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深究辰韩与马韩的关系

对“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这一句,《三国志·韩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明其为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意思如本传所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今有名之为秦韩者。”韩半岛与大陆地域毗连,动乱之际会有很多难民流入是可以理解的(见本文以下第三节)。然而,据此就说辰韩是一个移民国家以至称之为秦韩,却未免过于简单。

《后汉书》卷八五《三韩传》:“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 ,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然而据《三国志·韩传》:“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辰韩者,古之辰国也。”可见三韩之地古代统称为辰国,三韩国家早先的共主是辰王即辰韩之王。

那么,上引史料中的“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后汉书·三韩传》),乃至“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三国志·韩传》),只能理解为早先作为三韩政治共同体的古之辰国曾经发生过一次政权轮替,结果就是“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马韩成了三韩共主,即马韩人当了辰王。三韩共同体的国名也因而发生了变化,因为史料明确记载“辰韩者,古之辰国也”,就是说:现在的辰韩曾经是古代的辰国;换言之,古代的辰国变成了现在的辰韩。即政权更迭之后,原来三韩共同体的王名和国名产生了分化:“辰王”继续作为三韩共主和辰韩国王的称号,只是全都改由马韩人来担任或委任(见下);“辰国”却重新回归成为辰韩一国的名称

那么,新建以马韩为共主的三韩共同体的国名是什么呢?史料记载“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 ,尽王三韩之地”。我据此判断,取代“辰国”一名作为三韩共同体国名的就是韩国。因为,既然辰国得名于辰韩,那么,马韩代辰韩而勃兴,其主导共同体的国名理应得自马韩,然而史料却没有见到类似辰国形式的“马国”这样的名称。其实,马韩取代辰韩作为三韩共主的主要理由是“马韩最大”,这也为其提供了国名改动的最佳理由。马韩名称中的“马”应该是取汉字音读,即读作mal,用作前缀组词,表达所限定词体量的庞大,如马蜂、马熊等 。就是说,古代马韩意为大韩,“马韩最大”,由三韩共七十八国而其五十四国为马韩所有可以证明不虚。因此,以马韩为共主三韩共同体的国名称作马韩=大韩、韩国可谓名副其实。

本节一开始引《三国志·韩传》说:“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有可能就是这次政权更迭的一种反映:韩地辰国政权轮替更名韩国,原来的统治群体避归东边仍称辰韩;但是,马韩既然“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所以,《三国志·韩传》的有关记载可以这样理解:“其十二国属辰(韩)王。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韩)王不得自立为王。”而且,由于“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即马韩人成了三韩共主,此后史料中单提“韩”或韩国,主要就是指马韩。

那么,以上这一次三韩共同体的政权更迭从而导致国名的改变是何时发生的呢?从现有史料的记载来看,至少应该发生在汉代初年燕人卫满灭朝鲜(前194)导致朝鲜王准南下据韩之前。

《后汉书·三韩传》:“初,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余众数千人走入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而据《三国志·韩传》:朝鲜“侯准既僭号称王,为燕亡人卫满所攻夺,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其后绝灭,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汉时属乐浪郡,四时朝谒”。众所周知,刘宋时代范晔(398—445)所修《后汉书》时间晚于西晋时陈寿(233—297)修成的《三国志》,因而学界通常认为《后汉书·三韩传》利用了《三国志·韩传》记载的资料。综合两传所记可以知道,朝鲜王准南下据韩地时,当地已经是马韩人主政的国家——也就是韩国,所以准攻破马韩,自立为韩王。

我们知道,韩地即三韩故地传统的共主称号为辰王,如前所述,这一名号来自辰韩,又为马韩所袭用,具有很强的正统意义,乃至于“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既然如此,入据韩国的朝鲜王准为什么不称辰王而要自号韩王呢?

我认为,入据辰国的朝鲜王准改称韩王并非仅仅因为所居为韩地。除了有别于旧有的辰王名称外,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政权性质和国家关系地位发生了变化。我曾专文论证鲜=韩(∠kam=kom熊)为半岛族群的共同族称,其中最接近中原王朝的那一部分(相当于汉代的乐浪郡) 通过箕子受册封而与中原王朝建立起参与朝会的关系,因而被称为朝鲜,意为“参与朝会之鲜(韩)”,以区别于其他尚未参与朝会的韩族(如真番、辰国等) 。《三国志·韩传》裴注引《魏略》:“准王海中,不与朝鲜相往来”,显然也不再参与朝会,这样略去“朝”字单称韩(鲜)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然而据《魏略》,朝鲜侯到战国中已自称为王 ,“及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东。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否死,其子准立”。可见由于历史演变,朝鲜王否、准父子两代已经不再朝会,被卫满攻夺而入据韩地,正好成为其改变国号王名的契机。国名朝鲜去“朝”单称韩(鲜)国,朝鲜王去“朝”改称韩(鲜)王,这就把“不肯朝会”这种关系公开化了。所以我们看到,《汉书·朝鲜传》:卫满“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弗通”。没有提到韩国。而这时的辰国只能是指辰韩

韩王准在位多少年,韩王传承有几代,这些全都史无明文。不过,《后汉书·三韩传》说:“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三国志·韩传》的相应说法是:“韩王其后绝灭,今韩人犹有奉其祭祀者。汉时属乐浪郡,四时朝谒。”可见韩王“不肯朝会”的情况至少到前108年汉武帝灭朝鲜置四郡后不久发生了改变。众所周知,汉武帝伐灭朝鲜后于其故地所置四郡为乐浪、临屯、真番、玄菟, “至昭帝始元五年(前82),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骊。自单单大领已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也就是说,真番郡并入乐浪以后,马韩或者说韩国才有可能经由乐浪郡以藩属名义与汉朝建立起“四时朝谒”的关系。 TW6ZnI8YCpj570FfF38J5X6IIytBLq0WMg1PzieEyJb5FDY48k89cu6deBA7Rbo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