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南亚古代战船的技术演进

驳船的技术发展

在12世纪的战争中,占城人和高棉人都使用了水师,前者经常使用超过100艘船只组成的舰队,但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战船。在1281年到1288年间,这些战船在沿海抗击中国和蒙古人入侵的战斗中经常出现,但东南亚最常见的战船种类还是由桨手驾驭的武装驳船或战斗独木舟。它们最常出现在河流水战中,或在海岸附近支援陆地部队的战斗中——由于需要补充淡水,它们不能冒险远离友军掌控的海岸。另外,根据蒙古入侵爪哇的文献,有确切的记录表明:爪哇人的战斗独木舟与高棉人和占城人的同类装备非常相似。

我们主要的资料来源是柬埔寨班蒂斯蕾(Banteay,又名“女王宫”)和吴哥窟巴戎寺(Bayon)城墙上雕刻的浅浮雕。这些浮雕被认为反映了1181年高棉人从占城人的入侵和奴役中解放之后所发生的战斗,因此秉持着偏向高棉的观点,但作为历史资料来源,它们的细节是无与伦比的。比如,浮雕中依靠神奇的海洋生物和鳄鱼标定了全部河流的位置和走向。

关于中南半岛早期战船的浮雕,该浮雕以东山文化特有的风格镌刻在公元前1世纪的铜鼓上。这种战船可以说是我们后来在吴哥窟的浮雕上经常看到的那些战船的雏形,它的两端似乎都有操舵桨。其甲板塔楼的屋顶有一个弓箭手。这些人物与中国的汉朝是同一时代的

图为一艘高棉战斗驳船。它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船首雕,这个雕刻像一个怪物,其船尾还有一个与船头互补的弯曲“尾巴”,这使它看起来更像一艘北欧海盗船了。有趣的是,高棉船员的忠诚度可以通过他们的头型来区分,因为高棉族的桨手都是光着头的

这里所说的“驳船”其实就是一种大型独木舟。勇敢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就是驾驶这种船只(但在两舷外增添了支架)远涉重洋的。然而,高棉和安南、占城的驳船显然是作为战船装备的,其使用区域通常也都是河流而非大海。在一幅浮雕中,驳船的每一边都有23名桨手,其长度在100英尺左右。这些驳船上,船首雕刻着引人注目的怪兽头像,船尾在大致相同的位置还装有弯曲的“尾巴”,这让它们看起来更像北欧维京人的战船。战斗双方之所以能被区别开来,是因为高棉桨手都是光着头的,而占城人戴着花环状的头饰,这种头饰在反映战争的浮雕上尤其常见。除了高棉皇家驳船上的船员之外,其余所有船只的桨手都是面向后方的,相关浮雕的照片显示,船员们在面向前方时,要像摇橹一样划桨。而且,皇家驳船的船员通常不进行身体上的防护,不像其他船员那样配备长格子盾牌(船桨就从盾牌下伸出来)。毫无疑问,这是为了在他们的国王面前展现自己的勇敢。在浮雕中,高棉国王站在驳船的最中央,比其他所有人物都要高大,正射出一支箭。在高棉人为了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而创作的浮雕中,他的敌人占城国王在战场上转身逃跑。其他的占城战船也都在撤退,他们的一些士兵掉进了水里,被守株待兔的鳄鱼吃掉了。

在一个世纪之后,高棉人仍然使用着类似的船只,因为在1279年,一位中国官员访问了高棉,他留下了一份报告,记录了当地人是如何建造独木舟和其他船只的。他特别指出了这些技术与中国传统造船的不同之处。高棉人造船用的工具是短柄小斧而不是锯条,这意味着即使雕刻一块木板也需要很长时间。高棉人的船是用铁钉钉在一起的,船顶铺着编织的席子,而席子是用棕榈条固定的。他们的独木舟则是利用水和火从一整块木料上雕刻而成的。

驳船的战术和武器

柬埔寨的浮雕清楚地表明,格斗和跳帮登船——而不是中国式的远程攻击,才是当地水上作战的首选战术,尽管有一些高棉驳船上似乎也挤满了弓箭手,但他们很可能在登船之前就已经将手中的箭矢给射光了。通常,桨手后方的船舱内载满了高棉士兵,他们都剃着光头,以宣示自己将怀着极大的热情与占城人决一死战。在一幅浮雕中,一艘高棉驳船正在下沉,像是被其他船给撞沉的,但很明显,这次碰撞是意外发生的,因为它的身边只有两艘己方船只,船头船尾各有一艘。此外,还有一些高棉士兵与敌舰一同沉没了。从其他一些反映战争场面的浮雕来看,战斗双方先以弓箭互射,而两艘驳船要么迎头对决,要么并排作战。其中一艘驳船扔出抓钩,然后人们拉着藤条制成的缆绳将两艘驳船连接在一起,这时,高棉战士们在一名军官的指挥下登上敌船,这名军官在驳船中央的阳伞下指挥着作战行动。通常,双方的士兵都装备有长矛和盾牌。安南、占城、爪哇反抗蒙古侵略时所用的战斗驳船以及战斗人员的装备也与此相类似。

值得一提的是,战斗驳船也被用作运兵船和补给船。在柬埔寨的一幅浮雕上,占城驳船正在逼近一座码头,船上满载着高棉战俘,岸边的平民见状纷纷躲避。驳船甚至也被用于攻城战,由驳船组成的河上或沿海舰队常常对敌人的防御工事发动攻击。更复杂的围城战术包括利用大量的战斗驳船在一个防御地点周围设置封锁线。在这种情况下,驳船可以被捆绑在一起,就像当时的一篇铭文描述的那样,“成千上万艘崭新的白色船只,由藤条连接在一起,从四面八方伸展开来”。越南先于中国拥有燃烧武器,因为源自拜占庭帝国的以石油为基础的燃烧武器,似乎是跟随阿拉伯贸易商穿越东南亚到达中国的。985年,占城国王的使者向位于开封的北宋朝廷献上了一瓶“烈焰油”。有一种武器,占城人在海战中使用过它,但并没有出现在柬埔寨的任何浅浮雕上,因此,我们不得不依靠1298年的一份文献来描述它,这就是“石脑油手榴弹”(在记载中被称为“泥油”)。在海战中,这种武器曾被人徒手从帆船(而不是驳船)的桅杆顶上扔出去攻击敌人:

战斗的高潮即将到来,两艘船通过抓钩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一个小瓶子里装满了泥油,以一卷槟榔果壳作为塞子。当它被点燃的时候,槟榔果壳就起到了保险丝的作用。然后,当瓶子被从高处扔下来的时候,尤其是当泥油(瓶)打到甲板上的时候,它们(破裂后)就会突然起火,四处蔓延并持续燃烧。如果有人把水泼在上面,火焰就会更加猛烈,只有干燥的泥土和炉灰才能把火扑灭。由于这些可怕的武器,现在我们官军的战船不喜欢接近这些霸占浅水区的野蛮人的船只。

可以想象,在1287—1288年蒙古人入侵安南的时候,当地人就是用这种武器来对付蒙古人的。然而,在爪哇岛爆发的水战中,当地人针对蒙古侵略者所使用的武器很可能要原始得多。

12世纪的东南亚战船

在12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东南亚的河流以及河口地带也爆发了水战。当宋金之间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南方几百英里外,柬埔寨的真腊帝国和占城帝国(现今的越南)军队也在不断厮杀,双方都将运兵驳船和独木舟投入了战斗。由于双方势均力敌,战争很快陷入了僵持状态,但在1177年,占城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Jaya Indravarman Ⅳ,即《宋史》中的邹亚娜)决定从海上入侵真腊,占城的船队沿湄公河而上,到达洞里萨湖,直捣其首都耶输陀罗补罗(今吴哥古迹的一部分)。很快,这座真腊首都就在占城人的猛攻下陷落,并被洗劫一空。在接下来的4年中,占城人占领了整个真腊。此时,其他国家也趁着真腊帝国的一蹶不振大捞好处,例如锡兰曾于1180年分别从海上和陆上对真腊进行了远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一位传奇英雄、未来的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发动反攻为止。1181年,他在一场伟大的水战中彻底击败了占城军队,这场史诗般的战役以浮雕的形式镌刻在柬埔寨的卜迭色玛寺(Banteay Chhmar)和巴戎寺的墙壁上。13年后,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对占城进行报复时,他麾下的船队采取了进一步行动。接连战败的占城国王苏利耶跋摩(Suryavarmadeva)与他的追随者一起乘坐200多艘小船逃跑,途中,这位占城国王得到警告说与他一起避难的当地高官正计划谋杀他。于是,苏利耶跋摩就趁守卫睡觉时,放火烧掉了阴谋策划者的船只,然后趁着一片混乱逃走。

这里展示的是高棉战士正在以优雅的姿态迎击占城人的情景,前者的战船上挤满了手拿长矛和抓钩的士兵

1181年的阇耶跋摩七世大起义中,高棉和占城士兵正在一条河上激烈搏斗 bkz+Q10oMuTMFLeU0UKXH8ky4lfzJ4DHbTJGSSDY86gd8axlKm5zt3H81dog2Cb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