举临安洞霄宫(浙江临安市青山湖街道洞霄宫,为道教名胜),遂定居阳羡(今宜兴市)。明为闭门读书,不问世事,实欲等待时机,辅佐英主,光复故土,中兴宋室。然朝政日非,权奸当道,君臣苟安,无意恢复。松年每日忧郁,体魄愈衰,于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十月十八日辞世,年仅六十岁。胡松年殁后,卜葬阳羡,后迁还故里。
(盛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