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向与外向:一条曲线上的两极W

人的性格大致可以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对于这种区分法,每个人多少都有些了解,也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出相关特质。然而,如果更深入地探讨下去,无论在文献中还是现实生活中,两者之间的界线马上就变得模糊,因为在内向和外向的表现形式与测定标准上还有着不小的弹性空间。

每个人都具备内向和外向的特质

是内向还是外向,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我们天生带有内向或外向的倾向,其中包含相应的特性与需求,成长过程又进一步塑造了我们。早在儿童阶段,内向或外向的特质便已显露出来。倘若不把这两种特质视为对立,而是当成一条曲线上的两个极点,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事实上,每个人都具备内向与外向的特质,并拥有灵活转换的空间,能够在这条曲线中找到舒适区。大部分人会靠向中间区域,不过多少还是会往内向或外向偏移。除了极端区域可能会带来问题外,其他区域都是健康的。极端区域是指曲线上内向与外向两个终端。

主要决定因素: 人格

无论如何,长期生活在舒适区之外是完全不健康的。例如约纳斯属于内向的人,若长期让他待在高度嘈杂的环境里,不仅会大量消耗他的能量,也会让他无法获得补给。在企业实习时,假如他总是被迫去卖车,而不是待在办公室里,他或许会精疲力竭。在极端的个案里,长期生活在自我舒适区之外确实会诱发疾病。

是内向还是外向,其次取决于社会情境。这就像一条可供个人运行的轨道,可视实际状况转向外或转向内。人类具备神奇的适应能力,能依据情境适当地调整想法与行动。基本上,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这与内向或外向无关,而与智慧或纪律有关,也就是说,有意识决定的行为会与受到刺激而反应的行为完全不同。此外,我们在某个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此时我们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全然不同的标准,诸如我们比别人强还是弱?别人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我们想要如何展现自己?

第二决定因素: 情境

因此,在母亲的生日宴会上,约纳斯会以模范兄长的姿态开心地与表弟们闲聊,会毕恭毕敬地向阿姨们问好,耐心地回答她们的询问。在企业的展会上,尽管他对与喧闹的陌生人接触毫无兴趣,还是会全力以赴,毕竟这是他的工作。即便是明显外向的人,例如一些喜剧演员,也有想要沉默或抽离的时候。我认识的外向者中有不少也需要(甚至享受)在喧闹中能有片刻的静谧。总之,具有轨道转换的灵活性是种幸福,这不仅赋予我们回旋的自由,更丰富了行为的可能性。

我们身处的文化则是第三个因素,它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们向外或向内的倾向。在日本,诸如安静、独处、沉思等行为便受到高度认同,与友人在一起时,共同保持沉默是稀松平常的。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内向者而言,这样的经验相当愉快。相反,若到了美国,置身典型的外向文化中,对话者沉默不语多半会令人尴尬甚至难堪,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中,与一群人共同消磨时光可说是常态。因此,内向者在美国(或是其他外向型国家)必须比在日本更外向,才能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

第三决定因素: 文化背景

第四个因素则是在人生路上发生的偏移。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都会越来越靠近曲线的中间部分,内向或外向性格都会趋于和缓。对于外向者来说,在人生的下半场,内向特质不但变得更容易接受,还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其重要性——可以自我反省,思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决定因素: 人生阅历

尽管受到情境、文化甚至年龄的影响,内向与外向基本都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会表现出某些特性与倾向。下面这一关键问题的答案能格外突显出这一点:

关键问题:能量从何而来?

当一个人面对压力或精疲力竭的时候,他会怎样为自己“充电”呢?

这个问题有两种解答。一种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获取能量,我丈夫便属于这一类型。一天的紧张忙碌之后,他会跟朋友出去,或是踢场足球,或是参加聚会,以达到放松的目的。采取这种方式的人偏外向。另一种则是让自己“闭关”,尽可能避免各种刺激,也不说话,独自复原。我就属于这一类型。在进行了一整天的研习之后,我会独自待在酒店房间里,静静阅读,或者跟某位好友见面,在轻松的闲聊中恢复能量。在连续三天的研习之后,我需要给自己半天时间才能“充满电”。采取这种方式的人则比较内向。

外向者: 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获取能量

过多的刺激会让内向者流失大量的能量。在职场上,多任务并行便会造成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充满陌生人与喧闹音乐的派对也有同样的效果,这些都是让内向者身心俱疲的窘境。过度的刺激也会让内向者萌生抽离的需求。相反,外向者喜欢刺激,因为刺激可以为他们提供能量。因此,当他们陷入孤独或是缺乏新鲜感时,往往会寻求变化。他们总是往可以社交的空间跑,诸如咖啡厅、茶水间或是方便聊天、打电话的区域。在独立的办公室里,电话与网络简直就是重度外向者的救赎,因为这些工具确保他们能与外界联系。

内向者: 在独处中恢复能量

这并不是说,外向者就没有抽离的需求,也不需要有宁静的时刻。只不过这对内向者更重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条件,让他们可以在结束社交后卸下负担,自行复原,再度生龙活虎地投入混乱的日常生活。在瑞典的森林里享受三个星期离群索居的假期,这可能更符合内向者的梦想。

请回答以下问题:

通过后文的测试,你就可以确定自己究竟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在测验之前,请先回答这个问题:你如何看待自己?

我比较偏内向。□

我比较偏外向。□

两者在我身上几乎同样显著。□

这两种类型并没有好坏差别,只是单纯定义了个人的倾向与需求。你越清楚,就越能适性而为,去做对你真正重要的事。只要注意一点:平衡好独处和与他人相处的时间,以适合你的比例去分配。学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现在需要的是什么?你会发现自己一直都知道答案!

我现在需要的是什么?

用一个比喻或许能更清楚地说明内向者与外向者在获取能量方式上的差异。外向者产生能量的方式就像风车发电:首先,他们需要来自外界的刺激以产生能量;其次,他们必须活跃于这个过程中,动态地参与运转。相反,内向者采取的方式则像蓄电池:在外面没有风吹草动的安静状态下充电,并在这段期间不参加任何活动。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恢复活力。

风车发电与蓄电池

脑科学专家已经证实,相较于外向者,内向者在大脑活动上耗费的能量更多,而且是常态性的,并非只出现在特殊的思维挑战时。这种高耗能现象在前额叶皮质尤为明显,因为这一区域在不断地处理各种内在事件,如学习、决策、记忆、解决问题……内向者在处理外部刺激时需要耗费更多能量,因此他们的“蓄电池”会比外向者更快枯竭。外向者宛如风车,可以一边消耗能量,一边积蓄能量。因此,对内向者而言,高效地运用自己内在的力量,显得格外重要。

内向者的大脑也比外向者的大脑更敏感,更易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并且需要更多能量接收处理来自外部的印象。这意味着,只要一点噪音,像约纳斯这样的内向者在进行心智活动(比如学习)时就会受到干扰。相反,对于他外向的同学而言,也许适度来点背景声音(如广播),反而会比在全然安静的状态下更容易学习。

内向者的大脑比外向者的大脑更敏感

内向不代表害羞或高度敏感。

这并不说明外向者比内向者更有活力,反之,内向者也不会因此就比外向者更沉闷。就连“害羞”这个标签也与内向无关。害羞的人最明显的一项特征就是社交焦虑,他们经常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与他人接触。这种焦虑与内向或外向无关,这两种类型都有可能遭受社交焦虑的袭击。

就连“高度敏感”这项特质也不等于内向。它指的是神经系统对外来影响超乎寻常的感受能力,这不仅会导致大脑迅速受到过度刺激,也可能带来强大的移情效果。尽管有相当多高敏感的人都属于内向型,可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Elaine Aron)所证实的,还有30%属于外向型。 vaAR+TH91ce+2L9V3SPjbEu4Dac3pBOyBV+2oLf81qfgFW2og4rKev9bbLHDLt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