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几乎是在不断消化各种外来的刺激,他们总是在处理自己观察、思考与体验到的事情。只要醒着,他们就在思索自己与他人、意义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等问题。这种内向者大脑特有的“后台运行”功能,让自我探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是相当美好的结果。这意味着内向者与他人的交流基本上都是有深度的,因为他们多半已先在脑海里将事情的原委进行了一番过滤与检验。因此,内向者的陈述往往具有意义、深度或素养。
内向者偏爱有深度的交流
自我探索也会影响到内向者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对于一个追求深度的内向者来说,与少数人进行真正的对话比粗浅地结识一群人更有价值,也更愉快。此外,相较于措词与表达方式,他们更重视内容本身。他们可以与人建立起深厚、真挚的友谊,并且至死不渝。相较于庞大却松散的社交网络,这些极为罕有的紧密关系,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
相较于措辞和表达方式,内向者更看重内容本身
不过追求深度也有缺点,它跟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都需要等待时机成熟。换言之,在需要迅速沟通的情况下,追求深度的内向者往往动作太慢,因为若想达到期望的深度,大脑需要付出相应的处理时间。在权衡利弊或据理力争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更会给人一种被动或迟钝的错误印象,因为他们脑袋里的密集活动别人是看不到的。
当自我探索变成被动或迟钝
无关紧要的行为与交流对追求自我探索的内向者而言并不重要,有些人甚至对此完全陌生。这种态度在许多情况下都有利于内向者,包括深度谈话、学术辩论、研读哲学性文章时,或是在解决问题的企划会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