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赣榆建置沿革与县名由来

赣榆之地枕沂蒙而滨黄海,襟齐鲁而临连云,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夏商时代,史书以地势将全国分为九州,今赣榆之地为徐州之域。

西周时期,周公分封诸侯,赣榆地域分属莒、祝(今夹谷山一带)两小国之辖地,均为齐鲁两强国之附庸。据考证,今赣榆区塔山镇内的土城村为周初莒国初都的计斤城之所在。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今赣榆之地属于莒国腹地。战国时期,莒国先灭于楚国,后归齐国所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赣榆作为首设之县隶属于琅琊郡。

西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双轨制行政区划。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全国分13个监察区,亦称13刺史部。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是时今赣榆区一带属于徐州刺史部,分治于两郡三县,东部设置赣榆县(今赣榆区东部沿海地域,北至绣针河口,南临朐县,东南有郁洲岛),隶属于琅琊郡,治所在海头镇盐仓城村。中部设置计斤县,隶属于琅琊郡,治所在今塔山镇土城村。西部设置祝其县,隶属于东海郡,治所在班庄镇古城村。

东汉时期,秉承西汉旧制,大部分时间内依然推行郡(国)县二级制,只是到了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才将郡国之上作为监察区的州转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使得东汉末行政区划出现州郡县三级制。需要说明的是,东汉初仍设赣榆县隶属于琅琊郡,永平初(公元58),赣榆县地为琅琊王刘京所辖;建初五年(80),以赣榆等五县与东海郡开阳、临沂互换,赣榆县划入东海郡。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是时今赣榆区一带属于徐州刺史部东海郡,东部为赣榆县,西部为祝其县、利城县。据《魏志·武帝纪》载,汉献帝建安三年(198),设置利城郡,赣榆与祝其两县隶之。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六年(225),曹丕东攻孙权,利城郡兵蔡方乘机起义,推唐咨为首,攻杀太守徐质。利城兵变平息后,废利城郡,利城、祝其、赣榆三县仍归东海郡。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三国、魏时今赣榆之域内东部为赣榆县,西部为祝其县、利城县。

两晋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沿袭三国之旧,仍在今赣榆一带设置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其疆域与两汉、三国时期相同。西晋太康元年(280),赣榆县初治艾不城,旋又迁至郁洲。永嘉之乱中,赣榆、祝其、利城先后被后赵、南燕的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有,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今赣榆一带归东晋。

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赣榆县辖域仅限于郁洲岛,相当于今连云区大部分地域,但由于南北纷争,辖域变化无常。南朝刘宋政权失淮北徐、兖、青、冀四州,泰始六年(470),南朝宋在赣榆县(郁洲)侨立青、冀二州,为典型的“双头州”,二州一刺史。祝其县侨置于江南,徒有其名,并无实土。北朝东魏武定七年(549),罢青、冀二州,改置海州治龙沮,领六郡19县,其中东海郡领赣榆(郭下)、安流、肖齐都昌、广饶;在今赣榆南部置武陵郡(治所在沙河镇城子村),辖上鲜县(治所在今沙河镇城子村)、洛要县(治所在墩尚镇前罗阳村南);另在今赣榆区北部置义塘郡治黄郭戍,领义塘、归义、怀仁三县隶属于南青州。

隋朝时期,开皇三年(583),撤销郁洲的赣榆县建置并入东海县,隶于海州。撤销今赣榆区境内武陵郡及所属上鲜、洛要二县,撤销义塘郡及所属归义、义塘二县,设置怀仁县隶于海州。隋时的怀仁县辖域约相当于后来赣榆县(今赣榆区)的全境。隋怀仁县治所在今赣榆区西2千米的“三城子”村。

唐朝时期,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赣榆县于郁洲隶于环州,于今赣榆区之地设置新乐、怀仁、祝其三县隶属于海州。武德六年,以新乐入祝其。武德八年,废环州,以属县入东海,从此赣榆县建置于郁洲的历史结束。撤销今赣榆区之地的祝其县并入怀仁县,怀仁县治所在今青口镇西“三城子”村。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政权沿唐旧制,仍于今赣榆地设置怀仁县,移治于今赣马镇城里村。

宋、金时期,北宋沿南唐旧制,仍于今赣榆地设置怀仁县,属淮南东路海州管辖。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海州全境入于金。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怀仁为赣榆,仍隶属于海州。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复归于宋,赣榆县复名怀仁县直至南宋终结。

元明清时期,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复置赣榆县属海宁州。明洪武元年(1368),海宁州复名海州,领赣榆一县,属直隶淮安府。清初赣榆隶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1274)升海州为直隶州,赣榆隶之。

民国时期,1912年仍称赣榆县。1914年属徐海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5年11月,为纪念牺牲在赣榆战役中的符竹庭将军,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竹庭县迁治青口镇,并暂归山东省临沂专区。1950年10月,竹庭县复名赣榆县,隶属于临沂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属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管辖。201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赣榆县,设立连云港市赣榆区。

赣榆设县有2200多年,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设置郡县中的首设之县,但也是全国市县中少数几个不能确定名称来历的县份之一。多年来,有关“赣榆”一名由来的考释,可谓不绝于书。现将目前见诸文字的11种关于赣榆县名由来的说法辑录如下。

一曰:戆愚说。“赣”与“戆”同,愚也;榆之音亦近“愚”。以邑民戆愚,故名。

二曰:贡榆说。赣,贡也;榆,木之美者也。咏于诗,征于礼,以榆木入贡,故名。

三曰:植榆说。端木子贡手植之榆,以榆属赣,犹之以山属子贡,故名赣榆。

此三说见于清嘉庆《赣榆县志》、光绪《赣榆县志》,是当时赣榆县贡生朱尧望先生的赣榆之义的发端之说,前二说被其否定,肯定第三说。

四曰:“以弇榆山得名”说。此说,见于旧志,出自张謇等人,系在否定朱氏诸说之后而提出的。旧志《疆域》:“其得名赣榆也以山”,注:“赣榆释:汉以赣榆名县,其义都不见于故记。以《南齐书》考之,殆如梁父、嵩高以山为义也。”《南齐书》:“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青州自宋泰始七年侨治郁洲之上,其地仍为汉赣榆旧址。又从声韵考证:“弇,《说文》段氏古南切,又一俭切。”取“古南切”音,与《汉书》颜师古注,赣音绀相系,认为一,如:“‘盟津’之为‘孟津’,‘蒲反’之为‘蒲坂’”等例,则弇榆山即是“赣榆山”,是因此山之名,而取县名为“赣榆”的。

五曰:赐榆火说。汉代以赣榆名县,意思是“君子赐予榆火”,取此名为了表示承受恩宠,并得吉祥。

六曰:贡羽说。赣,赐也;榆为羽字的通借。赣榆正是少昊之国向各部落赠送“羽旌”之地。这是李洪甫先生在其《少昊稽索》中对赣榆由来提出的新论。

七曰:“古越语”之说。唐善纯、刘正婵作《释“赣榆”》:“认为‘赣榆’为古越语音译,意为(这个、那个)盐,因为该地产盐,和以盐为部族的‘吴’人在此居住过而得名”。有诗曰:“天地悠悠使人愁,沧海桑田信可求。吴人不知何处去,此处尚留古赣榆。”

八曰:赐县说。据说,赣榆乃秦始皇泛海求仙所赐之名,为特设之县。

九曰:“氏族”说。《海外东经》中有个“肝榆”(之夷),肝、鬼同纽……肝榆就是鬼臾的别写。汉东海郡的赣榆县名,可能源于这个氏名,鬼窳的活动地区当在新泰、莱芜西部。

十曰:神话说。根据经籍中“肝榆之尸”的记载,分析认为,“肝”“赣”同音,“肝榆”作“赣榆”似乎没有多大问题,所以提出“赣榆”之得名当自神话时代始。

十一曰:天文中心测象说。此说认为:“赣揄”最初释意为上古时期一个叫“赣”的部落进行着“揄”的观测天象的活动。“赣”字的结构左为“章”,右上方为“文”,右下方为“贡”,章,古代为氏族徽铭,古代写法同于“重”,“重”是赣字的初文。“赣”表达的意义为一个名为重的部族,在东方从事着一种观天测象的工作。甲骨文中的“揄”字,左边手旁,右边是人字,人下三横,再下为月字。月字是测量太阳运行的工具,即量天尺,三横表示刻度,右边的“刂”,是契刻的工具,即锋利的刀。甲骨文中“揄”字的本意是人手里拿着刀和量天的工具,在契刻着观天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赣”部落进行“揄”这一观测天象的地方成为上古的天文中心,久而久之“赣揄”演化为地名。随着“赣”的部落不断壮大,最终建立了一个方国,称为“赣揄”国,音“盖余”国,归属于郁夷所建立的羲和之国,后为夏朝统一,归为夏,后为商。周初仍是郁洲岛上的方国部落。有专家认定其遗址即为今云台山南之藤花落古城。也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海外东经》中的17国之一“肝揄之尸”所建立的“盖余”国。此国后被周朝所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中央集权制,全国设36郡,郡下辖县,郁洲岛上的赣揄古国即被定名为赣榆县,属琅琊郡。

以上所辑录的11种关于赣榆县名由来的说法,都还不是最终定论,此项研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2004年12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赣榆县”条下云:“县以出土秦瓦有‘赣揄’字样而得名。一说以弇(弇,yǎn音)榆山音变而成,清光绪《赣榆县志》‘其得名赣榆也,以山。’《南齐书·明僧绍传》:‘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弇榆山’。弇榆山即连云港市东北栖云山。一说以古氏族名演变而成。” hdAkZUV0AqHhQ3Mhz0XC847+ivr4/4tGPYuX9Fj2xwzzOEMJfxxuT/WR/AAmu7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