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天下没有人可以负我

关羽一夜无眠。捱到天亮,一刻也不能等待,立即去丞相府去辞行。

曹操听了张辽汇报后,打定主意,要施“缓兵之计”,吩咐门房在大门口高挂“回避牌”,拒不接客。

关羽无奈,怏怏而回。甘、糜二夫人却知道“趁热打铁”,连连追问关羽近日如何安排,何时动身。

关羽说:“就在这早晚之间。等我向丞相辞行后,立即请嫂嫂上车。”为了表明自己确实不是消极拖延,关羽又挑选了二十余个旧日跟随,吩咐他们开始收拾东西,要求将曹操累日所赠之物,尽皆留下,不可带寸丝而走。

从实质意义上来说,关羽吩咐手下收拾东西,也是一种“缓兵之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缓心之计”。但他的“缓兵之计”比曹操缓得有水平。

关羽离开的前提是要明明白白告诉曹操,而现在曹操避而不就,这就必然有一段时间的延缓。而甘、糜两位夫人却是一刻也不能再等。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

如果关羽只是坐等面见曹操,两位夫人必然会认定他是有意拖延,消极怠工,其实内心还在犹豫观望。如果让两位嫂嫂产生了这种想法,对关羽的“挟二嫂以保名声”的策略是极其不利的。试想,二嫂和刘备见面后,一定会将关羽离去之前的种种行为表现和她们认定的思想动态告诉给刘备,势必就给刘备留下内心的阴影,关羽就很难将自己从曾经的污点行为中摆脱出来。

唯有付诸有形的行动,才会让人觉得你真的是在行动,没有拖延,也没有丝毫的动摇。所以,关羽在行期未定之时,就吩咐手下开始收拾行囊,从而彻底安了二嫂之心。

同时,关羽吩咐将曹操赠物全部留下,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彻底向过去告别,不再和曹操有任何一丝一缕的联系。

反观曹操的“缓兵之计”,不过是逃避罢了。但问题并不会因为他的避而不见就自动得到解决,反而会向恶性的方向发展。

曹操的用意是通过切断信息沟通的渠道来阻止关羽的行动。但他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切断所有的渠道,关羽还是有办法通过其他的替代途径来实现传达要走的信息的目的。相反,如果曹操采用公事繁忙,连夜出巡这样的方法才更为有效。只有这样的安排,信息的传递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拖延。

二嫂不断催促,关羽多次前往相府辞行,但曹操总是避而不见。关羽无奈,去找张辽,张辽也是托病不出。

关羽知道,要想当面找到曹操辞行已经不可能了。但已经说过要走了,再不走也不行了。左思右想,决定给曹操写一封辞行信 (这就是一种应对的替代渠道)

“汉寿亭侯关羽,特沐再拜,奉书汉大丞相曹麾下:羽闻有天而有地,有父而有子,有君而有臣;天气应乎阳,地气应乎阴;万物若顺时,方可养群生而成三纲五常之义也。羽生于汉朝,少事皇叔,誓同生死。前者下邳失守,许降丞相,所请三事,已蒙恩诺。羽所以归焉。拔擢过望,实难克当。今探知故主刘皇叔现在袁绍军中,使羽旦夕不安。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沧海;返念故主之义,重若丘山。去之不易,住之实难。事有先后,当还故主。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羽之志也。谨书告辞,幸希钧鉴!建安五年秋七月,关羽状上。”

关羽的这封信,有五层含义。

首先,他界定了双方之间的关系。他自己是“汉寿亭侯”,曹操是“汉大丞相”。两者都是处在“汉”的大框架下的。这里表现了关羽对于“汉寿亭侯”这个头衔是比较在乎的 (这一点后面还会重点提到) 。而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点明当初自己是“降汉不降曹”的,即使是向曹操投降,也是因为曹操是汉大丞相而作为汉的代表的缘故。

其次,关羽接连使用了“天地、父子、君臣、阴阳、顺时、三纲五常”等大道理,是用来表明自己今日离曹而去是符合这些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的。

第三,再次重申““关三条””,提请曹操不要忘记当年的承诺。

第四,平心而论,曹操对关羽确实是恩重如山的。尽管关羽一再在人前宣称自己立了三功,已经回报了曹操的恩德 (互惠原理) 。但和曹操给予的相比,关羽付出的并不成正比。而且,人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往往对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东西评价过高,而对已经得到已经拥有的东西评价过低。当关羽为曹操效力的时候,觉得刘备对自己恩高义重。而当他要离曹而去的时候,反过来又觉得曹操对自己也是恩重如山。

我们经常听人祝福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山与海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所以,关羽所写的“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沧海;返念故主之义,重若丘山”,等于是将曹操和刘备相提并论了。当然,这只会出现在离别前的这一特殊时刻。

第五,关羽离开曹操,去投奔敌营,毕竟内心还是怀有愧疚心理的。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关羽又写了下“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羽之志也”以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关羽此刻写下这几个字并不要紧,也许只是为了迎合礼仪上、心理上的一些需要,但这又是一种书面的承诺。我们知道,书面文字的威力是巨大的,这也决定了关羽日后必须以“死”来回报回馈曹操的恩德。

关羽写好信,吩咐手下众人将累次所受的金银,登记造册,一一封存,又意味深长地看了“汉寿亭侯”的金印一眼,将其高高悬挂。

封金挂印毕,关羽又令人将信送给曹操,请二嫂上车,另带男女二十余人随行服侍,就此开始“千里走单骑”的艰辛旅程。

关羽手提青龙刀,护送车仗径出北门。门吏正待阻挡,关羽怒目横刀,大喝一声,门吏畏惧,纷纷退避。车仗就此直奔官道进发。

再说曹操收到关羽的信,展开一看,呆坐半晌,这才说出一句来:“关羽,他竟去了!”

这一刻,曹操内心的失落、懊恼、后悔、自责、无奈,何其复杂!

随后,有人来报,关羽封金挂印,片缕不带,只与原跟从二十人,小车一辆,随身行李,平明时分出城而去。

曹操回过神来,立即召集众人商议。众人闻讯皆惊,议论纷纷。

正在此时,将军蔡阳挺身而出,说:“我愿率三千兵马,前往追击,必当生擒关羽,献于丞相。”

曹操摇了摇头,说:“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

蔡阳等人十分不解,最想留住关羽的人就是曹操,而关羽不辞而别后,第一个为关羽辩护的人竟然也是曹操。竟然还要我们向他学习,难道是要我们学习他的忘恩负义、不告而别吗?!

蔡阳还待分辩,曹操大声斥退,不让他前去追赶。

让曹操名闻天下的一句话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令天下人负我。”那么,今天关羽辜负了他,为什么曹操竟然心平气和,不恼不怒,要成全关羽呢?

其实,曹操内心何尝不恼不怒?他此刻内心的认知失调早已达到极点!

他万分不愿放关羽走路,但也不能违背曾经公开宣示过的“关三条”。在这两者的冲突之下,既然他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就只能改变自己内心的态度——将不愿放关羽走,转变为同意、支持、维护关羽的走!

尽管这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转变过程,但就心理学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战争伊始,仅有百分之三十八的美国人认为即使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这场战争也是正义的。大约有五分之四的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军队会找到这些武器,并且支持这场战争。但是,在战争中,伊拉克并没有使用这些武器,这就让战争的大多数支持者感觉到了不协调,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战争对伊拉克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伤害后,这种感觉变得更为强烈。为了减少这种不协调带来的不快感,一些美国人修正了关于政府开战的原因记忆。这些原因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被解释为从残暴的种族灭绝统治下解放被压迫的人们,并为中东的和平与民主打下基础。战后一个月,曾经少数的支持性观点变成了多数观点,百分之五十八的美国人在即使没有找到此前宣称的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情况下仍然支持这场战争。

唯有转变态度才能让自己的内心平安。尽管这种转变是一般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但是,我们别忘了,曹操始终是一个资源配置的绝顶高手。既然关羽之走,已经势不可当,那么,当务之急就不是去阻止、惩罚、报复,而是必须顺应此事,从这件事中榨取最大的资源效用。

实际上,“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令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曹操老早就不讲了。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曹操正处弱势,又正值年少轻狂。现在,作为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即便曹操心里还是会这样想,但再也不会公之于众了。而且,曹操的想法已经更进一步了:即使天下人负我也不要紧,我也会让“负”转为正,让“负”为我所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天下无人可以负我!

曹操内心这些高妙、微妙的想法,像蔡阳之流又哪里会知道呢?

心理感悟:逃避、拖延有助于事情往自己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2Axbzm1LZzGvX+zEE9aI4ruYqcf0fxLKa5hEM9RkwCb/kc526kQXiq16mzPtMH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