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五诸侯”与七国复国

楚汉相争,有两场大规模的决战,一为汉二年四月的彭城之战,一为汉五年十二月的垓下之战。彭城之战,交战的双方是以汉为首的多国联军和以西楚为首的多国联军,为了叙述方便,以下简称刘邦军和项羽军。关于参战双方的军队数量,史书有比较一致的记载。《史记·项羽本纪》曰:“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南从鲁出胡陵。”《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此事曰:“项羽以兵三万破汉兵五十六万。”

由此可见,彭城之战,汉以及从属于汉的诸国联军的数量,大致在五十六万。笔者曾经就秦汉征兵制度下军队动员的最大数量作过推算,得到约为六十万人的结论 ,五十六万汉军的数量,与笔者的推算相当接近,应当是可信的。

不过,关于五十六万汉联军的构成,也就是刘邦军究竟由哪些诸侯国的军队组成?一直是一个未解的问题。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对“五诸侯”一词的不同解释。关于参战刘邦军的构成,《史记·高祖本纪》说:“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上引《史记·项羽本纪》说:“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根据史书的这种表述,参加彭城之战的刘邦军,是由汉和“五诸侯”的军队组成的。那么,“五诸侯”究竟指哪些诸侯国,就成了问题的关键。东汉以来直到现代,大致有十八家学者共提出十二种意见,结果是难以尽如人意,至今争论不休

考 “五诸侯”一词,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实指,指随同刘邦参加彭城之战的五个诸侯国;一是虚指,泛称随同刘邦参与反楚同盟的诸侯各国。上述十八家十二说中,除去董教增外,都是实指论者,他们在理解“五诸侯”一词为实指五个诸侯国的意义上,进而在项羽所分封的十九国(除去西楚和汉)中寻找究竟有哪五个诸侯国追随刘邦参加了彭城之战,结果是因为标准和数法的不同,追随刘邦参加彭城之战的诸侯国数量,怎么也难以被“五诸侯”的“五”圆满包括进去,因而莫衷一是。

《汉纪》和《通鉴》是将“五诸侯”作虚指理解的。《汉纪》卷二高帝二年条曰:“汉王率诸侯之师凡五十六万人东袭楚。”《通鉴》卷九高帝二年条曰:“汉王以故得率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伐楚。”都是将“五诸侯”理解为随同刘邦伐楚的诸侯各国,不过,为了避免实指的歧义,不得不删去了“五诸侯”前的“五”字,留下了删字改史的遗憾。清人董教增也是虚指论者,他说:“劫五诸侯兵,犹后言引天下兵耳。”不过,他独辟蹊径,以战国旧地解释“五诸侯”之“五”说:“寻其条贯,当据故七国以其地言,不以其王言也。汉定三秦,即故秦地,项羽王楚,乃故楚地,其余韩、赵、魏、齐、燕为五诸侯。”

考上述诸家之说,作为“五诸侯”一语的解释而言,董氏之说,最为稳妥。不过,笔者以为,“五诸侯”一语,乃是史书中的特殊用语,需要在特殊的语境中才能有正确的理解。对于“五诸侯”一语的语境,董氏虽然有所感悟,理性上仍然隔了一层,他与东汉以后的所有诸家一样,受《汉书》以来正统历史观的影响,未能明确地认识到秦末战国复活、秦楚汉间的国际关系,是战国末年以秦楚关系为主的列国关系之重演和发展、后战国时代到来的背景(详下),从而不能在秦末乱起时战国七国一一复活,楚汉相争时刘邦又否定项羽所分封的十九国,重新复活七国的语境中解释“五诸侯”,留下意犹未尽、不能中的道破之遗憾。

检索“五诸侯”一词,源出《史记》 ,见于秦楚汉间的历史记载中,一共四例:1.《项羽本纪》:“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2.《高祖本纪》:“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3.《叔孙通传》:“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4.《项羽本纪》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上述四例文,1、2、3都用于指称彭城之战时从属刘邦伐楚的诸侯国,“五诸侯”前所用的动词有“部”(部署)、“劫”(胁迫)、“从”(随同),参考各国以不同形式参与伐楚,广泛地理解为共同行动,协同作战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第四例,乃是司马迁评价项羽灭秦之功时的用语。《集解》曰:“此时山东六国,而齐、赵、韩、魏、燕五国并起,从伐秦,故云五诸侯。”所言极是。非常清楚,在这句话中,“五诸侯”一词是泛指当时复活了的战国七国中除了秦和楚以外的五国,即齐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

笔者曾经指出,秦末乱起,山东地区各地以复兴六国为旗帜起义,至楚怀王心时,六国全部复国,列表如下

表1 怀王王政复活期之王国及王表

当时,复活的六国以楚国为盟主、以楚军为主力合纵反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六国联军在楚国大将项羽的统率下,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秦国灭亡的命运由此决定。次年之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六国联军进入关中,火烧咸阳,毁灭了秦帝国。这个历史背景,就是《项羽本纪》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一文中的“五诸侯”的语境

同一部《史记》中的同一用语之相同意义,是否也适合于上述例文中的1、2、3 呢?我们知道,项羽率领六国联军进入咸阳灭秦以后,于同年二月割裂天下分封十九王国,建立起新的天下秩序。下将项羽所分封的十九国列表如下:

表2 项羽众建列国期之王国及王表

项羽分封十九国,仍然是以复活的战国七国为基础,分割七国而成。简单说来,分楚国为西楚、衡山、九江、临江四国;分赵国为常山、代两国;分齐国为临淄、济北、胶东三国;分秦国为汉、雍、塞、翟四国;分燕国为燕和辽东两国;分魏国为西魏和殷两国;分韩国为韩和河南两国。

尔后,十九国分裂为以西楚为盟主的反汉同盟和以汉国为盟主的反楚同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在楚汉战争中,诸侯各国在楚汉两大阵营之间连横合纵,或者从楚,或者从汉,组合变化纷纭不定。不过,从以刘邦为首的反楚联盟的基本方针来看,则是否定项羽建立十九国的大分封,恢复怀王之约 ,重建七国。现列表如下:

表3 刘邦所封之异姓王国及王表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到,到楚汉战争结束时,天下大局,仿佛又回到了楚怀王时期,除敌国楚被分为楚和淮南、衡山三国可以视为一国外,可以说战国七国之格局又恢复了。笔者以为,正是这个否定十九国重新恢复七国的过程和理念,构成了《史记》在彭城之战的叙事中使用“五诸侯”一语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之下理解前举1、2、3例文中的“五诸侯”一语的语义,就是在新的战国七国复国的历史背景中泛指与汉结盟反楚的诸侯各国。在七国复国的背景下,除了主盟的两大国楚和汉(秦)而外,其他各国都可以包含在其中

我们知道,语境是准确理解用语的前提。司马迁父子的时代,距离秦楚汉间不过数十年,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从后战国时代到武帝时代的过渡期,他们不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后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而且在《史记》的编撰中保留了不少后战国时代的特殊用语,这些用语,需要在后战国时代这个特殊的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 。遗憾的是,因为后战国时代这个特殊的时代,结束于汉武帝时代,到了班固父子编撰《汉书》时,已经完全不能理解,从而,从东汉到现代,失去了后战国时代这个特殊语境的“五诸侯”用语,一直未能得到准确的诠释,成为两千年来争论不休的课题。今天,我们使用战国七国复活的语境重新解释“五诸侯”一语,不但可以对《史记》中的这个特殊用语得到新的合理解释,而且,由“五诸侯”及其相关特殊用语的解释出发,我们对于后战国时代这种新的历史学概念的功用,也可以获得更深的认识 9Ds+diFZoDj3wGV4NfvsyGQuawjeGZkyhFNEqr8topLoKw+xsXJqL2u8AhQnEu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