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什么是印象派?

毕沙罗,《圣托马斯的小湾》( A Creek in St. Thomas ),1856

这两年,只要是印象派的画展,可以说是开一次火一次。所以,在本书的开篇,我想先占用一点儿篇幅和各位聊一下:

究竟什么是印象派?

看完这本书后,希望大家能对印象派有个大概的了解,以后再去印象派画展,除了偷拍和分享朋友圈外,还能谈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同时提升一点儿格调。

我们的故事始于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圣托马斯(Saint Thomas)。

这一天,一个名叫毕沙罗的犹太人来到小岛上。他来自法国,到这个小岛是为了继承刚去世的叔叔留下的生意,在接管生意的同时,连自己的婶婶也一起接管了。没过多久,毕沙罗的儿子(兼堂弟)小毕沙罗诞生了……

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

这就是小毕沙罗的照片,当然他不是一生下来就这么老,但我实在找不到更年轻的照片了。

时间跳到1855年,成年后的毕沙罗来到了巴黎,追逐他的画家梦。

当时法国流行的画风,被称为“在画室坐不住,背着画板去写生”,主要是以巴比松画派的一群乡巴佬为代表,他们倡导画家去郊外画乡村风景。

刚到巴黎的毕沙罗,为了入乡随俗,也背起了他的小画板,跑到乡下去写生。

毕沙罗,《林间小路》( Road in a Forest ),1859

如果你上网搜索“什么是印象派”,相信十篇文章里有九篇会提到四个字:

户外作画
plein air painting

其实户外作画根本就不是印象派发明的,巴比松画派的艺术家在郊外支画架的时候,印象派的画家还在学着怎么调颜料,这就好像“归国四少”和偶像练习生之间的关系。

巴比松画派
Barbizon school

1830年到1840年间兴起于法国的乡村风景画派,因画派成员常年聚集于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而得名。画派的主要成员有:泰奥多尔·卢梭、让-巴蒂斯·卡米耶·柯罗、让-弗朗索瓦·米勒和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其中卢梭和米勒都在巴比松村终老。

柯罗,《枫丹白露森林》( View of the Forest of Fontainebleau ),1834

但是毕沙罗跑到户外画画,并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跟风。他出去,有他自己的原因——

家里太吵。

毕沙罗和他的家人

毕沙罗来巴黎发展的时候,随行人员里有他的老娘、他同母异父的姐姐(也可以算是姑姑)和她的5个孩子,加上保姆和用人,一共有5个女人+5个小孩+毕沙罗,同住一个屋檐下。

……

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下,别说搞创作了,不被作死就不错了。

所以说,毕沙罗在户外绘画很有可能是因为逼不得已。

但是,整天都在森林里喂蚊子并不能帮助他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于是,他报了一个绘画培训班。

有一天,班上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子,他留着一脸络腮胡,时不时会蹦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而且还会画一手么么哒漫画。

莫奈,《大鼻子男人》( a Man with a Large Nose ),1855—1856

莫奈,《钢琴旁的女人》( a Young Women at the Piano ),1858

这个怪小子迅速引起了毕沙罗的注意,后来才知道他的名字叫——

莫奈
Claude Monet

莫奈,《自画像》( Self-portrait ),1886

巧合的是,莫奈也很喜欢到户外去画画,他到户外画画的原因比毕沙罗还要简单——

穷。

莫奈当时连面包都买不起,更不用说租画室了,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雷诺阿,《自画像》( Self-portrait ),1875

雷诺阿当时从事的工作是 画瓷器。

可千万别小看这项技能, 画盘子小能手雷诺阿 就是靠着这项技能,成功为家人买了一栋房子!

就此,印象派的三个核心人员全部到齐:

画漫画的莫奈

画盘子的雷诺阿

来自加勒比海的外来人口毕沙罗

这里先插播一段时代背景……

在那个时候想要成为一名画家,就得按照当时的游戏规则来玩……那么规则是谁制定的呢?

拿破仑三世
Napoleon III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拿破仑三世像》( Napoleon III ),1865

(当时的当权者,拿破仑一世的侄子)

整个游戏规则都是围绕着他设立的一个权威艺术机构—— 官方艺术沙龙 来进行的。

基本上,想要成为一名官方认可的画家,需要经过的流程,且是唯一的流程,是这样的:

巴黎沙龙
Salon

肇始于1667年,由学院派主办,在1748年至1890年间是西方艺术世界每年或两年一度的艺术盛事。对于当时的画家来说,入选沙龙意味着你的作品得到了官方认证,是值得购买的标志。

1890年的巴黎沙龙

下面这幅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学院派作品,这幅画在1863年的巴黎沙龙上展出,立即被拿破仑三世买下作为私人收藏。同年,该画作者卡巴内尔被选为巴黎艺术学院教授,登上了人生巅峰。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 The Birth of Venus ),1863

然而这也是这三个核心成员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无法通过考试。

这和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艺考制度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当时的艺考生通过考试后包分配,现在的艺考生——即使毕业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按你胃(Anyway),三个人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商量来商量去,一拍大脑得出一个结论——

“要不咱自己制定一套规则?”

三个落榜生操起手中的画笔,雄赳赳、气昂昂打算闹革命!

结果……还就真的成了!

怎么成的,这是后话,一会儿详聊……先聊聊他们当初有没有预料到这个结果?我想应该没有。而且这帮“十三点”很有可能在搞之前根本就没想好!感觉对了,就上了!为什么这么说?以下是我的观点……首先我认为:

改变时代的人都是这个时代所造就的。

听起来有点儿拗口,其实就是“乱世出枭雄”的意思。

法国皇阿玛拿破仑三世当权后,他开始为巴黎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住房问题感到头疼。

19世纪中期,随着法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大量人口涌入巴黎,原先拥挤、脏乱的中世纪街区明显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负荷。

亟须新建大量住宅解决居住问题。

于是拿破仑三世下令对巴黎进行大改造,成千上万的古代建筑和街区就这样被摧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实用卫生的小户型公寓和宽敞明亮的街道。

《修建中的歌剧院大街》,查尔斯·马维尔 摄,1877

毕沙罗,《歌剧院大街:晨光》( Avenue de l'Opera - Morning Sunshine ),1898

今天我们向往的许多 巴黎小资情调、香榭人文情怀 ,其实大多都源自那时候用来解决基本住房条件的建筑,和我们现在那种六层楼的老公房差不多一个意思,只不过巴黎那会儿的设计师还留着一丝审美的底线。

那时的巴黎就像现在的“北上广深”,正经历着一个蓬勃发展、拆旧盖新的时代……

整个城市都在变,艺术怎能一成不变?

印象派画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的《巴黎:雨天》,画的就是当时新建的巴黎街景。

卡耶博特,《巴黎:雨天》( Paris Street; Rainy Day ),1877

画中的这条林荫大道就是在巴黎大改造时拓宽的,这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很时髦的街区,有点儿像上海的陆家嘴。

而卡耶博特的画法很新颖,你会发现画面右边有个人被切掉了一半,整个画面也不是传统的对称构图,显得很随意,这让人想起了当时的一种新技术—— 照相术。

再看这幅作品,是不是有种“街拍”的感觉?

用最新的技术(照相术)画最时尚的街区,这就好比戴着VR眼镜看陆家嘴,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时髦的表现手法。

在印象派绘画的内容中,许多都是先进技术与时髦场所的结合,

比如莫奈的“复兴号超音速列车”

照相术
photography

19世纪照相术的正式诞生对于写实绘画,尤其是肖像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些画家因为照相术丢了饭碗,另一些画家则把照相术当成是绘画的辅助手段,大加赞赏,其中就有印象派的画家德加、卡耶博特等。

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 The Gare Saint-Lazare ),1877

雷诺阿画的“红磨坊嗨吧电音节”

(《红磨坊的舞会》)

毕沙罗的“18车道高速公路”

(《法兰西剧院广场》)

德加的“嫩模夜总……咳咳”

(《舞台上的芭蕾彩排》)

马奈的“CEO专享会员制高端会所”

(《女神游乐场的酒吧》

所以印象派的这批怪咖,说白了就是 赶上了好时候 。回过头想想,这也正是今天会有那么多朋友愿意在这儿看我瞎掰的原因吧,要放在20年前,谁有心思理我啊?

言归正传,印象派究竟搞了些什么呢?印象派一共搞了八届画展,八届改变世界的画展。在聊这八次展览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

印象派的三大神器。

这三样东西在今天看来是没什么稀奇的,但在那时绝对是高科技产品,它们分别是:

颜料管

便携式画架

扁头笔刷

这三样神器是为了一个目的:户外作画。

先说前两样神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颜料管和便携式画架,“印象咖”出门写生会是个什么情况……

一只手拎着几桶颜料

另一只手拿着画架

背上还得背一块画布

户外写生的画家,塞尚(中)、毕沙罗(右),1874

莫奈,《大岩门(象鼻山)》( The Manneporte ),1883

如果只是去家附近写生那倒还好,但通常这帮人都是哪里远往哪里跑,从来不走寻常路。

举个例子:

莫奈画的这幅法国《大岩门》。

这幅画是他爬到对面一座山的山洞里面画的,而且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个年代是没有运动衫和登山鞋的!

当时的城里人即使爬山也是西装笔挺的。

有了这两样神器,那就真的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能来一次

说走就走的写生。

接下来,也是最重要的一样神器——

扁头笔刷。

在扁头笔刷发明之前,只有圆头笔刷可用。圆头笔刷不是不好用,只是它不太适合印象派——用圆头笔刷,画大面积时用粗的,画细节时用细的。而一支扁头笔刷可以同时画出大色块和流畅的线条,这大大提高了画画时的效率。要知道,印象派最大的特点就是

拼速度。

和时间赛跑,如果你在太阳下山前,或者光线改变之前没画完,那就只能明天同一时间不见不散了。

有了这样的新式武器,才能诞生这样的作品。

莫奈,《撑阳伞的女人(莫奈夫人和她的儿子)》( 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1875

就这样,印象派的三大核心成员决定脱离体制,自行创业。

右边这个地方是莫奈的一个摄影师朋友的工作室,也是印象派举办第一届画展的地方。

这届画展有一个很拗口的名字叫作: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展。有的朋友可能会问:直接叫它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不就好了?

其实,“印象派”(Impressionism)这个称呼是在这届画展之后才正式出现的,至于为什么要取印象派这个名字,我在书的后面还会详聊,这里就先卖一个关子。

按你胃,办画展光靠三个人肯定是不够的,三大核心成员一早就分头发展起了各自的团队。

先说莫奈和雷诺阿这边,他们一上来就找到一朵奇葩——

嘉布遣大道35号,摄影师纳达尔的工作室

巴齐耶
Jean Frédéric Bazille

这小子从身材到家世都很奇特。

首先他身高2米!

除了人长得高,家里还很有钱!

他是法国一座大酒庄的少东家,认识没多久后,“穷鬼”莫奈就和巴少成了好朋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巴齐耶基本上就成了莫奈的长期“饭票”。可惜,好景不长……

由于请不起模特,巴齐耶经常充当莫奈笔下的模特,这个高个子男人就是他。

正在和马奈、莫奈交流心得的巴齐耶。

巴齐耶,《巴齐耶画室》( Bazille's Studio ), 1870

莫奈,《草地上的午餐》( Luncheon on the Grass ),1865—1866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巴齐耶迅速参加战斗,然后迅速阵亡。

有些人是真的不适合当兵,想想巴少的这种身材,蹲进战壕都有点儿困难,到了战场上就等于是给对方狙击手练手感的移动活靶子。

据说,在巴齐耶的葬礼上,莫奈是哭得最伤心的那一个。

巴齐耶,《临时战地医院》( The Improvised Field Hospital ),1865

有一次,莫奈在意外中弄断了腿,学过医的巴齐耶就为他搭制了一个简易的医疗装置,并画下了这幕场景。这幅作品也被看作是两位画家友谊的象征。

巴齐耶
Jean Frédéric Bazille 1841—1870

巴齐耶,《自画像》( Self-portrait ),1865—1866

家境殷实,为人慷慨,他租下画室免费供给莫奈、雷诺阿使用(就是前面画中画的地方),并高价买下莫奈的作品来接济他。巴齐耶还想了一个idea(主意):组织一个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团体一起举办画展,这也正是后来印象派画展的雏形,但他本人却无法参与了。现在大部分艺术评论家都认为,如果巴齐耶还活着,那他取得的艺术成就一定不会低于他的好朋友莫奈和雷诺阿。

巴齐耶,《雷诺阿肖像》( Portrait of Renoir ),1867

巴齐耶,《粉红色的裙子》( The Pink Dress ),1864

巴齐耶,《夏日场景》( Summer Scene ),1869

莫奈和雷诺阿这哥儿俩实在不擅长拉帮结派,发展来发展去都是些配角,好不容易找来个牛人,还被普鲁士狙击手爆头了。

相比他们的搭档“老毕”,他俩

简直弱爆了!

我们来看看 “人力资源总监” 毕沙罗的成绩。

苹果男 塞尚 Paul Cézanne

塞尚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奇怪,刚加入印象派时,他只不过是一个不合群的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塞尚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不合群的怪胎。虽然如此,但塞尚始终把毕沙罗当作自己的老师。

打死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的印象派 德加 Edgar Degas

德加加入印象派的动机非常单纯——钱。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银行世家,一开始学习艺术纯为兴趣,完全不需要考虑生计。但后来老爸去世了,家道中落,德加只能靠变卖自己的财产为家族还债。

毕沙罗看准了这个机会,向缺钱的德加伸出橄榄枝。

德加在当时的法国画坛已经小有名气了,他的加入,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另一个人的加入……

美女画家 莫里索 Berthe Morisot

她加入的原因可能就真的是为了理想。首先她不缺钱,而且她在加入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官方艺术沙龙的认可。

所以说她来印象派,其实就是zuo(作)的。

莫里索不光带来了zuo死的精神,还带来了一个超级大明星。

超级大明星 马奈 Édouard Manet

马奈虽然从未参加过印象派任何一届画展,但却一直在精神上支持他们。

这就好比你筹备一个活动,请来周杰伦为你站台,接下来那些一、二、三线明星就会像大闸蟹一样一串串跟上……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

在吸引到足够的眼球之后,宣传委员毕沙罗便开始着力于发展年轻力量……

大财主……对不起,是超级大财主 卡耶博特 Gustave Caillebotte

卡耶博特会受到印象派的注意,绝不仅仅是因为他过人的绘画才华或者人格魅力,更是因为他的…… 钱。

而且,他还 巨有钱。

他不仅资助了印象派的画展,还通过购买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的作品来养活这些“穷鬼”朋友。

背包客 高更 Paul Gauguin

高更原来是个股票经纪人,收入很高,曾经也买过不少印象派的作品。

在毕沙罗的推荐下,高更参加了第四届印象派画展,并且还出席了后来的全部四届画展。这个出勤率是什么概念呢?印象派扛把子莫奈一共也就参加了五届印象派画展,和他持平。

点王 修拉 Georges Seurat

又是在毕沙罗的推荐下,修拉作为刚出道的新人参加了第八届印象派画展。没想到,他的参展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抢走了所有前辈的风头,一炮而红。

红发小子 凡·高 Vincent van Gogh

1886年,刚学画六年的凡·高来到法国巴黎,刚好赶上参观第八届印象派画展。在画展上,凡·高接触到许多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这对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这次老好人毕沙罗并没推荐他参加下一届的印象派画展,因为印象派画展一共就开了八届,没有下一届了!几年后凡·高精神病发作,毕沙罗倒是给他推荐了一个疗养的地方——奥维尔小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那里也成了这位孤独画家命运的最后一站。

毕沙罗在印象派中不能算是最有才华的一个,但绝对是最受欢迎的一个。他就像太阳一样,能把整个星系的行星聚拢在一起。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却又风格迥异。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想跳出沙龙,干一票大的!

在毕沙罗的组织下,印象派一口气搞了八届画展。这八届画展就是一个巨大的舞台……

一个个超级巨星即将在这里诞生。

一场场好戏,即将在这里上演。

印象派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F13eQJ9Hqv2e2rqHX3qnSIn3aaygupRU3bFbry148eifEpV1QrlmZiirO+myTbv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