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朝廷恩准 王朝口岸
——苏北古港青口

青口是一个海口的名称。但“口”也可以解释为港口,如我国比较大的港口营口港,所以青口就是青口港。而青口镇,是一个城镇的名字,它依托青口港而产生。那么青口镇之地何时成陆,青口因何而得名,何时成为港口,青口何时建镇,又是如何成为苏北重镇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分别从头道来。

在距今5000—6000年,今青口镇乃至赣榆区东部、中部的广大地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距今4000—5000年,海岸线逐步向海的方向推进,赣榆中、东部地区逐步出露成陆地。据探测,今青口镇东关路一线有一条古砂堤,也是赣榆区境内最早的一条海岸线,经C14测年距今约5000年,由此可见,距今5000年时,今青口老城区一带已成为陆地。今青口镇以南,原先平行于海面的南北向沙坝,阻挡了波浪向陆地侵入,使大面积的浅海逐步形成半封闭的泻湖——艾塘湖。由于地面流水侵蚀,小沙河(今青口河)逐步形成,受地势的影响,小沙河自西北向东南,从青口境内穿过流入海州湾。小沙河的入海口,就是后来青口的雏形。那么青口因何而得名呢?

从青口镇溯青口河向西略偏北14千米处的苏青墩、青墩庙村有新石器时代遗址。苏青墩、青墩庙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59年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来此进行调查和试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文化及汉代文化遗存。岳石文化稍晚于龙山文化,据C14测定,约为公元前1890—前1670年,恰在夏代的纪年范围。青墩庙村中有一高出地面3米的土墩,其面积南北长30米,东西长35米,当地人称之为“鸡宝山”。据专家考证,青墩庙遗址与墓葬面积共达88500平方米。《江苏考古五十年》指出:“赣榆青墩庙是一处以西周文化遗址为主的遗址,并出有西周墓葬,内出鬲、豆、箭镞等。”苏青墩、青墩庙发现遗址面积之大,出土古遗存之丰富,文化跨度之长,表明这里原是一个有相当大活动范围的人类聚集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青墩先民也在发展,他们向四周扩展,便有了苏、顾、樊、王、徐诸青墩。

青墩之“墩”,即土堆。“青墩”也称作“青丘”,故城头镇诸青墩所在之处很可能是《水经注》中所说的上古时代“青丘之国”的疆域。上古时期,人们抵御洪水侵害的能力差,所以青丘国人选择临近小沙河且高出地面的“墩”居住,这样既能避免洪水浸漫的危害,也能解决饮水供应。青丘国境内的“小沙河”向东南流至约14.5公里处注入黄海,形成一个天然口岸。青丘国先民顺流而下,至入海口捕捞鱼虾,以维持生计,是很自然的事。久而久之,此入海口成为青墩先民经营的口岸,取“青墩人入海口”之意,故而得名“青口”,小沙河随之也被称作青口河了,这大约是青口得名的缘由。

关于青口的成名年代,史料尚无明确记载。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有一首名为《横波亭》的七律,这首诗前有一条小序:“为青口帅赋”[按:“青口帅”指的是金末正大年间(1226—1232),率兵驻守于青口的金国将领移剌粘合]。由此可证,金末青口之名已经存在,可见其名形成时间还在此前,具体形成时间难以考定。

另外,青口在历史上曾属于南朝刘宋政权侨置于郁洲(今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的青州管辖,取“青州入海口”之意。 lyN/tlWFMiHo2Rw9SmkQuBmfglsVKEoAt8CXkuPiV6D6Em9YH1UlUi0kokU5Hq7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