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试图去介入别人的生活 |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最近很苦恼,因为他一点都不了解办公室的人,都共事2年多了,大家除了工作上有交集,对同事的生活情况一无所知,所以,感觉大家很有距离,不亲近和想象中“一家人”的同事关系,相距甚远。
这个年轻人之所以会因正常的同事关系而郁闷,那是因为他自身对别人的生活,有一种强势的介入倾向。他认为相处时间长了,就应该参与到别人的生活里,知道别人的家长里短,而现实中,他的同事并没有给他这种机会,所以,他觉得这是不融洽,不亲近的行为。
但是,他的同事并没有错,工作与生活本身就是两码事,应该公私分明,不是时间长就能模糊掉两者的界限,很多令人叹惋的职场故事,都是因为公私不分而被人钻了空子。
事实上,在古人眼里,人们之间的交往,最好的那个度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一个“淡”囊括了各种友谊的精髓。知音的最高境界就是淡,因为平淡间的相知相守,才不会让对方背负太多压力,你尊重了别人自由的空间,别人也会珍惜你这个朋友,这样的情谊才会如涓涓细流,绵延无尽。
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一个人蜗居在破窑洞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幸好那个时候有一家姓王的夫妇长期救济他,帮他度过了最艰辛的日子,王姓夫妇可以说是薛仁贵的再生父母。
后来,薛仁贵参军报国,因为骁勇善战,被封为“平辽王”,前来祝贺的大臣络绎不绝,送来的贺礼更是件件珍品。可是通通被薛仁贵拒绝了,他唯一收下的,就是王家人送来的两桶清水。
在场的文武百官一脸疑惑,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后,热泪盈眶:“我落难的时候,都靠着王家人的常年接济,才有兄弟我今天的繁荣富贵,所以我要收下王兄送来的清水,我知道他们家境贫寒,这两桶清水就像我们直接的情义,平淡而悠长。”
历史是一面镜子,但很多人却并不愿意去照这面镜子,对交往的对象过分苛求,心怀猜忌,交往的对象只要稍不对自己的胃口,就对这个人的为人产生微词,这些都不是出自内心的交往,自然成不了可以交心的朋友。
在每个人的生活圈里,都有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就算是在人前表现出一副交际高手的人,也有自己不想被打扰的一个生活空间。那个空间里有他最真实,最完整的人生状态,所以,它具有极强的私密性,任何陌生人的企图介入,都会让当事人感到不适应和反感。
正如一些疯狂的粉丝,为了标榜自己是个绝对忠实的粉丝,不惜花重金处处追随着偶像的行踪,有的甚至当起了“偷窥贼”,偷窥起偶像的私生活,并把自己得到的资料四处宣扬,如此追星,已经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
喜欢一个人,一定要想尽办法地介入到他的生活中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关于这一点,天才作家张爱玲也留下一句很深刻的话:“别人的生活不要随便干涉,自己的生活认真点。”人和人的交情往来,应该以心理满足为界限,而不是以干涉到别人的正常生活为标准。即使你所熟知的人,你每天都在接触交流的人,也只是他生活里的一个切面,他在你面前的一举一动,都只属于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你无法掌握他的全部,也就没有资格去评判他的生活。
何炅有一位平淡之交的笔友,他说,尽管他拥有无数热情追捧的粉丝,却会像个中学生一样,期待这位笔友的来信。
他的笔友是位上班族,偶尔会写信给他,每次都是淡蓝色的信笺,信中,笔友会发表对他的评价,有中肯的建议也有热情的褒奖,但更多的是,把何老师当成一个倾诉心情的听众,讲她的经历和生活感想,一切都只是淡淡地,感情很平静,她不会一定要何老师做出什么回应,只是讲完她想说的而已。
何老师说,和这位笔友的书信往来,让他体会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美好和舒适,虽然写信的频率不高,但双方都没有想要过多地干涉到对方的生活里,在彼此的生活里留下痕迹。看她的信,就简单地了解信里的人,信里的事,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要心灵的交流达到了目的就是最好的幸福。
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做别人“淡如水”的朋友,因为社会的激烈竞争和人情冷漠,让现代人的内心有着强烈的不安和寂寞,很多人在识人交友都爱走极端,要么知道你的全部,要么对你一无所知。只要两个人相识了,就会对对方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所以,到最后,谁也做不成朋友。
对于“君子之交淡如水”中的“淡”字,其实被很多人误读了,他们认为“淡”就是淡漠、冷淡,就是对朋友不热心。而实际上,“淡如水”的观念,讲究的就是“不执着”,随缘而不攀缘,相互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真诚得体,让大家拥有更多的呼吸空间。
人们之间的情谊如果不懂得平衡和控制,非亲即疏,很难明白温和恬淡的交友境界。朋友关系再好,也不能成为精神依赖的理由,而是独立开来能各撑一片天,配合在一起就是好上加好。
人和人的相处,应当懂得“求同存异”,既要有趋同性,也要保持独特的内在。所谓“君子群而不党”就是这个理。不用处处挂念,无需礼尚往来,平和中见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