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不像英雄的英雄

就在刘备担任平原相的时候,天下的形势再次发生了巨变。

司徒王允巧用美人计,离间诱引吕布刺杀了暴虐横行的董卓。董卓的部将李榷、郭汜等人兴兵作乱,杀了王允,控制了汉献帝。颠沛流离的汉献帝刚脱虎口,又落狼吻。这时,青州黄巾,聚众百万,再度发难。李榷听了朱隽建议,宣召曹操去青州扫黄。曹操借势而起,大破黄巾,将其精锐收编为三十万“青州兵”,从此有了起家之本。他占据了兖州,大肆招揽文武人才,雄霸一方。

曹操发迹后,派人去接父亲曹嵩及一家老小,到兖州安住。路过徐州时,徐州刺史陶谦有意示好曹操,专派校尉张闿护送。不料张闿见财起意,将曹嵩全家四十余口尽数杀了,卷财而遁。

曹操闻讯后,痛彻心扉,将帐记在陶谦头上,立即发动大军,横扫徐州。陶谦不敌,属下别驾从事糜竺建议向北海太守孔融求救。

孔融与陶谦一向交好,正想出兵,不料管亥率黄巾余众十余万前来,向孔融借粮一万石。孔融当然不借,管亥就将北海团团围住。孔融派将出战,却被管亥斩了。孔融坐困愁城,一筹莫展。

正在危急之际,壮士太史慈杀透重围,主动入城来见孔融。原来,他在外避难之时,家中独居老母曾得孔融接济照顾。太史慈刚刚归家探母,得知孔融被围。出于互惠的压力,太史慈之母就让儿子去为孔融效力,以作回报。

太史慈勇武过人,主动提出愿意带兵一千,出城厮杀。但孔融不知他虚实,不敢贸然行事。太史慈一再请求说:“如果不能帮助太守解围,我也无颜回去见家中老母。”

孔融想了想,对他说:“我听说刘备就在离此不远的平原县,此人是当世英雄,如果能请他前来援助,内外夹攻,就可以解围了。”

孔融将刘备称为当世英雄,话虽是这么说,其实他并不怎么看得起刘备。孔融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但很多人,尤其是现代的人们,受制于“孔融让梨”这一广为流传的故事所蕴含的刻板印象,而误将他当作了一个谦恭礼让的人。

孔融十岁的时候,想去拜谒当时的名士李膺。可是,李膺的架子很大,如果不是知名人士,根本不予接见。孔融去了,对看门人说:“我是李家的世交。”看门人一听,不敢怠慢,立即通报。李膺见了他,却根本不认识。李膺问他:“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交情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友之谊,所以,我和你是累世之交呀!”李膺见这个小小孩童如此聪明伶俐,大为惊奇。旁边正好还有一位名士、太中大夫陈炜在场,李膺夸赞孔融,陈炜就开玩笑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你小的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聪明了。孔融应声答道:“如君所言,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顿时噎得陈炜说不出话来。

这个故事固然展露了孔融的聪明劲儿,但也透露了他绝非谦逊之辈。孔融出身名门,幼得大名,一路光辉灿烂地成长,自然就养成了他放言无忌,目无余子的性格( 孔融最终也因为自己的狂放言行而被曹操所杀 )。这样的一个孔融,怎么可能看得起一事无成,仅靠一个虚头八脑的“汉室宗亲”上位的刘备呢?

那么,孔融又为什么要说刘备是当世英雄呢?

这主要还是沾了关羽的光。孔融心目中真正的当世英雄不是刘备,而是关羽。当初十八路联军讨伐董卓时,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神奇一幕牢牢印刻在了孔融的脑海里。这也是他不想借重太史慈杀贼,而是要他去向刘备求救的原因。孔融觉得,只要关羽一到,必然是“手到贼除”。

太史慈拿了孔融的亲笔书信,突围而出,去见刘备。

一路上,太史慈一直在犯嘀咕。他本人和刘备素不相识,也没有听说过他的英雄名声,而从孔融的话中也可以听出他和刘备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交情。刘备肯不肯答应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的求救,拿出自己最宝贵的兵力资源来援助另一个不甚相干的人呢?

不过,太史慈一想到孔融说刘备是“当世英雄”,多少放了点心。太史慈一向以“英雄”自许,而一个英雄,必然应该像他本人那样,急人之难,毫不犹疑,拔刀相助,不求回报的。( 虚假共识效应在太史慈身上发挥效力了

太史慈赶至平原,见到刘备,简单诉说了缘由,并将孔融的亲笔书信呈上。刘备沉吟不语,打开书信看毕,默然半响,才淡淡地问道:“你是何人?”

这四个字甫一出口,太史慈的心就凉了半截。刘备的做派和孔融口中的“当世英雄”可也差得太远了吧!

但是,刘备也有他的苦衷。

首先,他和孔融并无深交,更是从未与孔融书信来往。几年前共伐董卓时,孔融并不曾拿正眼看过他。此刻太史慈送来的这封信,焉知不是伪赝之作?

其次,他和太史慈并不相识,焉知太史慈不是故意前来行诈?

第三,刘备的这点家当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公孙瓒的,刘备怎能擅自做主?要知道,乱世中,兵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贸然出兵援助他人,一旦失败,怎么向公孙瓒交待呢?

但刘备的这一迟疑,却给太史慈留下了非常不好的第一印象。有孔融的“英雄”定论在先,太史慈对刘备的预期是很高的。预期越高,失望就越大。太史慈眼看大事要黄,急中生智,借着刘备的问话,说:“我是东海的一个平头百姓,与孔融非亲非故,也不是他的乡党。只是不忍看到孔北海被黄巾祸害,激于义愤,这才替他到您这里求救。孔太守和我,虽然与您素不相识,但早就听说您的仁义之名,一定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所以我才干冒奇险,突围前来,冒昧向您求救,请您明察!”

太史慈的这番话,隐藏着一个极为巧妙的说服策略。这就是“中间立场策略”。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立场与他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太史慈作为孔融的使者,其立场应该和孔融完全一致。但太史慈却将自己与孔融巧妙地分割开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不相干的第三者,即“中间立场”。这样,太史慈就不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来向刘备求救的,太史慈的行为就是见义勇为之举。一个和孔融没有利益关联的第三者,都能够以道义之名,冒死突围前来向刘备求救,那么,有着“仁义”名声的刘备又该怎么做呢?

答案不言自明。

刘备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仁义”之名,并且还名闻天下。但没有一个人愿意拒绝这样的名声。这正是刘备一向来最希望拥有的名声,而且这还是名闻四海的孔融所说的( 太史慈所说的话都被刘备理解为孔融之语 )。刘备听了,顿时觉得热血沸腾,正容答道:“孔北海也知道这世上有个刘备吗?”立即吩咐关羽张飞,点起三千人马,赶往北海求援。

事实上,孔融对太史慈之母有恩,太史慈必须要回报孔融。两者之间是有利益关联的。太史慈虽然没说假话,但他巧妙隐藏了他和孔融之间的恩惠回报关系,将自己包装成不折不扣的“中间立场”。如果太史慈将这些背景如实说出,势必会影响说服的效力。

太史慈就这样利用“中间立场策略”,成功地取信于刘备,完成了求援的重任。但刘备最后所说的这句话,一下子暴露了刘备的“非英雄”、“不自信”的底色,从而加重了太史慈对刘备的不屑感。

在太史慈看来,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会为任何强权、重誉所折腰的。如果前来求救的不是孔融,如果孔融不是享誉四海的名流,你刘备是不是就不会深受感动,是不是就不会拔刀相助了呢?这样的刘备,显然不符合太史慈对“英雄”的定义。

刘备是个非常擅长搞关系,延揽人才的人。大多和他有过接触的人,往往被他的魅力吸引而心甘情愿地追随于他。比如他的兄弟关羽和张飞,还有公孙瓒手下的骁将赵云,无不如此。这太史慈也是一员猛将,却因在特殊的情境下与刘备交往而形成了不良的第一印象。而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难改变的。这也导致刘备错过了太史慈这个难得的人才。太史慈最终和英武过人的孙策惺惺相惜,一见倾心,成了东吴的悍将。

刘关张与太史慈率兵赶至北海。果然如孔融事前所料,关羽轻松斩了管亥,北海之围轻松而解。

心理感悟:英雄的成色中容不得任何一点犹豫的杂质。

中间立场策略 采取不相干的第三方立场,有利于撇清利益干系,增强说服力。 tWu9K5N25CV7UH56bgxtwsPrf9b4tfD8scwbUYjMCF1GhTzBdNTon9XOdeP3xH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