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学证据:外向大脑与内向大脑大不同

一百多年前,外向型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在他看来,性欲是人类潜意识的驱动力。然而,年轻的内向型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却反对这种论点。他创立了一套更全面的潜意识模型,其中除了性欲还有其他内容。不同的观点导致两位学者关系失和,最后只好分道扬镳,各自研究。

1921年,荣格发表了著作《人格类型》( Psychologische Typen )。书中他首次将内向与外向定义为两种人格特质,并区分出四种功能(思考、感官、直觉、情感),无论对内向者还是外向者,这些功能都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人格。荣格提出的内向与外向的区别,在日后所有重要的人格类型学说里都找得到,最典型的如美国广泛流传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和“洞察测试”(Insights-Test),它们都考虑到了荣格定义的四种功能。还有一些测试,如“五大人格测验”(Big Five)、“赖斯个人评估”(Reiss-Profil)、“阿尔法加分析”(Alpha-Plus-Analyse)以及“结构程序分析”(Structogram-Analyse)也都把内向与外向当作基本特征来应用,只不过,它们既没有统一的定义,也没有沿用固定的名称。例如“五大人格测验”便将内向与外向这两种特征共同置于“外向性”这个总概念之下。

荣格: 首次将内向和外向定义为两种人格特质

玛蒂·兰妮(Marti Olsen Laney)在其著作《内向者的优势》( The Introvert Advantage )一书中指出,在与荣格意见不合之后,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将内向这个概念描述成带有负面含义的自恋,而给予外向健康、正面的评价。内向性格迄今所具有(在上述某些测验中就能看出)的负面形象,是否应该回溯到这两位心理学家之间的争执呢?

沃尔夫冈·罗特(Wolfgang Roth)指出了另一种关联性:荣格希望通过对人格特征的分类,来解释内向的他与外向的弗洛伊德之间的不合,那件事长期困扰着他,成了他的沉重负担。

重要的是,荣格并没有根据内向或外向的程度来评价人。他认为,这两种具有不同特质的人同等重要与可贵。他们不仅可以互补,更能帮助对方拓宽视野,获得新视角。例如在某项计划中,若内向的同事确保新技术能通过精密的检验,那么外向的同事就可以去争取公司的支持;又如,内向的父亲能够体贴地给予正值青春期的外向女儿某些限制,且不会引发反弹,这在外向对外向的沟通中却很容易引起冲突。

科学在不断进步,现在关于内向与外向的研究,来自自然科学领域的“大脑生理学”格外引人瞩目。自20世纪90年代起,这个学科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就证明了,内向与外向的区别并非只是心理学上的假设,更是生物学上的真实情况。这意味着,我们的人格与行为符合大脑的生理条件。然而我们不能因此断言,我们“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活动。这些生理特征只是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倾向。

大脑生理学的重要性

下面我要介绍一些最重要的相关知识:

内向大脑与外向大脑大有不同!

1.相较于外向的受试者,在内向的受试者的前额叶皮质能检测到更强烈的电流活动。各种内心事件都由这一区域处理,如学习、决策、记忆、解决问题等。

2.美国医生黛布拉·约翰森(Debra Johnson)于1999年证实,内向性格与大脑前额叶区里血液流量大有关联。她还指出,内向与外向的差异是由于血液在大脑中不同的运行路径所致,外来刺激在内向者的大脑中有更长的神经传导路径要走,这就是为何内向者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思考或反应。

3.在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大脑里,占有主导地位的神经传导物质有所差异。这些物质可以影响大脑皮质的活动,包括满足感与舒适感的传达。神经传导物质的路径是由反复发生的行为所建立的,这些路径又造就了我们的习惯。对于不同的神经传导物质,每个人都有一套专属的“水位标准”,它来自遗传因素。外向者的多巴胺较为旺盛,内向者则有较多的乙酰胆碱。

4.这两种神经传导物质具有截然不同的功用:多巴胺可以增强活力和好奇心,增加对变化的寻求和对报偿的期待;乙酰胆碱则在专注、记忆与学习等方面格外重要。苏珊·凯因将这种差异归结成:外向者是“回报取向”,内向者则是“安全取向”。

不同的取向也导致两者在沟通方面有所差异:外向者倾向于欢乐、激动、情感丰富甚至亢奋,他们也较愿意承担风险,例如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在谈判中常会做出大胆、冒险的举动,在大庭广众之下往往更加自在;相反,内向者较少有强烈的亢奋感,总是在行动之前仔细观察与倾听。他们会尽量避免冲突,本身也鲜有攻击性,甚至有相关研究宣称,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忠诚。

5.这些神经传导物质处在一个更大的脉络中——植物性神经系统,其中有两个相互对抗的对手。交感神经负责帮助身体做好准备,完成诸如攻击、逃跑或努力与外界接触等行为。在传递刺激时,交感神经会运用“外向传导物质”多巴胺。副交感神经则负责完全相反的一面,诸如安静、复原和保护。它会降低心跳频率、促进消化。在传递刺激时,副交感神经则会运用“内向传导物质”乙酰胆碱。

6.玛蒂·兰妮从这些脉络(以及进一步的相关研究)中得出结论:在生理上,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差异主要是不同的植物神经系统所致。交感神经的活动对外向者控制较多,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则对内向者控制较多。此外,(根据黛布拉·约翰森1999年的研究报告)外向者显然比内向者更依赖外来的刺激,因为他们的体内无法提供同样强度的刺激。因此,外界的安静以及与外界隔绝对外向者而言是种挑战。迪恩·哈默(Dean Hamer)与皮特·科普兰(Peter Copeland)两位学者指出,对外向者来说,欠缺外来刺激(诸如例行公事、与不活跃的人打交道、呆板的仪式等)意味着兴奋不足,当这种状态持续过久时,外向者很容易感到不安或无聊,就像是多巴胺匮乏。

7.在生物学上的确可以解释为何外向者需要从活跃、从外在为导向的行为中获取能量,而内向者则要在安静中找回能量。这两种获取能量的方式正好呼应了两类人植物神经系统的不同状态。

这就是内向者与外向者区别的科学根据。通过这些说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为何尽可能处在内向—外向曲线上的舒适区才是健康的。这里有最适合我们基本生理条件的“生物群落”,让我们用最轻松愉快的方式经营人生。

找到内向—外向曲线上的舒适区

然而,并非所有与内外向有关的问题都能找到科学的解答,我们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就能看出这一点:内向者是不是比外向者少?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内向者是不是比外向者少?

内向者往往不太引人注意,可是他们无处不在。

在沟通时,由于我们比较容易听见、看见外向者,相形之下内向者往往不被察觉,因此人们会觉得外向者在群体里占多数。玛蒂·兰妮在她的书里引用了奥托·克劳格(Otto Kroeger)与珍妮特·苏森(Janet M.Thuesen)的说法:全球人口大约有75%是外向者,而苏珊·凯因则认为外向者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应该介于30%—70%之间。劳莉·海尔格(Laurie Helgoe)与黛芙拉·扎克(Devora Zack)在关于内向的研究中则认为,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分布应该是一半一半的比例。“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的相关文献也持相同看法。

尽管我们无法准确计算出真正的比例,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确实存在着很多甚至非常多的内向者。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内向者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对于本书的核心主题(沟通)来说,这个问题要比人数比例更为重要。 GTQo/523VdhI2+RCKDXynLgtb1nx5q2QG3UMyn6E57dneQczK6bQ6YQjwX2zZ7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