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同性格的优势与障碍

认识了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之后,问题出现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这个问题不仅合理,而且重要,因为它的答案是“分类适应型”生活的关键。在“分类适应型”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在各个领域尊重并且合理利用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性格差异。

没有所谓“更好”的性格。内向或外向只能说明他们擅长不同的领域,或者在不同的时刻面对压力和挑战罢了。这就意味着,外向者对待目标(例如职业规划,甚至是每天的工作计划)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的方式可能与内向者有所不同。

外向者和内向者虽然有所不同,人生价值却是相同的;他们有各自的成功秘诀。

各种各样的差异使内向者和外向者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优势。当然,他们各自也有不同的障碍、需求和困难。

本章中,你将认识到内外向性格典型的十个优势和十个障碍。此外,你还将初步了解,内向者和外向者如何看待对方的优势和障碍。所以,当我们发现差异实际上是一种优势时,就不会那么介意它了。

在你开始阅读本章之前,我需要先说明两点。

第一点:你将看到的两个“十项清单”既不是详尽的说明,也不是完整的性格描述,只是列出了两种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的特点。换言之,你应该掌握这些实用基础,以便在工作和生活中轻松了解内向和外向的人,与之和睦相处。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人际关系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第二点:在“自然环境”中,性格不可能被分成内向和外向两个清晰的类别。首先,每个人都是内外向性格的混合体。其次,优势和障碍并不是哪一种性格独有的。但是,性格的倾向性可以通过大量观察得出。比如,很多内向者喜欢写作,因为写作是内倾性行为,内心活动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相比写作,许多外向者更加偏爱演说,因为演说更加快捷、直接、即兴,而且可以和参与者零距离交流。尽管如此,现实中仍不乏性格外向的优秀作家,或者性格内向的杰出演说家,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已。

言归正传,现在我们就进入主题。为了保证条理清晰,我们在“优势”和“障碍”两个清单中,以内外向对比的形式逐条列举,并依次进行简要说明。在之后的阅读中,你可以方便地查阅这些对比说明和两张完整的清单。另外,你在阅读清单的时候也可以不断叩问自己:在我的身上,能够找到其中的哪些优势和障碍?

内向和外向的“优势二重奏”

优势二重奏1: 谨慎和勇敢

内向者大脑中高浓度的乙酰胆碱(安全)和外向者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分别为谨慎和勇敢的性格优势提供了生物学基础:这两种优势与神经递质的浓度直接相关。另外,恐惧中枢(杏仁体,内向者更活跃)和奖励中枢(伏隔核,外向者更活跃)不同的活跃强度也起着一定作用。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内向的人通常更加坚毅、有远见,行动前缜密思考。在经济稳定、生活舒适、不需要“开疆拓土”时,这种性格特征十分有益。谨慎还是一套重要的预警系统,有助于预防潜藏的慢性危机——这种危机通常不会带来直接压力,但潜伏的时间长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典型的例子如气候变化、全球资源分配、食品质量和数据安全等。

相反,许多外向者具有勇敢的优势。他们当机立断,行动果决。在必要的情况下,他们会放弃舒适和安全,接受风险。面对重要目标,他们不惜拿金钱和人际关系来冒险。由于外向者的敏感度较低,他们不需要像内向者那样尽力避免伤害。在危险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外向型的勇敢十分有用。它有助于“开疆拓土”,寻找新的资源。

外向者的勇敢和冒进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谨慎的人会收集整理信息,并传递给其他人。他们不纠结,能够利用所见所闻来评估和修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因而他们大多举止得体。

勇敢的人能够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入新鲜事物。他们直言善辩,勇于为自己的权益抗争。不过,他们容易为此付出代价,在人际关系上可能不会一帆风顺。

谨慎的人比勇敢的人更倾向于避免伤害、风险和困难。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谨慎的人可能会认为勇敢的人鲁莽冲动,而对勇敢的人来说,谨慎的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优势二重奏2: 自我探索和热情

内向者的大脑偏爱权衡、评估、比较信息等活动,这为自我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内向者优势众多,但如果说有时我想变成外向的人,那一定是由于他们的热情,他们热情起来甚至能够达到如痴如醉的状态。内向者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对这种陶醉的情绪没有作用——起作用的是外向者的神经传导素多巴胺!所以,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容易兴奋,并且能用这种高亢的情绪感染其他人,带给他们立即行动的冲动。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至少现在,你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内向的人对寒暄和闲聊比较排斥:太肤浅。即使内向者心里清楚,寒暄是建立信任和联系的第一步,但是对于内心世界丰富的他们来说,闲聊就是缺乏吸引力。相反,他们更喜欢有深度的谈话。在这样的对话中,他们能够发挥自己深入探索的优势。《内向者之道》的作者索菲亚·邓布林还曾提到内向者看重深度交谈的另一个原因:研究显示,带有内容分析的深入交谈更有益于身心健康。相比之下,寒暄和闲聊则仅限于人际关系的确认,在主题设计上相应比较单调。

不同的是,外向者更像人际交流中的一盏聚光灯:他们用自己对新点子、有趣的活动和周遭一切的热情来激发他人的灵感,创造欢乐和积极的瞬间。这种能力常常极具感染力。

倾向深度自我探索的人会觉得热情的人肤浅、情绪化。热情的人则认为,倾向自我探索的人迟钝或者冷漠。总之,在他们看来,缺乏情绪的火花。

优势二重奏3: 专注和灵活

内向的人喜欢深入的工作,喜欢“啃硬骨头”。如果能够不被过度刺激和突然打断,数小时的深入工作对他们来说易如反掌。他们专注于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参见优势二重奏2)。在这个过程中,内向者可以发挥最大的工作能量。因此,他们容易获得卓越的成绩,尤其是与“持之以恒”优势(参见优势二重奏8)相结合的时候。所有成功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具有专注的优点。

与之相对,外向的人具有灵活的优点。面对外界变幻莫测的刺激,他们不仅能够轻松承受,甚至乐此不疲。快节奏的日常生活、出人意料的转折和改变、不期而至的新日程和新任务都不会轻易将他们打败。相比内向者,外向者更不易受到流动性的干扰。不仅如此,外向者还从这种流动性中汲取能量,因为流动性会带来额外的兴奋刺激。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内向的人能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对方身上,这是一种(除信任外)难能可贵的诚意,它能够赋予内向者强大的存在感。当内向者展示出对话题的深入了解以及提问和评论的能力时,即使在演讲和讨论会等公共场合,他们也会非常具有说服力。

外向的人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敏锐,谈吐风趣。他们能游刃有余地应付话题转换,在思考过程中即兴加入各种新信息。在谈判中、需要援引现场观点和实时状况的场合以及各种即兴情况下,这种能力十分有用。对于外向者来说,书面草稿常常像一张跳板:他们从上面跳起来,然后再确定之后的方向。

专注的人觉得灵活的人变化无常、不稳重、草率,灵活的人则会认为专注的人僵化、顽固、无聊。

灵活不是草率专注不是僵化

优势二重奏4: 善于倾听和善于展现

外向的人善于展现自己,表达愿望。他们可谓是自身处境与自我需求的最佳代言人,尤其是加上擅长演讲的优势(优势二重奏9)时,这种能力的效果更佳。他们能够娴熟地运用恰到好处的语言阐述信息,分享给其他人。由于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较低,外向的人大多显得更加冷静、放松和随便。相比之下,内向者就比较容易产生过度反应。善于展现自我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它令人闪耀出力量和自信的光芒。

倾听是一门被低估的艺术,许多内向者深谙此道。在这里,我们还应该提到倾听的另一种特殊形式:大多数内向者特别擅长自我倾听和自我观察。他们用这种“自我监测”来熟练地适应特定场合的社交要求。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内向的人非常擅长倾听和观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方面,他们可谓专家。他们从感官通道获得各种材料,然后筛选出重要信息,并在未来的谈话中利用这些成果。和专注一样,倾听也能够向交流对象传达自己对谈话的高度兴趣及注意力。当内向者希望深入了解或者得到详细阐述时,他们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在深入挖掘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援引刚才听到的内容。对谈话的另一方来说,这种援引令他们十分愉快。不仅如此,内向的人很容易察觉对话语气和现场细节的异常,例如在场者之间不易察觉的冲突,或者突然变化的气氛。这种能力非常宝贵,它帮助内向者在各种情况下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得体的举止。

外向者的优势涉及人际交往的另一个领域:他们经常能够充满自信且极具说服力地介绍某项内容,并且极具激情地进行辩护。他们可以迅速将刚刚获得的信息运用到新策略中,尤其当他们发挥自己的灵活优势(参见优势二重奏3)时。

一名优秀的倾听者可能会认为表现者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言无物;而一位好的展现者则会认为倾听者过于被动,缺乏主动性。请注意:外向者比内向者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来吸引他们倾听——这一点需要相关领域的内向者特别注意。

优势二重奏5: 安静和敏捷

对内向型性格的人来说,外部的安静非常重要。它可以保护内向者远离过度刺激的风险。不过,安静不仅仅是一种需求,它还是一项优势。谁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谁就能赢得许多有利条件。最重要且最令人愉快的有利条件是:能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的刺激,更加专注、更有效率。对于定期冥想的人群来说,这种有利的改变甚至可以被测量出来。

不太安静的人常常会觉得安静的人比较温柔,而且关心他人,尤其加上善于倾听(优势二重奏4)和有同理心(优势二重奏10)。

“自动驾驶系统”

外向的人也有自己的杀手锏:得益于大脑中比内向者更短的神经通路,以及对高度刺激更强的承受力,他们能够很快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尤其在危险或高风险的情况下。这种集成的“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帮助外向者迅速行动,这一优势有时甚至对问题的解决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比之下,安静的交流对象不会显得咄咄逼人,而且更加专注。他们在谈判场合或者冲突中格外有优势。他们习惯一步一步地做好每一件事,不会手忙脚乱,因为他们懂得利用停顿和沉默的力量。在急功近利的时代,这是一种稀缺的资本。

在棘手状况、语言冲突或者艰难的谈判中,外向的人可以迅速将新的信息和想法运用到语言和行为中,因为总体来看,他们比内向者更善于应对风险,毫不迟疑——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做出错误判断的风险相应也会更大。

安静的人会觉得敏捷的交流伙伴有时太令人紧张,行思敏捷的人则认为安静的谈话对象无精打采、傲慢或者缺乏创意。

优势二重奏6: 善于分析和行动力强

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区别之一是他们不间断的内心活动过程,这一点你可以在上文中找到详细的解释。这种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在于,内向者希望将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一切尽在掌握。可控的生活和精心的计划有助于缓解压力,因为意外的“惊喜”让人疲于应付。不仅“惊喜”本身消耗大量精力,可能引发的神经过敏反应又导致精力的二次损失。实践经验赋予了内向者一个重要优势:在规划好的轨道上思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样就会节省大量的能量。

行动力方面的优势更多地显示了“面向外部的力量”。这一点上,外向者比内向者更有优势。许多外向者都以“行动者”著称,其他人还在犹豫和思考的时候,这些实践者已经积极准备,甚至果断出手了。他们把尝试和实践看作一种学习方式,因为他们喜欢这种通过感官刺激与外部世界直接交流的方式。面对风险,他们不容易像大多数内向的人那样感到不安。和“敏捷”一样,行动力也会提高外向者在危机状况下的表现,但同样也潜藏着更多危险。

保持重点和有始有终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具有分析性思维的内向者很容易保持谈话重点,因而能够保证讨论过程条理清晰,并获得良好的结果。在面对比较困难的状况时,他们希望提前准备好相关信息,这会令他们更有自信。比如开会的时候,他们希望通过电子邮件提前获悉日程安排,或者进行重要演讲前希望参观会议场地。如果可以避免突发状况,顺利地按照流程阐述观点的话,具有分析性思维的内向者就会发挥出最佳水平,因为他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交流本身及交流对象身上。

当我们需要一场有始有终的讨论时,具有行动力的外向者就会发挥出优势:他们往往是在项目中采取坚定行动的人,在会议中坚持做出明确决策的人,最快清醒并给出清晰观点,将思考和计划引入执行阶段的人。

行动力较强的人有时会觉得分析者瞻前顾后,或者像个“书呆子”。分析能力强的人看待行动力较强的人,则会认为他们时常显得急功近利,匆匆忙忙却收效甚微。

优势二重奏7: 独立和关心他人

作为“大风车”,也就是需要与环境交流的人,外向的人认为外界反馈十分重要。他们也乐于以关心他人的形式做出回应。外向的人一旦感受到团队成员对自己的赞赏,就会非常乐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团队工作中,促进团队的成功,并且乐此不疲地关心团队其他伙伴。对于身边的朋友,他们也是如此。从任何角度看,这种特质都对团队活动非常有益。外向的人一旦投入一项活动中,他们会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奉献给它。

内向的人更像“蓄电池”,他们对外界反馈的依赖较少,对待赞赏的心态也比较平和。这种性格使他们在多数情况下与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保持距离——独立。他们也不希望将自己的作用和需求置于团队的中心位置(当然,首先需要内向者具有一定的成熟度)。这种保持独立的距离感使内向的人能够置身事外,清醒思考,创造令人钦佩的成绩。因为具有独立的优势,他们常会出人意料地持反对意见,对看上去理所应当的事情质疑。独立的优势让一贯谨慎的内向者冲破樊篱,默默做出变革。一位伟大的内向者——圣雄甘地就是典型的例子,他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自己的祖国争取独立。还有一位安静的美国黑人女性罗莎·帕克斯,在种族隔离时期,她在公交车上拒绝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一名白人男性,从而引发了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

置身事外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外向者的热情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直观的效果:一种情感上的温暖、关怀,一种传递给他人的热情,令人愉快和赞赏。如果你曾目睹优秀的外向演讲者在舞台上的风采,或者亲身经历过外向的人际交流专家与完全陌生的人沟通交流,那么你一定会明白这种能力可以被发挥到何种极致。

独立的内向者可以摆脱世俗的繁文缛节进行思考和交流。同时,他们能够看到其他人内心的独立需求,为对方留出必要的回旋余地。这种优势对于管理层尤为重要。关于这一点更详细的内容,请你阅读第五章中的相关介绍。

过多的关心有时会给性格独立的人带来负担和困扰。对于习惯关怀的人来说,独立的人则容易显得冷漠,有距离感。

优势二重奏8: 持之以恒和有自发性

由于较强的安全需求,内向者对快速解决方案往往持怀疑态度。他们更喜欢毅力、持久、耐心。这些概念也许听起来不那么受追捧,而且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也不一定正确,但是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它们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顶着阻力继续一项工作的能力,数小时独自一人为解决问题绞尽脑汁的执着,面对令人绝望的结果不言放弃的决心……它们带来的是令人惊叹的成绩:是相对论的提出,是多部畅销小说的出版,或是西北航道的发现……在科学和文学领域,毅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品质——这些领域罕有需要短时间解决的紧急工作。最近,在性格心理学领域不断提到一个概念——韧性(Resilience),即在干扰和困难中坚持目标和观点的能力。就像行动力明确地显示了外向者“面向外部的力量”一样,凭借毅力移开的一座座大山也证明了内向者强大的“面向内部的力量”。

毅力,显然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也是被严重低估的)秘诀。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的设计者、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就有着坚强的毅力——他花了35年的时间,跟踪记录了“天才儿童”的成长历程。他的结论是:毅力比智力对成功的影响更大。 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弗里德曼和莱斯利·马丁重新检视了特曼研究的数据,他们确认毅力甚至能够对人类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外向者拥有的优势是有自发性。这种能力使外向者能够依据环境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环境适宜或具有吸引力(或者二者兼具),那么他们就能迅速达到活跃状态。自发性是一种源于强大反应能力的良好素质,很多外向者都具备。它与灵活性的区别在于:自发性使外向者能够在觉察到新征兆的瞬间顺畅地转变行为。它也可能由思维的跳跃引起。灵活性则与能量分配有关——行动中的变化和自由发挥空间所带来的额外刺激给外向者以动力,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行为之间自由转换。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当谈话或写作中需要坚持到底的耐力时,坚韧不拔的内向者总是占有优势,比如谈判、外交斡旋时,或者你正面对的这种媒介——书籍,创作起来也需要毅力。

自发处理紧张

在需要决断行为或改变策略的人际交往中,自发性尤为重要。在面对濒临崩溃的场面时,具有自发性的外向者可能会跳转到交流的另一个层面上去(“我能不能先提另一个问题?”),以此来挽救局面。总体来看,自发性较强的外向者总能更好地应对意外状况,比如计划好的事情突然全盘更改。跟他们在一起你永远不会感到无聊!

有毅力的人会觉得有自发性的外向者无组织无纪律、变化无常、不可信赖;而自发性较强的人则认为有毅力的人僵化,像一只“在滚轮里奔跑的仓鼠”。

优势二重奏9: 擅长写作和擅长讲话

即使与非常聪明的人讲话,我也觉得很困难,但当我阅读他们的书时,就能够完美而高效地获得作者精心组织的观点。从书本中,我能够快速地学习,比与作者对话更快。

——亚伦·斯沃茨(1986—2013年)
软件工程师、作家、互联网活动家

“内向者为说话而思考,外向者为思考而说话”,这句话正好符合这一对优势二重奏的特点。许多内向的人喜欢写作,因为写作能够让他们充分利用内心世界的自由空间,以及写作这种方式特有的距离感和充分思考的时间。

另外,外向的人则更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密切交流,喜欢与他人直接、快速沟通。因此,他们更加偏爱即兴、灵活、不需要长时间准备的口头表达。当然,并不排除外向的人也可能善于写作,内向的人也能成为优秀的演讲者,因为写作之于外向者与讲话之于内向者一样,都是颇有裨益的。

作为著有多部相关文献的写作培训师,心理学家乌尔里克·舒尔曼可谓德语地区最重要的写作专家之一。她在实践中发现:

写作:内向者和外向者各不相同

与外向者相比,写作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来说明显更加容易,因为书写作为一项内倾性活动,能够提供充足的安静时间,触发内心的创作乐趣。这些正是内向者向往的。对于外向者,安静下来写文章更多地意味着自我克制。对他们更有帮助的是不断地讨论写作主题,将写作内容拆分成更小的写作单元,或者在人群较多的环境中写作,比如咖啡馆或者图书馆。

——乌尔里克·舒尔曼,写作培训师

在口语表达方面有困难的内向者,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将思维和策略(“我想在这次会议上认识谁”)事先付诸书面表达,这能够使他们在之后的口头讨论中更加轻松和自信。有时,他们甚至需要通过电子邮件或书面报告参与对建议和草案的交流。注意要及时且坚持不懈地与其他参与者进行沟通,因为很遗憾,书面工作(即使是电子的)总是需要更多的耐心……

将思维落在笔端可促进口头表达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所有需要快速口头交流的场合,外向的人都会有“主场优势”,比如会议、谈判,尤其是寒暄和闲聊的时候。

由于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内向的人会在所有需要深思熟虑,并将想法付诸书面或者电子文档的情况下占有优势。例如在设计策划工作中他们总能大放异彩,写电子邮件比电话沟通更加得心应手。

喜欢写作的人常常觉得参与口头交流耗费精力——尤其是长时间面对面的交流,而喜欢口头表达的人则会有一种跟书写做斗争的感觉——尤其是书写长篇幅的文章。

优势二重奏10: 有同理心和善于应对冲突

许多内向的人都具有观察和倾听的特殊天赋,因而也擅长情感代入(同理心)。他们能够听出弦外之音,体会到复杂的感情。所以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的作者苏珊·凯因的研究证明,具有同理心的人也更加倾向于遵守道德习俗。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为对方思考的人,也会给予对方更多的关注。

然而,有些状况会阻碍人们发挥同理心:如果内向的人受到过度刺激,感到恐惧或者想要逃避(参见下一小节对内向障碍的解释)时,同理心也会相应减弱。

外向的人能够利用交际能力化解紧张状况。他们相信,即使在棘手和敏感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够应对自如。尤其是当勇敢和行动力等优势被充分发挥时,外向的人就拥有了“吹散火药味”最好的先决条件。在人际交往中,外向的人觉得偶尔争执有利于释放压力——他们把紧张气氛看作交流的一部分,并且能够轻松地承受争论过程中的风险和高强度的外部刺激。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内向者的同理心都有益于对话伙伴,能够为矛盾或分歧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加上分析性思维和自我探索等优势)。如果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内向者能够更加谨慎的话,那么在各种需要敏锐外交洞察力的场合,这种情感代入的能力对于内向者就更加弥足珍贵了,因为与只关注自我利益、眼里装不下对方的人相比,懂得换位思考的人让人觉得更加舒服,更愿意亲近。富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与对方达成妥协。他们知道,地球不是围绕自己转动的。

在内倾性的文化中,体谅他人的感受常常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相应的人际交往习俗中有所反映。在日本和中国,大庭广众之下用言语攻击别人使其颜面尽失,是难以想象的事。即使事关重大,也需要时刻考虑到:照顾他人的感情非常重要,那是一种尊重。

外向者擅长应对冲突,他们的介入有时能够挽救或重塑一个团队,因为冲突会消耗团队的精力、资源和协作力。显而易见,外向者的这种能力恰巧为内向者保持工作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内向者对安全感的需求较高,所以冲突和未知状况更容易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在外倾性的文化(如美国和法国)中,“体谅他人”不像在内倾性文化中那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人们时刻准备着直面冲突。“单枪匹马对抗世界”被理解为每个独立个体自主权利的表达。

在外倾性文化中,“体谅他人”的意义相对较弱

体谅他人、追求和谐相处的人们在面对善于应对冲突的对象时,很容易感到压力,因为争论令他们精疲力竭。相反,善于应对冲突的人会觉得具有同理心的人有时过于敏感,反而让人感到疲惫,而且当他们持有不同观点时,很难沟通。

下面,我们再来对内向者和外向者的优势进行总结,并分别配以简要说明。

内向和外向的“障碍二重奏”

内向者和外向者不同的性格特征不仅有各自的优势,也为他们带来了一些障碍,造成他们在完成计划和沟通交流中的困难。

本节中,我们将大致介绍内向者和外向者各自常见的障碍。你也许会认为这不是什么好消息——人们总是把障碍和缺点、困难、压力联系在一起,但每一个障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路标,显示了内向者和外向者在相处中的特殊需求。

在接下来的描述中,你将不断看到内向者和外向者如何看待和评价对方的障碍。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看待对方的性格障碍时,可能会给出比性格优势更加负面的评价。

障碍二重奏1: 恐惧和轻率

无论是内向者的恐惧还是外向者的轻率,都可以从本书提到过的大脑内部的生理差异中寻找根源。

内向者拥有更加活跃的杏仁体,因而他们比外向者感受到更加强烈的恐惧刺激,而且,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负责人们的安全需求。也就是说,相较于外向者,内向者更常与恐惧相伴。由此看来,强烈的恐惧感知来源于生理因素。不过,这种因素只能影响我们感知恐惧的倾向性,大脑中的其他重要区域有助于防止恐惧对行动的阻碍。这种作用对我们至关重要。首先是大脑皮质,即我们的意识性思维。正如苏珊·凯因所言,相对于放松状态或者能量充足状态,在压力下进行意识性思维特别困难。沉重的压力演化成恐惧和紧张,严重阻碍了意识性思维,导致情感控制中枢接管了大脑的指挥权。然而,如果我们为了完成更重要的任务,有意识地不待在自己的舒适地带,那么这种意识越强,相应的,恐惧感对我们的阻碍作用就变得越弱。既然存在这种性格障碍,我们就应该正视它,并且训练自己带着它一同克服困难。

外向者也有自己的生理倾向:异常活跃的伏隔核和高浓度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令他们极易受到潜在的奖励和各种刺激体验的影响。与诱人的成果相比,可能要承担的风险不值一提,经常被低估。所以,外向者容易对现实状况做出错误判断。此外,他们比内向者更容易自视过高、草率行动。或许由于多巴胺的副作用和以上两点原因,他们会更轻易地冒险,而且风险往往超出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

这就是轻率的表现:即使随便看一眼客观条件就知道希望渺茫。在日常生活中,轻率的障碍以大大小小的各种形式出现,包括大胆的金融交易、高风险的赌博游戏,以及危险的高山攀岩。

轻率:一场赌博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恐惧可能导致我们回避所有一开始看起来难以预测的状况:对立、冲突,也包括谈判和快速而活跃的谈话,如辩论。恐惧感较强的人还会经常释放出低身份信号(相关内容参见第七章“压力下的相遇:身份沟通”)。

轻率会将外向者引向另一种风险:工资协商中筹码押得太大;在棘手的状况下,缺乏准备或者做出进攻性行为;在敏感的谈话对象面前过于“冒失”的行为——这些问题可能带来轻微的损失,也可能直接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谨小慎微的内向者如何看待行为轻率的外向者,大概与外向者对内向者的看法一样不言而喻。

障碍二重奏2: 过于注重细节和马虎

总是紧张地处理信息的内向者,容易迷失在数据的洪流中。由于专注于每一个信息而很难着眼全局,倾向于细节的内向者可以学习有意识地调整关注点,让自己注意事物的本质。那么,这些原本就非常聪明的人就可以更加轻松地抓住主线。

马虎是过于注重细节的极端反面:看上去不重要的细节被扔到一边,对直觉的信赖导致过快决策或仓促行动。这可能带来巨大的代价:决策越复杂,越需要谨慎细致地观察。一个细节也许会带来举足轻重的启发。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内向的人可能因为过度关注细节,在本可以利用自己优秀的专业知识和结构化思维大放异彩的时刻,反而马失前蹄。比如在讨论或谈判中,谁忽视了事物的本质,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谁就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不愿意花力气深入挖掘的外向者,在交流中也会遭遇挫折。在推销中,谁暴露了对产品了解的漏洞,或者在辩论中显露出严重的知识短板,谁就必将丧失说服力和可信度。一个极端的事例是美国前副总统竞选人萨拉·佩林,她因为欠缺外交政策常识而成为全国人民的笑柄。

事无巨细的内向者会令外向者感到疲惫,失去耐心,有时甚至失去深入讨论的意愿。与内向者不同的是,他们反而能够享受寒暄和闲谈的乐趣,因为在这些场合,话题看似停留在表面,真正的目的其实在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相对应的,内向者对不擅长深入研究和充分思考的外向者,评价往往也不高。

障碍二重奏3: 易受刺激和缺乏耐心

鉴于可考证的生物学原因,内向者容易感受到过度刺激。来自外部的刺激压迫着他们,消耗他们的能量,他们会变得焦躁、疲惫、丧失专注(优势二重奏3)和安静(优势二重奏5)等优势。给自己一些休息时间,让自己平静下来,能够显著降低这种过度刺激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不同的生理构造,外向的人反而是在外界刺激不足时感到不安,这就是缺乏耐心的障碍。外向的人在缓慢、无聊的状态下会变得坐立不安(或神经紧张),进而寻找其他可能获得的刺激。在某些不利的条件下,缺乏耐心可能导致错失行动或决策的良机。

“人们一旦开始讲话,就失去了体验的机会。”奥地利小说家玛丽·冯·埃布纳-埃申巴赫曾经这么说。她说得没错:演讲者期待的是,听众能够通过倾听的方式体验自己的演讲内容。反过来,听众对演讲者则没有这种期待。然而,外向者会在粗略的倾听甚至表面上倾听的同时,思考如何给予相应的评论(或者在想毫无关联的事情)。所以,他们在倾听时能够体验到的内容很少。

说话者,失去体验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对于容易受到过度刺激的内向者来说,某些场合显得异常艰难,比如欢迎会。在欢迎会上,谈话对象不断变换,还有嘈杂的背景音和一群喧闹的客人。与数量较多的人进行交流,对内向的人来说是一项挑战。但这不包括在公共场合登台演讲,因为这种交流具有约定俗成的形式,所以不易引起过度刺激。但是与十个陌生人一起聊天就可怕了!

同样是在欢迎会上,外向者可能会因为缺乏耐心而吃亏。我遇到过一些外向的人,他们打断对方的谈话,因为已经猜到了接下来的内容。当领导在介绍会议的决策流程时,有人会发出一些不耐烦的信号。这对于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容易受到过度刺激的内向者和很快失去耐心的外向者会带给彼此巨大的压力了。

障碍二重奏4: 被动和过度展示自我

被动是安静的阴暗面

被动是安静的阴暗面:拒绝行动、无力、懒散、固执、冷漠,或者因胆怯而故步自封。内向的人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积极地改变状态。被动最大的缺陷是拒绝规划自己的生活,允许其他人代替自己行使处置生活的权力。

外向的人非常看重来自周围环境的反馈。自我展示也许正是一种寻求反馈的尝试。不过,这里指的是过度强调自我的展示行为,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获取关注度。简而言之,被动者做得越少,自我展示者做得越多,最终过为己甚、越俎代庖,将其他人都推在一旁。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被动者展现出来的无力感同时也体现在声音方面,比如音量小和缺乏重音,其他人(尤其是外向的人)会因此而低估被动者。由于缺少强调,被动者表达的观点很可能不被重视,或者让别人失去倾听的兴趣——尤其是缺乏耐心的人(参见障碍二重奏3)。当表达过于内敛或者太慢时,可能会遭到严重的错误评价——这里要考虑到谈话对象可能并没有足够强大的理解力。这种尴尬的状况常常得不到解决而成了遗留问题,因为被动的人很难有效地保护自己远离尴尬状况或者语言攻击,在辩论中,他们也很难捍卫自己的立场。因此,他们常常发出较低的身份信号(参见第七章),在与人相处中处于劣势。

自我表达者面对内向者时,也会产生相似的紧张感。在比较安静的人看来,乐于自我表达的人难应付,甚至喜欢纠缠不休。就是这种性格特征,让外向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了“大嘴巴”或者“话匣子”的称号。

过度展示自我,容易惹人厌烦

障碍二重奏5: 逃避和攻击性强

逃避是一种行动。在这一点上,它与我们刚刚认识的被动不同。逃避者为了节约能量,也为了避开压力、困难、风险等,他们转换方向,做其他的事情或者逃跑。可惜这些行为并不会消除压力。他们本希望通过逃避的行为保持与压力之间的距离,但是心理上并没有做到,因为压力始终存在。

外向的人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反应则刚好相反:他们展开攻势,进行攻击。这符合外向性格的特征,他们的能量面向外部而不是内部。虽然外向者的行动力(优势二重奏6)与之相关,但这种障碍并非来源于此,而是来自好斗的因素——这种因素可能导致外向者与他人对立、进行语言攻击甚至伤害。攻击性会导致参与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攻击和防御上,阻碍外向者对局势做出正确和深入的分析。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当我们需要面对棘手的交流状况(即某件事情或某项关系)或陷入困难时,这两种障碍都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无论逃避者筑起的“高墙”,还是攻击者的战斗能量都无法改善交流状况。

障碍二重奏6: 过分理智和冲动

外向者习惯对外界刺激做出过快反应,这种冲动往往会成为障碍。外向者的奖励中枢和对感官刺激的偏爱会导致他们快速做出情绪反应,即使这种反应缺乏理性。比如,摄入垃圾食品,只因为它们香气扑鼻或者看上去好吃。

内向者们过分理智的障碍与他们善于分析的优势紧密相关(参见优势二重奏6)。如果过度强调理性思维,阻碍了情感通道,这种优势就会变成障碍和短处。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为了保持控制力:理性思维一目了然,看上去更易于掌控,因而比非理性思维更加安全。然而感知过程极度简化,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仅仅局限于数据层面的交流是不够的,表面上赢得了控制权,实际上却错失了对局面的控制。

过度理智和冲动的代价

对人际交流的影响: 在交流中,过分理智的人比冲动的人更容易被预知。在事务层面上,他们非常值得信赖;但同时,他们可能显得无聊、缺乏灵活性,相处起来让人觉得不舒服,尤其是加上专注细节的障碍后。

与之相反,冲动的人会给谈话带来充满活力的色彩和惊喜。但正因如此,他们常常令内向的人感到疲惫。另外,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失去对重点的把握。

过度理智的人认为冲动的人捉摸不定、不可信任;冲动的人则认为过度理智的人控制欲强、咄咄逼人,或者缺乏生活情趣。

障碍二重奏7: 自我否定和自我中心

自我否定的人会忽略自己的性格特点和需求,压抑自己,给自己较低的评价。许多内向者容易自我否定,是因为他们在某些环境中收到的错误信号将外向性格描绘成广受欢迎的“正面性格”:“开朗一点嘛!”“别这么不合群!”“跟大家一起玩呀!”

内向者听到这种信号,很容易产生自己“无法适应环境”的想法,从而导致两种情况:将自己与环境隔绝(“我才不想和那些人一样!”);或者远离人群,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微不足道(“像他们那样——我做不到!”)。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建立自信、自立的生活。

具有自我中心障碍的外向者,则会在相反的领域遇到困难:他们喜欢将自己看作衡量万物的标准,期待周围的人也这样看待自己。他们忽略他人的需求,将自己的态度绝对化,其结果就是被疏远,这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因为外向者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非常依赖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当然,内向的人也会以自我为中心。只是,外向者的障碍在于他们鲜明的性格特征导致自我中心更加“面向外部”,积极表达出强烈的需求;而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向者则很少做出引人注目的行为。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自我否定障碍的内向者在试图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重点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最令人困扰的是,内向者不直接说出问题所在,而是仅仅表达不满情绪。对于非常内向的人来说,自我为中心的外向者也会让人感到困扰,因为他们将所有的精力和重点都用来强调自己的需求。他们的表达有时非常过分:“等等!现在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我要的是什么。”在内向者看来,这样的行为会让人失去好感,甚至有失体面:“他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除此以外,外向的人还可能在动机方面遇到问题。当从自己的需求转移到别人的需求上时,他们常常遇到困难,因为仅从自己的动机出发,很难保持清醒,看清楚各种可利用因素的差别(参见第三、五章)。这一点,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幼儿教育和亲密关系中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障碍二重奏8: 固执和容易分心

正如我们上文所了解到的,外向的人经常与缺乏刺激的问题做斗争。其结果就是,除了缺乏耐心的障碍(障碍二重奏3)以外,他们还容易分心。当外向的人长时间从事一件事或者攻克一个长期项目时,他们的大脑需要更多的冲击力(除非这件事本身非常吸引他们),其结果就是产生了著名的拖延症:为什么要花一个多小时坐在草案前?微博上好多新鲜事呢!一步一步地学一件乐器有什么用?朋友们正在外面干有趣的事儿呢!

内向者容易受到过度刺激,他们的障碍来自完全相反的方向:过量的外界刺激使他们感到痛苦。他们更愿意将能量注入内心活动中。对于内向者而言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至少将外界变化带来的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转变方向、更改决策等(这些恰巧是拥有灵活优势的外向者所喜爱的)。虽然固执是为了获得坚持下去的能量,但它仍然是一种负面特征。我们在优势二重奏8中认识到了内向者的持之以恒,可以说,固执是持之以恒的僵化形式。当内向的人深陷于固执中时,做不熟悉的事或者改变流程对他们来说都会非常困难。

固执令人裹足不前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容易分心的外向者常常觉得长时间对话很困难,复杂的书面交流更是麻烦。此外,容易分心的人时常在谈判和讨论中转移话题,他们不习惯围绕某一点展开太长时间的讨论。

面对需要灵活的情境时(比如身处不熟悉的交流环境,面对新的对话伙伴,工作环境中出现了新的结构调整),固执会使内向者感到困扰。与容易分心的外向者不同,内向者在谈判和讨论中喜欢持续讨论某一个重点。在过度注重细节这一障碍的共同作用下,内向者容易在某一个细节上纠缠不休,甚至令人厌倦。

障碍二重奏9: 孤僻和自我回避

降低交际频率是一种节能模式

与固执一样,降低交际频率也属于一种节能模式,因为与他人交流会消耗精力。与自己相关的人越少,内向者感觉越舒服——这样更容易保持秩序。他们避开人群,因为感到麻烦和疲惫,这就是孤僻障碍的体现。这种障碍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最极端的情况就是与社会隔绝。

孤僻与逃避(障碍二重奏5)的区别在于回避的对象,即逃避者回避的是某个行为,而孤僻者则希望远离人群。

大家不要将孤僻和害羞混为一谈——这一点很重要!内向性格经常被简单地定义为“害羞”。其实,害羞不属于性格特征,它从根本上源于一种对社会评价的畏惧,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克服,而且,许多外向的人也很害羞!内向则是一种健康的性格特征,孤僻也是一种正常范围内的性格障碍。

外向者容易遇到自我回避的障碍,导致外向者失去分析、研究自己的机会。他们把对周围环境的关心放在中心位置,因此,他们十分注重自己的影响力,会依赖于其他人——甚至无关紧要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

内向者也需要来自他人的推动力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孤僻者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导致缺乏思想撞击和推动力,他们自给自足,也自生自灭;他们无法利用与他人交流的机会,激发新的灵感,或者另辟蹊径去解决问题。面对比较复杂的情况时,他们往往表现得中规中矩,不尽如人意。在如今的时代,没有人能够成为无所不能的全才!例如在科学领域,放弃与他人交流就等于放弃了解他人的知识领域,而他人的专业知识有时能够为我们开拓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初次见面时,回避人群的内向者容易给人一种难以相处、格格不入、傲慢或者害羞的印象。

倾向于自我回避的外向者迫切地依赖于周遭的反馈:别人认为他们好,他们才觉得自己好。这种通过他人来进行感知和信息过滤的倾向,容易导致外向者被他人的态度“绑架”:他们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优秀、成功、有魅力、有说服力的,因此,当交流对象把他们晾在一旁,拒绝给予反馈时,他们会产生十分敏感的反应。在谈判或冲突对话中,这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障碍二重奏10: 害怕冲突和压迫感强

压迫感强+攻击性强+自我中心=压路机般的恐怖气场

外向的基本趋势是面向外部的能量释放。毫不夸张地讲,这种趋势会对交流对象产生压迫感,尤其是当这种压迫感与攻击性强(障碍二重奏5)和自我中心(障碍二重奏7)共同作用时,外向者很容易散发出一种压路机般的恐怖气场。这时,他们的能量会以一种紧凑、尖锐、清晰的“撞击”形式爆发。这种障碍的出现大多伴随着外部的高身份信号: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充满能量(参见第七章)。

以强有力的方式实现目标,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外向者忽略其他人的利益,狂热而不计后果地追逐自我目标,这种行为就应该被批判。如果每一次会议讨论,或者每个家庭早餐桌上的决定,都要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显然得不偿失。从长远来看,它不仅消耗巨大的精力,还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容易受到过度刺激且追求安全感的内向者来说,冲突令人身心紧张,虽然生活中冲突不可避免,哪里有人与人的相处,哪里就必然存在不同的思想、感觉、行为等。克服这些差异,对创造优质的共处环境至关重要。提到冲突,不论内向者还是外向者都会联想到不安全感。所以,谨小慎微的内向者对冲突有更大的恐惧感。另一个引起这种障碍的因素是,冲突状况下的高能量消耗。即使运用分析性思维也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因为冲突带来的情绪波动很难测算分析。

来自外向者的压力会给内向者带来紧张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身份冲突中,尤其是竞争或对抗时,外向者能够通过投入更多的能量而给内向者带来巨大压力,从而产生紧张感。当恐惧冲突的内向者遭遇压迫感十足的外向者时,前者很难坚守阵地。但是,通过利用自己的感知和冷静的头脑,他们是有可能做到的!关于内向者和外向者之间的身份对抗,在第七章中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

表面上看,内向者遇到的冲突通常少于外向者。一部分原因在于,外向者习惯用“更大声”的方式表达不同观点,他们具有应对冲突(优势二重奏10)的能力,能够展示出清晰的界限。此外,内向者对冲突的恐惧也是另一部分原因。

然而,问题不会自己消失。回避冲突带来的后果是,内向者会更加担忧,花更多时间思考这件事,焦虑不安,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尤其当冲突加剧而且不可能通过忽视得到解决时。尽管内心汹涌奔腾,内向者表面上依然可以保持冷静,甚至非常冷静。

为了使你对内向者和外向者的障碍有一个全面直观的掌握,我们列出了一张概览表格。

表格中的哪些特点使你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你可以将结果填在下表中。

上面介绍的优势和障碍,你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哪些?

现在,你对内向和外向的差别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印象。

在本章的末尾,我们来详细了解关于内向和外向性格的四种看法。这些看法非常普遍,相信你也略有耳闻,只不过它们都是错误的。我们把它们叫作“误解”。

误解1: 社会交往中,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加平易近人。

这是流传最广的传言,它出现在许多文章中,甚至非常聪明的人都接受了这种说法。 根据这种观点,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区别,首先在于是否易于接近。事实上,这种观点维护了一种偏见:内向的人恐惧交际,而外向的人喜爱交际。

这两种认识都是不准确的。也有许多害羞的外向者,即在社会交往中感到恐惧的外向者。还有一些外向者,他们看上去比身边的内向者还要安静(我的丈夫就属于这种人)。同样,也有许多乐于社交的内向者,他们喜欢与人相处,外表看来与外向者几乎毫无差别。外向者并不一定比内向者更活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关注点和能量来源不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更加仔细地观察,我们会发现,在社交场合的活跃度与人际交往的深度并没有关系。善结交、人脉广的人不一定拥有很多知心朋友。有时,习惯逐渐打开心灵的人反而会得到更加深厚、可靠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进,甚至会持续一生。

善结交,不代表拥有深厚的人际关系

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在身边——有些人渴望更多,有些人的需求较少。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区别在于大脑接收刺激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疲惫时如何恢复元气。因此,相较于内向者,外向者在社交场合及工作中更愿意成为焦点。他们也喜欢迅速结交新朋友。内向的人在这一点上有不同的喜好:他们也许朋友不多,但都是多年培养的情谊。许多内向的人还善于进行真诚的对话。这种对话是经过培训的“社交寒暄”远无法比拟的——具有不同的乐趣,构成了紧密的联系。有些时候,内向者甚至乐于成为关注的焦点。只不过与习惯在关注中发光发热的外向者相比,被关注带来的满足感对内向者并没有那么重要。

简而言之,对他人感兴趣、有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与他人紧密联系不是内向者或外向者的专属领域。他们只是拥有不同的完成方式——就像用不同的泳姿同样都可以游到终点!

误解2: 内向者的贯彻力不如外向者。

内向性格也会有对权力地位的追求

这种观点也有着很高的普及度,但也和误解1一样不堪一击。活生生的反例不胜枚举,比如有魄力的、成功的内向者沃伦·巴菲特、安格拉·默克尔、西蒙娜·波伏娃、马克·扎克伯格等。

影响世界、追求权力地位和宏伟目标的意愿是一种个人动机,它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里,这与一个人属于内向还是外向性格根本没有关系。 当然,我们不否认两种性格类型偏爱以不同的策略和行为方式实现目标。这一点很容易从名人的事例中观察出来:外向的人,如史蒂夫·乔布斯和比尔·克林顿拥有激励他人的能力,能够借此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具有权力意识的内向者,如安格拉·默克尔或贝拉克·奥巴马则会用另一种方式,创造和保障他们的影响力:清晰的战略、坚强的意志、对目标的专注力,以及为自己建立忠诚和信任的能力。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诉求和身份交流中,如何区分内向者和外向者的不同方式呢?你可以在第七章中找到答案。

误解3: 内向者和外向者无法和谐相处。

显而易见,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无论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都没有被淘汰掉——与男女比例一样,二者的数量比例基本上是平衡的。

外向者和内向者非常不同。但是,他们仍然一起生活和工作,恋爱结婚;他们相互融合,组成共同的团队——在家庭中、工作中,以及从保龄球俱乐部到慈善机构等各种组织中。所有将人们区别开来的优势、需求和关注点,共同组成了一个内向与外向的多样性合奏曲,正如性别、文化、年代之间的差别一样。

内向者和外向者彼此互补

事实是:内向者和外向者彼此互补。一个内向者能够用安静、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帮助害羞或者情绪激动的外向者更加轻松地进行谈话;外向者能够鼓励内向者勇敢地行动一次,争取自己的目标。内向者提醒外向者,不要轻率冒险;外向者则鼓励内向的朋友,将出色的研究成果在会议上展示出来。因此,如果内向者和外向者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误解4: 内向还是外向,会根据不同情况改变。

有时候,一个内向的人会成为派对的主角,一个外向的人也会为了某个题目而埋头书海之中。在某些社交场合中,内向者可能会做出完全外向的行为举止,有时甚至会被人当成外向者(这种事情在我身上发生过许多次)。相反,外向的人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表现得非常内敛。

人们不能根据他们所做的事而被简单地预测——这是人类的魅力和趣味所在。最重要的是,行为举止并不能够改变深藏在内部的性格特征。

内向的人可能会举止外放,外向的人也可能举止内敛——这是肯定的。一个人越接近内向—外向刻度尺的中间位置,他就越容易滑向刻度尺的另一端。但是,行为举止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性格构成。我们转换角色和行为,适应环境的能力恰恰符合“person”(德语和英语中的“个人”)的本来含义:拉丁语personare的字面含义是“穿透的声音”,指的是古希腊佩戴面具的演员透过面具说出台词。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举止就像各种不同的面具,而这些面具跟真正的自我——固定的性格特征并没有必然联系。

我们寻找与性格相适应的场合

当我们反过来看,事情就变得更加有趣了:我们会根据自己内向或外向的性格,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寻找适合我们性格特征的场合。外向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喜欢泡酒吧,热爱社交,因为社交活动为他注入能量,带来丰富的灵感。内向的人则相反,他们可能会在周六晚上和朋友混迹于酒吧,但要利用周日为自己充电,比如长时间的独自漫步或者几小时的阅读。那个疯狂的周六晚上可能是他们一周唯一的社交活动。

不是环境塑造个人,而是个人寻找环境。

吉尔伯特·迪特里希在他的博客中智慧地总结了目前的性格研究现状。他的结论是:“从性格心理学的角度看……具有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一个人‘是’这样或是那样的人,而是他‘大多数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的。”其结果是,我们会反复遇到某些特定的经历、特定的爱好、特定的关系甚至特定的困难,虽然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它们会有各种波动和变化。用迪特里希的话讲:“环境不能够决定性格特征,但性格会寻找环境。”英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内特尔把这种关系称为“情境选择”。

环境不能够决定性格特征,但性格会寻找环境

“情境选择”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需要不断远离内向—外向刻度尺上的舒适区域,那么请有意识地定时用舒服的方式进行自我修复,恢复能量。所以,外向的科学家可以不时地参与交际活动或者高强度运动,以获取平衡;内向的德国女总理则可以去乌克马克享受宁静的假期(她真是这么做的)。归根到底,性格的舒适区域就是我们重获能量的地方。 lkNDWq9w+Ywo5WvRk7l0K7B7dSCfQJEEdz8taAIq1SKUqdCBz9g/BvjTMD6hb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