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将儿童从出生到快两岁的这段时期称为感觉运动期(sensory-motor period)。他的意思是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总是如饥似渴地收集外界信息。他们总是动来动去,以获取有关外部环境的感官数据并对其进行编目分类。他们对环境的探索虽然随意却很广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头脑中并无蓝图,有的只是那种无法抑制的冲动,那种想要认识一切事物、了解一切事物的冲动。

在动来动去的过程中,婴儿所吸收的信息量大得惊人,但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信息。等到了两岁的某一阶段,他会意识到自己可以施展拳脚去做成一些事。就是说如果把他比作一辆汽车的话,他的导航系统突然从自动导航转变为自主驾控。在那之前,他是试图去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就像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转世一样。如今,他变成了实验家、小科学家,一心一意地去探寻事物运作的原理。

随着环境意识逐渐显露出来,学步儿童不再停留在只对周围环境感到好奇的阶段,而是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来解决一些问题。这种巨大的突破预示着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period)的到来。这一时期,孩子开始通过反复尝试与犯错来获得根据因果关系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而对环境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举例来说:一岁零三个月的孩子看到厨房柜子上有一罐饼干,他会伸手去够,够不到,就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然后大吵大闹,直到有人过来助他一臂之力。几个月之后,这个孩子看到同样的一罐饼干,他会把椅子推到柜子边上,爬上椅子,自己拿到饼干。

随着思维的拓展,孩子的世界也变得更为广阔。令人兴奋的事物就好像虚拟的活动制造厂,只要眨眼的工夫孩子就沉迷其中。只要醒着,孩子就东走西走、忙个不停:碰碰这个、摸摸那个,每样东西都要沾手,或者爬到柜子、书架上,或者从自己的婴儿床或汽车座椅上爬出去。他们动作敏捷,总是快父母一步。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不”字。既然他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对他说“可以!可以!可以!”,那他为什么要接受“不”这个字眼呢?当然,周围的一切事物中不包括他的父母,因为他们总是在不停地说:“不行!不行!不行!”

由于自然规律所限,两岁孩子的身体发育与智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差距,后者先于前者。也就是说孩子的身体功能的发展尚未赶上心智技能的发展。两岁的孩子也许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去付诸实践。例如,在玩拼图的时候,孩子可能非常清楚什么形状的拼图应该拼在什么地方,但他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将拼图放对地方。这种身心不一致的沮丧感,常常会以一种突然的、强爆炸般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这时有人试图帮孩子一把,他可能会更加生气。抛开受到的挫折不谈,他还是想自己亲手去做,就算失败了也比看着别人做成要好。这怎么能怪孩子呢?

大约在一岁半的时候,孩子会如醍醐灌顶般突然意识到“我”这个概念。这是个性和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开始去弄明白“我”是谁,开始对心理领地产生所有权意识。就像我们第1章提到的那样,他的领地并非是无边无际的,因此,他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对此他感到非常沮丧,却也不得不接受:“我”不过是沧海一粟,才不像自己想的那么重要。

他必须明白独立自主和为所欲为并不是一回事。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任务是慢慢得独立自主,而父母此时的任务就是开始对孩子加以管教,让他适应社会生活。父母要设定合乎现实的预期,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进行合理的限制。随着孩子身体适应性、心理适应性的发展,以及孩子想要掌控环境的欲望不断增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他们告诉他这件事必须做、那件事绝不能做,不能碰这个、不能要那个。

孩子渐渐明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他不能既独立自主又依赖他人。为了能够变得独立自主,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的依赖。独立自主和依赖他人,究竟哪个更为有利,这很难决断。因此,学步儿童就是个矛盾结合体:上一分钟还很黏人,跟人搂搂抱抱,下一分钟就变得强人所难、目中无人。他这就是想鱼与熊掌兼得,我们谁不想呢?

以上的分析表明,两岁孩子做出讨人嫌的行为或许是生理发育因素导致的,比如说,孩子爬上爬下是为了获得攀爬能力;或许是心理社会发展因素导致的,比如说,父母试图去管教孩子并让他适应社会,孩子会有逆反心理。因此,孩子什么事情都插手、发脾气、不合作等是正常的,能够理解这点很重要。不幸的是,很多父母不理解,还会因此而严厉地惩罚孩子。孩子的某些行为的确需要被限制,但限制也要讲究方法。孩子的很多行为是想增进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因此,在限制孩子的行为时,注意不要抑制他探索的本能。的确,孩子必须明白父母才是家里的总指挥,但在让孩子明白这点的同时,不要压制孩子正在萌发的自我意识;也必须让孩子明白,不是他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在让孩子明白这点时,不要损害孩子强势的个性。顺便提一下,有人觉得“个性强”一词带有贬义,但要是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软弱的父母,那我倒想见见他们。我们应该祝福个性强的孩子,因为他们将来一定会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在深入讨论之前,让我们花些时间,从生理发育因素和心理社会发展因素两方面来描述一下两岁孩子所具有的特征。

◆ 两岁的孩子好奇心很重,想弄清楚所有事物。因此,他们非常活跃,什么事情都要插手。

◆ 他们还没有形成挫折耐受力。因此,事情不如他们的意时——如别人没能明白他们的想法,他们想要什么东西却没得到,他们的眼睛与手指、头脑不协调时——他们的头脑可能瞬间就崩溃了,他们会号哭、会胡踢乱踹。

◆ 他们尚未社会化。因此,在情感爆发的时候,他们完全不会在意自己身处何地、会吸引谁的注意或妨碍谁。

◆ 两岁的小宝宝依旧认为自己是父母的主宰,同时也对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坚决不听从父母的指挥。

◆ 两岁的孩子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父母存在的意义就是关注他们、为他们做事。因此,他们给父母的关注少得微乎其微。逛商场时他们从父母身边跑开,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还会做出其他类似让人恼火的行为。

◆ 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技能在飞速地发展。因此,两岁的孩子爱问很多问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总爱自言自语。和别人说话时,他们通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类谈话其实是孩子的自我独白,意义不大。如果你是这独白的听众,不要担心理解不了孩子在说什么(因为你根本不会听懂),也不要担心自己说的话没有意义。你只需要点点头,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就像词语接龙似的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行了。这类谈话没有硬性规则,可以很有趣。比如:

孩子:我有一只泰迪熊。

父母:你就是我的泰迪熊。

孩子:对,我是一只泰迪熊。

父母:还是个小矮人。

孩子:我的泰迪熊还是个小矮人。

父母:你的小矮人累了吗?他需要睡一会儿吗?

正如我建议的那样,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行了。谈话的目的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来回交流的过程。

◆ 随着思维的拓展,想象力也在拓展。两岁的孩子会虚构出各种各样的朋友,也会虚构出让自己惧怕的事物,并且他们相信头脑中的这些虚构的事物都是真的。

◆ 两岁的孩子想事事都顺自己的意。父母想把孩子举起来抱一抱,他们会推开不让抱。父母忙着做别的事时,他们反倒要父母拎起他们来抱一抱。

◆ 两岁的孩子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他们觉得父母肯定能读懂自己的心思。他们要喝牛奶,父母就会把牛奶端过去,他们却一边叫,一边把牛奶打翻在地。他们虽然嘴上说想要牛奶,心里想的却是橙汁。父母跟孩子道歉,然后把橙汁端过去,他们又把橙汁打翻,因为盛果汁的杯子用错了。当你换了杯子再端过去的时候,他又改变主意了,毕竟牛奶听起来也不错。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折腾。不过好在两岁的孩子一天能睡12~14小时,而且在哪儿都能睡着。但也有孩子几乎不睡觉。

简而言之,两岁是孩子的大好时光,但也可能是最讨人嫌的时光。 Zm3kiurCfW+1dEdkn4K6EvCAsyiQ/xpshTCXGAqbkEwcc3dxKeIw22v5ErF7tM0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