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处理反对意见时对事不对人 |
前美国广播公司的高级主管柯佩兰曾经在一次培训课上,对她的学员(清一色的女性)这样说过:“对我们女性而言,的确很难不把这件事和这个人分开来看。但是,成为成功的专业职场人,对事不对人很重要。我们能早点学会对事不对人,就不害怕去提高自己的嗓音,在说话做事时,能够大胆而有魄力。”
我们习惯性地把事情和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当自己的想法遭到反驳时,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你怎么怎么样”,例如:“你没去过,怎么知道……”,“你又不是当事人,怎么晓得别人不同意……”,在矛盾引发的第一时间,是想通过驳斥对方这个人而要求对方改变主意,而不是就事论事地用事实征服人心。
柯佩兰谈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在公司举行的大型洽谈会召开前,她的上司对一名员工说:“你不会打算穿这双鞋去开会吧?这看起来不正式。”那位员工耸耸肩,回应道:“是的,你说的没错,我早上在穿衣服的时候,大概神游太虚了。”
后来,柯佩兰在休息室看见一名女性员工妆容有些过浓,于是好心地告诉她意见,但却被对方怒目相视,很久都板着脸对待柯佩兰。
很显然,同样是在处理反对意见上,这名男士员工能够虚心接纳,因为他是“对事”,而这名女性员工却把矛头指向提意见的人,就算改变了妆容,也无法释怀对柯佩兰的成见。
对事不对人,展示出的是虚心谨慎的谦逊人格,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豪爽劲,是不断自我完善的积极心态。所以,这样的朋友,谁都愿意诚心相待,因为别人知道,真正有为的君子,是不拘小节,以事论事,绝不参杂个人情绪。
对人不对事就不一样,不管对方的意见和想法是否更有道理,也不管对方是否出于好心,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针对我。和他们长期接触,他们的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会严重影响与之交往的热情和信心。
两种人的情商高低,一看就见分晓。对事不对人,你会更高尚地赢得友谊。
在洛杉矶证券机构工作的安娜,她的职场格言就是:公事就是公事,与人无关。她说自己很明白,如果为别人提出的一点点反对意见就生气埋怨,那自己一定少活10年。你去想想,生气和敌视别人,浪费的是自己宝贵的工作时间和精力。
所以,你应该学会让周围的人觉得你是个大方,明辨是非的人,让领导觉得你有成大事的气度,如果你表现过于敏感,耽误的就是自己的光明前途。
不要把正常的争论和纠纷,看成针对个人的事,因为90%的意见不合,都是由问题引起,而不是人引起。所以不必太在意,就算两人无法达成一致,但不影响私下的关系来往生活中的朋友不一定永远顺从你的想法,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力。
著名作家赫兹格早年曾和一名很难缠的老作家合作,那位老作家对赫兹格的文稿有意见,还打电话给总编,要求修改。
赫兹格说:“当听到总编的责问时,感觉当头一棒,我可以感受到对方是如何对我的文稿有意见,让我对此耿耿于怀,很长时间都打不起精神。”
当时赫兹格并不了解那位老作家身患重病,每天要接受医生的各种检查,所以,老作家希望能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出版一些有品位,有意义的文学读物。
这些总编都没有转达给赫兹格,当她逐渐了解到这些问题时,她才明白自己以前的失落都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是老作家的一贯风格,对事不对人。
赫兹格对大家的建议是:被人反对,或许当时感到痛苦,或许是因为你不了解事情背后的隐情。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一听到别人反对自己,就把这个结果当成对方有意而为之,却从不去了解对方为什么会反对,从没想过对方反对是有隐情的。当你在批评别人针对你时,你是否也形成了“对人不对事”处世态度。
如何处理好反对意见,曾经风靡一时的商业法则是:先处理心情,在处理事情。在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后,你可以告诉对方:“我能理解你的立场”,“我明白你为什么这样做”,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体会,你就能放平心态,轻轻松松地去进行利益诉求。
当然,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一下几种方式更为实用:
多让别人说话,在处理异议时,非常管用。我们说的太多,听的人不一定会买账。还不如把话语权交给想说的人,竖起你的耳朵,好好听出别人的想法。
如果对方提出的反对意见和我们的谈论重点无关,其实不必太在意,让他说完之后,直接轻描淡写一点而过,立刻进行主题讨论。
倾听对方的反对意见,重点是听清楚,听明白,如果还有疑问一定要进一步求实,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对方把他的见解陈述地更详实准确,这是为了我们自己下一步的反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