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缘起于四年前,那时,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决定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全力以赴投入股票市场投资,这意味着放弃我的终身教授头衔,放弃伦敦城里诱人的高薪教职。令人想不到的是,我竟然兜兜转转又回到写书的行当来了。
投资成为我新的全职工作,我认为有必要将投资分析的过程记录下来,所以写了一些简短的博客文章,放在一个免费网站上。我发现如果我必须将自己如何配置资本清晰地表达出来,而且需要公之于众,这种压力反而起到了某种激励作用。而且,我的记性不太好,因此,我也需要某种方法帮助我回忆起数月之前做出某些投资决策的原因。
之后不久,一家名为ADVFN的网站问我是否愿意撰写专栏,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在专栏中,有一系列文章是有关巴菲特投资案例的,最终这些文章就构成了今天这样一本书。
“为什么”写这本书
你或许认为有关巴菲特的书早已出版很多,已没有什么新鲜事可言,但当我阅读了这些作品之后,仍然有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作者写的都是巴菲特如何投资,赚了多少钱。但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为什么巴菲特这样投资?巴菲特所选择的公司具有什么特质,让它们脱颖而出?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吗?是盈利的历史吗?是公司的战略地位吗?还是公司高管的素质?我想知道答案的细节。从几乎一无所有到世界首富,巴菲特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这就是我想知道的。
对于巴菲特的每一次重大决策,我都是从“为什么”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度挖掘。在做这些工作时,我多方搜集信息进行调查研究。我更多地着眼于巴菲特所选公司的分析,而不是他的个人生活。关于巴菲特的个人生活,已经有很多细致的报道,所以,这本书里没有过多涉及。
巴菲特一生有很多关键的投资案例值得深入分析。这么多的精彩案例不能都挤在一本书中,所以需要一系列书来完善这项工程,本书是系列书的第一本。本书止于巴菲特积累财富的一个里程碑节点——第一个1亿美元,以及巴菲特将他的投资整合于一家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一年是1978年,巴菲特48岁。
与巴菲特的渊源
多年以前,我就一直着眼于探究巴菲特的深刻理念。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我也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并定期前往奥马哈参加股东大会。
在奥马哈之行中,我最为津津乐道的趣闻轶事是:我促成了巴菲特捐款400亿美元。没错,就是我促成了这件事。你或许认为巴菲特是一个意志坚定、自有主见的人,不可能被一个来访的英国人改变。但是,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我是对的。
这件事发生在2006年,当时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一起。盖茨是巴菲特的密友,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我握着盖茨的手,感谢他和他夫人梅琳达以及他们基金会的善举,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或许还有点儿过头。
然后,我转向站在盖茨身边的巴菲特,说:“感谢您为伯克希尔股东所做的一切。”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的声音所表达出来的对巴菲特成就的激动之情,没有像对盖茨的那么多。
你相信吗?几周之后,巴菲特宣布要将自己的绝大部分财富捐给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在全世界范围内用于慈善目的。显然,巴菲特一定深思了一个英国人为何对盖茨基金会的印象超出了伯克希尔。这项捐赠,一定是他深思熟虑之后采取的行动。
这就是我的故事,我会铭记一辈子。
这里有巴菲特如何赚得人生中第一个1亿美元的故事,我希望你能喜欢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