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孙夏峰

一 略传及著书

凡是两学派互相对立,必有第三之折衷派,出而调和之。清初宋明理学,既已衰颓,王学末流,尤为学者所弃。顾炎武以笃实之程朱学,矫正王学;黄宗羲则提倡真正之王学,排斥末流之狂禅。然顾黄二人,虽于理学有渊源,实不以理学名,而为清代朴学开宗之巨儒。若夫专以理学著称者,程朱派有二陆,王学则无其人,折衷于朱王二派者,前有孙奇逢、李颙,后有曾国藩。诸人皆有气节,人格为一世仪表,天下士风,为之敦厚,称为命世大儒,亦不为过。著作虽缺少新说,然句句精纯,俱是人格之表现。

孙奇逢,字启泰,号夏峰,又号钟元,直隶容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纪元一五八四),殁于清圣祖康熙十四年(纪元一六七五),年九十二岁。其一生活动,属于明朝之时多;故黄宗羲收之于《明儒学案》中。但其教化,则多传于清初学子,故普通又多叙于《清史》中。

奇逢事父母至孝,有气节。崇祯九年,流贼围容城,自示方略,与士民协力,卒将贼击退。清圣祖闻其贤名,屡征之,不应,天下称为孙徵君。后移家于卫之共城;辟兼山堂,讲《易》其间;率子孙躬耕,箪瓢屡空,晏然自若。晚年,讲学于夏峰,学者宗之。尝言曰“七十岁的工夫,较六十岁密;八十岁的工夫,较七十岁密;九十岁的工夫,较八十岁密”云;可见其涵养之深,与体道之精也。著有《理学宗传》二十六卷,《四书近指》二十卷,《理学传心纂要》八卷,《读易大旨》五卷,《夏峰先生集》六十卷。其中《宗传》一书,是汉代以来,哲学家之学案,为彼最用心之著作,但材料之充实,究不如黄宗羲。

二 学说

奇逢之特长,在兼取诸家而不偏于一派之学。《理学宗传》一书,即是本此意旨而作。书中自汉朝董仲舒起,至明末止,所有学者之传记,都搜辑之。宋代举周邵二程朱陆六家,明代则举敬轩阳明念庵宪成四家为正宗;如慈湖龙溪出入老佛,则附之于后,以明儒家正统。然别无门户偏见,故其门人汤潜庵说:“先生真能见道之大原,无建安,无青田,惟以庸德庸言,直证天命原初之体,可谓千圣同堂,与造化游者也。”(《徵君孙钟元墓志铭》)至其学问之要,则在于体认天理。尝曰:“圣贤为天地而立心,为生民而立命,其心及今,尚为存在。”且解其理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人失其为人,天地何以清宁。故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者,圣贤之事也。明王不作,圣人已远,尧舜孔子之心,至今在此;非人也,天也。”(《语录》)意谓天地之心,虽即人心,然为人之师表,立心命之义者,乃为圣人之事,此与“我心即圣贤之心”之说,似稍不同;而于程朱“圣人体仁以为天下之仪表,故当以圣贤遗意为标的,穷理以进”之意,则颇相似。奇逢之意,盖介于朱陆二子之间,试其调和折衷者也。彼谓“浑沌之初,一气而已,其主宰处为理,其运旋处为气。指而为二,不可也;浑而为一,亦不可也”。又谓“成缺在事不在心,荣辱在心不在事”。俱是折衷之意,欲合“实在论”“唯心论”二者为一。世惟折衷者少创造,其功盖全在于传道也。 juI30FOVCe1tizin69CKF3ZrhC/7uGZvDKt9Xn/MUH1BRtZ9kff3i+hT8OnTqo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