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正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大部分人收入都不多,只够自己的日常开销,再加上父母身强力壮也不需要补贴家用,即使有男/女朋友,花销也不是很大。这时自然谈不上什么压力。几年后,工资涨到四五千,就该考虑攒点钱,付首期买房子了。再过几年,收入再涨,又会面临给孩子、老人等更高的生活开销。
再奋斗一段时间,赚的钱越来越多,也许可以称得上事业有成了。但是对生活追求也会变得水涨船高——房子要大要舒适,车子要好要高级,孩子要上更好的学校,要旅游,要度假……很多大城市里的白领,都是沿着这样一条路走下去的。看起来生活质量很高,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加入富人的行列。开销越大,对工作的依赖性也就越强,一旦离开了工作,就会手停口停,恢复穷人的本色,同时较高的生活标准也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所以许多人看起来很有钱,但是根本谈不上是真正的富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正是理财观念的问题。科学的理财观念认为,靠高收入和攒钱来实现富裕的思路完全是错误的。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财观念,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最终的财务自由。
那么,究竟怎样的理财观念又是正确的呢?怎样的科学理财观念才能做到以财生财呢?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一生无忧呢?
俗语有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说,这句话也很有道理,可以延伸为“前半生栽树,后半生乘凉”。
大多数中国人都有这样一个心理,尤其是在城市里生活的混的有头有脸的人,功成名就之后,“退隐江湖”就成为这些人心中化不开的情结和忧愁。于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等我有了×万的积蓄,我就退休了。”“等给孙子买好房子,我就不干了。”……如此这般的感慨和豪言壮语时常充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曾经成为网上讨论的热点。
那么,就让我们算算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拥有多少钱才可以退休。现在开始,买一套普通的房子需要50万元、车子消费至少20万元、养一个孩子要30万元、孝敬父母40万元(一对夫妻要养4个老人,按每月给每个老人300元计算)、全家开销100万元、休闲费30万元、退休养老30万元。加起来就是整整300万,虽然这是个流传于网上的玩笑,但它用概念的意识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理财,首先要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也就是说,不去栽树是没有阴凉可乘的。有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就要通过投资去获得稳定的现金收益。只有以稳定的现金流为目的进行的投资,才能让人们在投资领域拥有持续的赚钱能力,才能规避投机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有了稳定收益,又能及时地躲避风险,才能安心地乘凉。
古代一些王公贵族子弟,凭借自己或祖上的积累,享受着舒适的生活。钱花一分就少一分,花完了只能变卖家里的古玩、字、画旧家具,等这些东西卖完,一切也就完了。在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中,同是富贵子弟的朱自治则不同,他依靠数量可观的房产所获得的丰厚的租金,过着悠然自得的富人生活。
相对而言,现代很多的白领和纨绔子弟情况何其相似!没有科学的理财观念,只能在太阳下暴晒,又怎么可能在大树下乘凉呢?
穷人和富人表面上的差别是谁钱多谁钱少,但本质上的差别却是对待理财的态度。二十几岁理财就是在栽树,树长好了,30岁以后才能优哉游哉地躺在大树下乘凉;没有一棵大树,凄风苦雨扑面而来,哪里来的舒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