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孔子门前掉书袋

刘备解了北海之围,孔融将他迎入城中,大摆筵席,盛情款待。刘备做的这件事,为他的仁义名声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以后,在天下人的认知中,“仁义”成了刘备最炫目的社会标签。

席间,孔融想起北海虽安,但徐州犹遭涂炭,而单凭自己的实力,恐怕是奈何不了曹操的。既然关羽如此神勇,为什么不借助他的神威去解徐州之围呢?

孔融当即对刘备述说了陶谦好心办了坏事,遭到曹操疯狂报复的事情。刘备说:“我知道陶恭祖是个实诚君子,没想到竟然遭受如此无辜之冤。”

孔融见刘备只是表示同情,没有主动赴援之意,便毫不客气地对刘备提出了新的请求:“玄德公您是汉室宗亲。今曹操不仁,倚强凌弱,把陶谦逼得没办法了。圣人曾经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您何不和我一起去救徐州之难呢?”( 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在经过了多次的传播强化后,至此已成公论

孔融这等于是又给刘备出了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和当初太史慈请求刘备出兵北海是一样的。要知道,刘备的兵马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公孙瓒拨给的。刘备未经请示公孙瓒,擅自发兵北海已经是违规僭越了。现在,孔融还想要他“一错再错”,刘备不免有些踟蹰。但是,孔融说话的水平很高,动不动引经据典,搬出圣人的话来压人,让人很难拒绝。这个圣人其实就是孔融的老祖宗孔子。他引用的这句“见义不为,无勇也”,出自《论语·为政篇》。

刘备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拒绝道:“不是我想推辞,只是我兵微将寡,不敢轻举妄动。”

刘备的口才也算是不错的了,但可惜他遇到的是孔融。孔融十岁的时候,就能将一个天下名士说得哑口无言,更何况他现在饱经世故,久历风霜,词锋更为老辣辛刻?

孔融咄咄逼人地说道:“我和陶恭祖不过是一面之交,尚且要倾尽北海之钱粮,前去救援。玄德公,您是当世英雄,怎么能没有仗义之心呢?”

孔融的套路和太史慈大致相仿,都是采用“中间立场策略”。事实上孔融和陶谦关系非常不错,但孔融却说“不过是一面之交”。而孔融的言辞比太史慈更为直接尖锐,因此威迫力也就更大。再加上孔融是当时天下名气最大的人,本身的权威度极高。这几个因素一综合,刘备的拒绝之辞再也无法说出口。

刘备只能说:“刘备当然愿意前往徐州救援。不过要请文举公先行前往,容我去公孙瓒处,再请三五千人马,随后便去。”刘备为了顾全面子,不能说要去请示公孙瓒,只好说去找公孙瓒多借一些人马。

孔融担心刘备是以缓兵之计来推脱,直言不讳地说道:“玄德公切勿失信!”这句话明显透出了对刘备的不信任,话很难听,但道德绑架的力度极大,强悍地封死了刘备所有的侥幸心理。

刘备受激不过,回击道:“您以为我刘备是什么人啊?圣人云: 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刘备无论借不借得到兵马,都会赶到徐州和您会合!”

刘备见孔融颇有轻视自己的意思,十分气恼,心想:“你能整‘圣人云’,难道我就不能?!我也是跟过名师学习的。”气急之下,刘备倒是想起了一句“圣人云”。这句话也是出自《论语》,是《颜渊篇》中的一句。但刘备读书不精,引用时记错了一个字。原文应该是: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而更可笑的是,刘备的这个引用属于典型的牛头不对马嘴。

原文是这样的: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成白话文就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取得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就可以。”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 统治者 )如果失去百姓的信任,就无法立足了。”

由上可知,虽然今天我们都把“ 民(人)无信不立 ”理解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无法立足。但孔夫子的原意却大相径庭。在东汉末年,尤其是在孔子的嫡派子孙、当代大儒孔融面前,刘备这样的引用纯属孔子门前掉书袋,鲁班门前抡斧子,犯了一个大出洋相的错误。

孔融听了,脸上似笑非笑,终于还是忍住没有戳穿刘备的谬误。毕竟刘备已经赌咒发誓,孔融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没必要把人家的脸皮扒个精光。但孔融的表情中所包含的蔑视之意,却让刘备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如芒刺在背,很不自在。

刘备素来不爱读书,当年跟着卢植学的东西,多半早就还给卢植了。在和孔融的这一次口舌较量中吃了大亏之后,刘备领悟到,引用圣人权威语录是混入上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要件,也是加强说服力的妙招。但前提是一定要娴熟准确,以免露出马脚。此后,刘备痛定思痛,戎马倥偬之余,不时拿出《论语》来翻上一翻。他下的这番功夫倒是没有白费,后来在一个极为危急的情境下派上了大用场,救了自己的命。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再说刘备,去见公孙瓒述说救徐州之事。

公孙瓒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说:“曹操与你无冤无仇,陶谦与你非亲非故,你何必要去趟浑水呢?”

公孙瓒这是在委婉地表示不满。他举荐( 起用 )刘备任平原相,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袁绍。现在,袁绍占据了冀州,和公孙瓒控制下的幽州相邻,当年的两位老战友,如今已经成了死对头。如果刘备带着人马去解徐州之围,袁绍就可能乘虚而入。而且,帮着陶谦对付曹操,难免会损失兵力。这对公孙瓒的大局来说,是很不利的。

刘备听懂了公孙瓒的意思,但他已经答应孔融,不敢食言。孔融是当世大儒,名播四海,如果遭到他的恶评,刘备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名声就会毁于一旦。刘备想了想,说:“我去了后,善言相劝,用不着动兵。”刘备的意思是,我去了不动武,只做和事老,就不会损伤兵力了。

公孙瓒忍不住笑了起来,心想:“玄德贤弟,你想的也太天真了。你和曹操是什么关系?人家是要报杀父之仇的,凭你几句话,就退兵不打了?”说:“曹操自恃豪强,怎么肯听你良言相劝呢?”

刘备看公孙瓒还是不同意,终于把“杀手锏”使出来了:“我已经答应了孔北海,怎么能失信于人呢?”

这句话击中了公孙瓒。因为他是一个心肠很软,不善于拒绝的人。人在本能上,是希望取悦身边的每一个人的。而拒绝,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公孙瓒明明知道同意刘备出援徐州,不利于自己的战略大局,但他始终做不到硬邦邦地拒绝刘备。而这委婉的拒绝已经让他深感不好意思了。当刘备说自己不能违背承诺后,公孙瓒的心理防线全线“崩溃”。他不但不再拒绝,相反,他很“贴心”地作出了补偿。

公孙瓒主动地说:“玄德,你去吧。我这里再借给你两千马步军。”

刘备听了大喜,老实不客气地又提了一个要求:“我还想借赵子龙一起去。”公孙瓒不便拒绝,只能同意。

像公孙瓒这样的人,也许是最好的朋友,但却一定不是最好的领导者。他宁愿让自己受伤害,也不忍心拒绝朋友的请求。这样的性格,注定是无法在残酷的政治角斗场上生存的。后来,公孙瓒果然被袁绍攻破,自焚而死。

刘备立即清点人马,带着关张赵云,向着徐州进发。

心理感悟:不懂得拒绝的人,往往和成功无缘。 3armgAPE7Cew0CK+mUNfzmSr1sO07e+vIKMyOM85ajasUsNFRMIlCn1AbQSQ0Z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