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温州读书报》

接触《温州读书报》的时间较晚,但我惊奇地发现在温州这样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居然有这样一份很有文化气息的报纸。曾听人戏言,温州的经济太好了,温州人只剩下钱了。很显然,这说法是对温州的误读,在近代史上的温州是开风气之先的。曾有报纸说《瓯风》是“一份地方杂志的大视角”,那么,《温州读书报》放眼全国,记录书人书事,展现读书风采,也是功不可没的。

《温州读书报》在读书民刊当中算不算最早的,我不太清楚。其内容的丰富和格调的高雅,却时常让我想起现在已消逝的湖北《书友》报。但不管怎样,《温州读书报》是独特的,这不仅反映在内容上(比如瓯风版注重当地的文史考证、旧人旧事,都很有地方风味),也反映在其整体划一的版面上,去除了阅读潮流,而将阅读回归到阅读本身,不管是书窗版,还是书香版,都是书人书事,文章读来,大都清新有味。

在最近几年的内容当中,还有专栏出现,比如董国和的“百堂话书”、潘德宝的“扶桑卮言”、子张的“我的签名本”、王春南的“夏里专栏”、方韶毅的“温州老版本”,精彩纷呈。文章虽短,却能让人读出几许滋味,不由令人赞叹“书里乾坤长”。

上海的周立民兄前段时间在微博上说:“《温州读书报》2013年第5期,子张的文章《龙套何曾—》一文,谈冯亦代,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客观、公正的,没有后知后觉者的傲慢与偏见或洋洋自得。”时下很多解密、发现、新论,用尖叫博人眼球,哄历史盲。而且历史人物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把以己度人做得离谱了。这种现象是值得关注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即便是书人书事的记录,也不妨温厚一点,剑拔弩张毕竟不是读书人的风骨。我想起钟叔河先生评论时下的读书界的宽厚,一笑置之。是的,当读书的外衣成了过眼云烟之后,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吧。

读书,读的到底还是人。人之性格在《温州读书报》里亦有精彩的反映,比如沈文冲先生的“忆程千帆”系列,子张的《蔡其矫一去六年》等,将书人书事发挥到了极致。怀人是一种情感的记忆,《读书报》的这种人文情怀也是最动人的。

试想,一份报纸、一篇文章缺了相应的高度、广度、深度,就只能沦为一般了。这就好比仅仅介绍书的作者、背景并非是篇好书话,更应将作者的见识扩充到报纸的内涵中去,使其有一种温情,从而区别于高头讲章式的报刊论调。

但要想仔细阐释《温州读书报》的温情,无疑是困难的,因为那是多元的,不同的作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比如桑农的《文人共和国》,就以不同的视角来看文化的变迁,有味,又有趣。正是这风格,让《温州读书报》生动、活泼,而又有性情。

在我的印象中,温州是商业城市,但其文化状态,颇有诱人之处。《瓯风》杂志的多彩,让地方文献多了新思路。而《温州读书报》迄今出版200多期,作为一份读书月报,坚持这么久,也真是奇迹。

《温州读书报》是温州市图书馆在1997年创刊的一张八开四版的读书报。董国和说:“报虽不大,但内容丰富,文章短小耐读,深受读者们的好评。”其第一版为书界新闻和出版动态,第二版“书窗”开拓读者视野,第三版“书香”分享读书体会,第四版“瓯风”则与温州文献、史料相关,显现了报纸对阅读和地方文化的关注。

这份报纸也曾遭遇经费问题,据主编卢礼阳先生透露,创办之初,经费比较困难,经过动员洽谈,温州市书刊音像发行公司(第1期至第20期)、乐华图书公司(第27期至第33期)先后与本馆合办,资助印刷费用,稿费暂时不计发,以书券代酬。后来财政给予支持,列入预算,本馆自筹一部分,才开始支付稿费。与温州读书协会两家名义合办(2002年至2005年12月),那是后话。随着报纸影响的扩大,2008年4月,杭州学是图书公司经理张国栋找上门,承担增版(5、6两个版)的费用,为期8个月。图书馆的主管部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内刊的申报过程中帮刊物出点子,尽管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仍一如既往赞成其继续办报。

在总结做《温州读书报》时,卢先生曾在文章中说:“我希望以《温州读书报》为阵地向读者呼唤:拒绝遗忘、正视历史、面对现实、推动改革、促进民主。报刊不问大小,求真务实,敢说真话,就有生命,有价值。(金为民语,150期)”这既是读者的殷切期待,也是温州图书馆人参与培育健康理性的书香氛围的同时,不敢忘却的努力方向。

作为书香社会的一员,《温州读书报》所倡导的也正是这个时代稀缺的阅读气息。从这一点看,其价值是大于一般刊物的。 Mwp3E71pO4+88qdpvG179tcMPL/lb18Knsx84p1g+ba1F9HlHzooIXWvZ7bXhD9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