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朝鲜战船的种类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

朝鲜的造船传统

就像上文描述的经典中国式帆船,朝鲜造船技术也拥有悠久的传统。在朝鲜,最受造船工匠欢迎的木材是松木,船上的木钉则要用橡木制作。木材通常不会完全烘干或晒干,这样它才容易弯曲,而不是太僵硬。弯曲木板是通过在木板下面烧火和在上方浇水的组合操作来完成的。

朝鲜造船的工序是这样的:先把船底铺好,然后把船边的木板搭好,每一块木板都尽可能地从船头延伸到船尾;为了在固定之前把木板拉到一起,需要在下面和上面的木板上各绑一根绳子,然后通过插入绳子下面的杠杆来施加拉力,把木板拉紧;木钉从上面木板的外侧斜向下钉入,并一直延伸到下面木板的内侧;之后,这些木板多余的部分都要被锯掉,再利用沉头铆钉将其新产生的末端从外侧固定。通常情况下,每一块木板都只稍微向外伸出一点点,这样朝鲜船只看起来就像是重叠搭造的一样。造船进行到这一步骤,其外形看来就像一个没有两端的盒子或水槽。现在,可以将沉重的木板或圆梁放置在船上了,放置它们是为了确保船体合拢在一起,并增强其支撑甲板和桅杆的能力。

朝鲜的“桨”实际上和中国的“橹”是一样的,故不再赘述。

早期的朝鲜战船

保存在韩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个船形容器,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最早的朝鲜船只的外貌证据。它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形似一艘船头锋利的独木舟,但船身较为宽阔。它由一名舵手用橹形船桨推进,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具有军事功能。据记载,早在32年,就有朝鲜各国使节通过海路前往中国,这表明当时的朝鲜已经有较大的海船了。373年百济向中国派去了特使,380年新罗也向中国派去了特使,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名为“京唐船”(kyontangson,即开往中国的船只)的双桅帆船,形似中国的舢板,每艘船可以搭载150名乘客。

高丽王朝的战船

与同时期的日本类似,有关三国混战时期的朝鲜战船的细节的资料也非常稀少,然而,这种情况在高丽王朝时期(935—1392年)得到了根本改观。由于需要抵御日本和女真海盗,这个时期的朝鲜战船飞速发展。到11世纪初,高丽的造船厂已经可以制造“戈船”(kwason)——一种专门用来撞击女真船只的战船,但当时高丽还有多种其他类型战船。高丽海军中最大的一种战船可搭载100—200名船员,据说最大的一艘甚至可以让一匹马绕着甲板跑!

1009年的一本专著中记载了高丽海军拥有75艘军舰。1123年,一位到访的宋朝官员这样描述了一艘高丽战船:“船和桨的结构都特别简单,船中间只有一根桅杆;这艘船没有船首楼,且只有一支桨。我一共看见了10艘这样的船。” 首尔保存了一面高丽王朝时期的铜镜,其背面雕刻了一艘船,这位宋朝官员的描述便与这艘船的设计特征相符。宋朝官员还注意到高丽使用的较大的“官船”配有带门和舷窗的船舱,以及两根桅杆。由此看来,高丽王朝的船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沿袭中国宋朝风格;另一种则是朝鲜本土风格,其主要设计特征是坚固和简洁。高丽战船比当时的中国战船要坚固得多,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事实得到证明:1281年,当蒙古人入侵日本时,几乎所有的元朝船只都被“神风”摧毁,而随行的900艘高丽船只几乎没有受到损坏。

朝鲜王朝的战船

朝鲜王朝的造船业以其对军舰的极为重视而闻名于世。当时,朝鲜海军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战船:大型战船(tae maengson)、中型战船(chung maengson)以及小型战船(so maengson),分别载有80名、60名及30名船员。此外,还有后备和支援船只,被称为“mugun”(字面意思为“非战斗人员”)。这一时期的船只,比起速度,坚固性和强度仍更受重视,因此朝鲜船只普遍较宽,但专门为内河水道设计的船只则相对较长、较窄一些。现存的古书插图证实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大多数朝鲜战船呈现出一种异常简洁的、盒子状的外观。

1465年,名臣申叔舟被任命为造船部门的总监,他将建造战船视为首要任务,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则是制造运兵船。在他的领导下,朝鲜海军主要装备了三种类型的战船,实际上均是战斗驳船(都被称为p'yongjoson),通过拆除上层建筑,这些船可以很容易地转换为和平用途的货船。1550年2月,朝鲜的第一艘明轮船下水。基于中文古籍的描述,朝鲜明轮船似乎与宋代的二十三轮船很相似,然而它们只是为商业用途而建造的。

1592年,在玉浦战役中,一艘朝鲜的板屋船正在向日本舰队发射威力巨大的铁头木箭

1413年,朝鲜人开发出了一种戈船的新版本,并将其命名为“龟船”(kobukson)。这个名字是第一次出现在朝鲜历史上,但15世纪的所谓“龟船”与1592年的那种世界著名战舰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1415年的一份文献中清楚地说明了早期龟船的作战方式:“这种龟船能够撞向敌人的舰队,对敌人的船只造成破坏,同时自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板屋船的引入

在全盛时期,倭寇最喜欢的一种捕获目标船只的方法就是跳帮登船,再进行白刃战,不幸的是,平坦的干舷恰恰是朝鲜商船最常见的设计,这为倭寇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战场。为解决这一问题,朝鲜人的第一个应对措施是在船上增加简单的、略微向外凸起的舷墙,防御者可以躲在它们的后面,不用再与倭寇面对面厮杀了。在此基础上,朝鲜人随后开发了“板屋船”(p'anokson),这种船只增加了一层额外的甲板,使下面的桨手与上面参与作战的士兵分隔开来。板屋船的甲板上有一座简陋的塔楼,可作为船长的指挥所。按照中国古代战船的分类方式,与板屋船最接近的是“战舰”(或“斗舰”),也就是“战斗帆船”。典型的朝鲜板屋船非常结实,根据其底板长度的不同,通常有50、60或70英尺三种型号,最大的有110英尺长。一艘板屋船通常有125名水手,并且同时配备风帆和船桨。船边经常画上龙纹作为装饰。1592年,当朝鲜海军与日军激战时,其装备的绝大部分战船就是坚固的板屋船。例如,在关于玉浦海战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朝鲜海军拥有25艘板屋船、15艘小型战船,还有46艘其他船只,后者很可能是被海军临时征用的民用船只。

龟船

在所有朝鲜战船中,最著名的就要数“龟船”了,这种战船永远与朝鲜的大救星、海军名将李舜臣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奇怪的是,我们对这种著名战舰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几乎一无所知。我们只知道,当李舜臣大获全胜之后,朝鲜海军陷入一种“龟船狂热”当中——这令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了。还有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屏风画,展示了一种令人难以相信是存在于16世纪的东西:一整支船队,包括多艘大小不一的龟船,正在海上破浪前行,每艘龟船都带有醒目的龙头和装甲外壳。当最后一艘龟船在仁川港口的淤泥中崩解后很久,崇拜龟船的传统思想仍然在朝鲜根深蒂固,以至于当19世纪西方列强入侵朝鲜时,该国最好的造船工匠们仍然受命制造一艘“与过去一模一样”的全装甲龟船。尽管这些人既担心自己的名声,也担心自己的脑袋,但他们创造的所谓“龟船”却怎么也浮不起来。

让我们把视线转回16世纪,当时,人们对龟船的形状和功能还没有发生混淆。从形状上看,真正的龟船完全是方形的,这是朝鲜悠久的造船传统,采用这个形状,船可以造得又宽又结实。凭借龟船的力量,当然足以撞击敌舰,但这并不是它的主要功能。它的封闭结构也称不上伟大的创新。中国的“艨艟”就拥有全封闭的侧壁和开放的上层甲板,朝鲜的板屋船也是如此。龟船的设计比上述船只更进一步,它不但移除了上层甲板上的建筑,还将整个甲板一并取消了。由此产生的弯曲表面意味着龟船是完全封闭的。这层弯曲的甲板的确很像龟壳,并且起到了和龟壳相似的作用——为里面的人提供保护。

一向谦逊的海军指挥官李舜臣从未声称自己是龟船的发明者,尽管他在传统上已经被赋予了这个头衔。严格说来,在李舜臣改良之前,15世纪早期的龟船只是普通战船而已,这足以证明,他的改进是极富创新性的。李舜臣第一次在日记中提到龟船是在1592年,即日本入侵之前的几个月。此外,他还留下了在龟船的甲板上试射大炮的记录,以及购买制造风帆的材料的记载。最后一次试射是在日军登陆的前一天,但直到李舜臣在日记中对泗川之战进行描述,我们才了解到朝鲜海军这些“秘密武器”的部署情况。李舜臣以他特有的实事求是的风格写道:“以前,我有一艘专门建造的龟船。”接下来是他所有关于这艘船的记载中最长的一段描述:

……利用龙头,我们可以从它(龟船)嘴里发射大炮,当敌人要登船的时候,它背上的铁刺会刺穿他们的脚。它是乌龟的形状,因此我们的人可以从里面看见外面,但是敌人不能从外面看见里面的情况。它的移动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在任何天气里,都能一头扎进多达数百艘的敌船群,再用炮弹和火筒来攻击它们。

经过李舜臣改进之后的龟船被称为“赤苏勇型”。这种新型龟船每个侧舷有六支船桨,而不是原来的八支。而且新型龟船的龙头更加突出,下面还增加了一个船首雕,通常是人脸浮雕。其较高的侧舷露出了明晃晃的炮口,顶层甲板呈弯曲状,上面的六角形图案则使整艘战船看起来更像海龟

在1598年,即日本侵朝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中,李舜臣不幸阵亡,在这之后,只有他侄子的记述可以为我们提供进一步的信息:

我们已经研制出一种特殊战船(即龟船)。它的表面铺着木板,有一条狭窄的通道供水手走动。除了这些通道外,船的整个表面都布满了尖刺,这样就没有敌人能从上面走过了。船首雕有一只龙头,大炮可以从中发射;还有一门大炮安装在船尾。除此之外,它的每个侧舷都有六个炮口。因为外形相似,它被称为龟船。战斗中,当龟船驶入敌方舰队的时候,通常利用草席将这些尖刺盖住。

李舜臣死后,朝鲜朝廷给予他极大的荣耀,1795年,他的日记和呈递给朝廷的奏折被编撰成文集,并以《李忠武公全书》为书名出版。在这本书中,伴随着文字描述(见上文),有两幅关于龟船的插图,尽管插图中注明了龟船各部分的尺寸,但不幸的是,它们非但没有终止后人对龟船的争议,反而令争议更大了。第一幅插图描绘的可能是1415年朝鲜太宗统治时期的原始龟船。其船首的龙头并不是很大,船本身的结构非常坚固,非常适合这种战船最初的设计目的——对敌舰发动撞击。这种龟船被称为“统营型”。第二幅图展示了一个类似的船只,但做了一些有趣的修改,这被认为是李舜臣的作品。因此,这两幅画的不同之处代表了李舜臣为他的新型龟船所做的修缮和改进,这种新型龟船在书中被称为“赤苏勇型”(赤苏勇即今韩国丽水市)。这种新型龟船的每个侧舷有六支桨,而不是原先的八支。此外,船首的龙头更加突出了,在龙头的下方又增加了一个人脸的浮雕。其较高的侧舷显露出明显的炮口,弯曲的顶层甲板上配的六角形图案则使整艘船看起来更像一只海龟。

龟船的三视线图。这张图纸是基于1975年的研究成果重新绘制的,后来成了所有新复制品的施工基础

首尔战争纪念博物馆中的龟船,从上面看,龟船顶部有一排排的尖刺,以用来阻止敌军登船,注意其竖立的旗帜上面也有“龟”的字样

龟船的横截面与船员示意图。注意其船桨具有鲜明的“橹”的风格,另外,一门“天”字号大炮的炮口已经伸出了船体

1军5的9骄2傲年,—朝—鲜龟海船

现在,所有试图复原龟船的人都是从这两幅画中得到的启发,然而,韩国国内以及从北京到格林尼治等地的博物馆里的模型,都证明了这种做法的缺陷。霍勒斯·安德伍德(Horace Underwood)是一名传教士和学者,他热爱朝鲜,但不是一名海军造舰专家。安德伍德公开承认,复原工作最大的问题是把船桨安放在哪里。因为这两幅画有些模棱两可。他的解决办法是把它们放在船体较低的部分,然而,这在现实中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操作问题。他在1933年出版的《朝鲜舰船》( Korean Boats and Ships )一书中公开了自己的观点,这直接导致几家博物馆的重建复原工作走进了死胡同,其中包括韩国显忠祠和位于平壤的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如今,考古专家们已经对龟船的复原图进行了修改,主要是在甲板上增加了一个突出的地方,船桨就在此处以类似橹的方式向下伸出。这个设计可以为战士们提供充足的空间,并且保留了甲板下的船舱——这与历史记录非常相符。这种对赤苏勇型龟船图的现代诠释,一直被用作近代以来历次复原龟船的模板。比如位于南海岛的露梁海战博物馆中以1︰5的比例复制的龟船,以及首尔战争纪念博物馆里壮观的1︰2.5的龟船复制品,还有停泊在丽水的全尺寸龟船复制品,都是按最新考证结果复原的。

龟船上使用的武器装备如下文所述,但其中最有趣的特点还是它那如海龟般的背甲。值得一提的是,李舜臣和他侄子的描述证实了龟船顶层甲板存在尖刺,然而,这些尖刺在1795年的画作中离奇失踪了,取而代之的是“船壳”上一个明显的六角形图案。首尔战争纪念博物馆的结论是:画中六角形的甲片只是一种代表,实际上每个甲片上都有一根突出的尖刺。我们在前文中曾经讲过,中国战船很多都覆盖着装甲,日本的资料也提到过龟船“被铁甲覆盖”。此外,日本方面还有一些间接证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些“龟船”是覆盖了铁甲的。尽管德川家康——日本未来的幕府将军,设法避免了亲自前往朝鲜作战,但他仍然期望为这场战争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他的行动之一就是响应丰臣秀吉于1593年向大名们发出的要求,提供用于建造军舰的铁板,这样日本船只就可以凭借自身的条件对付朝鲜的龟船了。 cFcXHmWbq2mM5w/hIk+WyodZZ9WKgVLZPYgsFA74w9w3mUZ2vRrk98UE9gl7q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