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同理心
|
从人类降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具备和其他个体声气相和的能力。
一个新生婴儿在一个啼哭的婴儿面前,也会不自觉地哇哇大哭,这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共鸣本能。
借着这天生的声气相合,伴随着成长经验和情感的累积,原始的共鸣本能发展成一种体恤他人心理的能力,即认同——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理解和认知,这便是同理心的开始。
不顾别人的感受,就无法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你不愿对别人的热情,愁绪,期盼,希望感同身受,别人也同样对你视作没血没肉的物体。无法与群体共存,就不会与群体共生共荣。
同理心是人社会化的必要环节,其社会化程度越高,成功的助力就越明显。而一个拒绝与人和谐共处的人,只会在道德的轨道上背道而驰,人人厌之,恶之。
反观日常琐事,道理亦然。有人喜欢随地乱丢垃圾,有人喜欢大声喧哗,有人在别人休息时制造噪音,还有人随便乱插队,他们把这些自私行为做的心安理得,就是没有顾及他人感受的能力,即同理心的缺失。
为什么一件小事竟能引发一场血案,矛盾的升级往往源于彼此间的误解。要么是一方态度强势,咄咄逼人,要么是一方情绪激动,失去理性。而这样的不愉快,其实都能被避免,试着发挥同理心的作用。同样的时间,地点,事件,把当事人换成自己,设身处地去还原事件本身,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对方的情绪和态度,都是情有可原的。
在香榭大道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律师正开车行驶在香榭大道上,突然一个小男孩冷不丁冲出马路,律师紧急刹车,而后头一辆车也因此追尾,好在两车都未损伤。
两车的司机都下了车,越走越近,律师见那人一副备战状态,虽然还未开口,气氛已经紧张地让人窒息。
律师先开口说话了,律师大可说:“这不是我的错!”这是实情。可是这样说的后果,定会是一场互相指责的纠纷。
因此,从律师嘴里说出的是这句话:“我很抱歉,开得这么快,又突然停下来,让您也始料不及,希望没伤害到您。”
此时,再看那人的面部线条,有细微的舒缓,电光石火间,追尾的司机卸尽武装。
他没事,而且愤怒变成了压抑,他想要找麻烦的人,竟然先关心他有没有事,这还需要理论什么了,两人握手示好就离开了。
原本可能剑拔弩张的争吵,在同理心的作用下烟消云散。
美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公式可套,只要双方能以关心为出发点,为彼此留下空间,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对他们的所做的事,所经历的生活感同身受即可。
因为,当一个人感到被人理解和尊重时,也会对对方的言论,信仰,观念,态度表示同样的理解和尊重。
小提琴家纽曼因曾说过几句颇具洞见的话,话的内容是:“如果德国青年在成长期间不只学会懂得欣赏欣赏贝多芬的音乐,同时也能随着传统的犹太音乐哼唱舞蹈,那场大屠杀也绝无可能发生。”
你有没有设想过这样一种关系,它不带一丝利益,评判,比较,纯净至极。你发现自己你站在某人的面前,没有任何防伪和屏障,自己和那人当即救恩那个随声应和,声气相通,我们之间无一壁垒,你懂我,我懂你……
每一种扶持和帮助,都需要有心灵的共鸣,而这种共鸣正是同理之心。
如果我们的这种能力,没有随着生理的成熟而发育完善,想想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就是一个“自家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鬼和偏执狂。
如果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浑然不觉,那所有的人际关系就是无解的哑谜。
反过来说,倘若同理心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就能走出自己的世界,进入他人的生命,这样的人际关系,就变成了趣味的源头,探索别人,充实自我。
无论我们的内心多么浩瀚多元,它依然只是个封闭的个人世界,终究是狭隘的,有边际的,在我们内心这个有限的空间里,个人情感,顾虑,欲望,目标,烦恼,恐惧……充塞其中,人们很容易就误把这些当作生活的全部,生活就是管好自己的事。
可是,如此封闭自己,拒人千里之外,会让我们逐渐失去平衡。众所周知:自私和罔顾他人的人,最容易郁郁寡欢,失去安全感。
现实生活里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理心才是人类立身处世的关键。
无论是在团队合作,还是在业余生活中,但凡有同理心的人,都善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体察他人意愿,理解他人想法,当遇到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求同存异”。所以,这样的人会受欢迎,也值得信任。
其实,不管是文化开放的西方,还是思维谨慎的东方,都把同理心当作一种绝佳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同时它也是个人发展和成功的必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