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一

室庐

此卷为居住环境营造之用。对宅居建筑布局、门窗设置及居室内部陈列布置,都有细致安排及描述。

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 〔1〕 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 〔2〕 之踪,而混迹廛市 〔3〕 ,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 〔4〕 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 〔5〕 ,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 〔6〕 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 〔7〕 。若徒侈土木,尚丹垩 〔8〕 ,真同桎梏樊槛 〔9〕 而已。志《室庐第一》。

【注释】

〔1〕吾侪:吾辈,我辈。

〔2〕绮园:指秦汉之际的隐士绮里季、东园公,因避秦乱世而隐居商山,与夏黄公、甪里合称“商山四皓”。

〔3〕廛市:商肆集中之处,闹市区。

〔4〕斋阁:书房。

〔5〕箨:指竹笋外层的皮、笋壳。

〔6〕蕴隆:暑气郁结而隆盛。

〔7〕燠:热。

〔8〕丹垩:涂红刷白,泛指油漆粉刷。垩,一种白色土。

〔9〕樊槛:樊,鸟笼;槛,兽圈。此处喻指囚笼。

【译文】

居住于山水之间为上选,居住于村中稍逊,居住于郊外则又差一些。我辈纵然不能栖居岩洞,住于山谷,追慕绮里季、东园公这样的高人隐士之踪迹,但即使混迹于红尘闹市之中,也要门庭雅洁,房舍清雅安静,亭台楼阁具有旷达之士的情怀,书斋富有幽隐之士的情致。又应当种植佳木怪竹,陈列金石书画,使得居住其中的人不觉岁月流逝,客居此处的人乐不思归,前来游玩的人乐此不疲。夏季暑气升腾时,让人感觉清凉寒冽,冬天寒风凛冽时,则让人觉得温暖和煦。如果只是大兴土木,崇尚粉刷装饰,真如同被束缚在鸟笼兽圈中了。记《室庐第一》。

【延伸阅读】

文震亨用“室庐”统称房屋建筑。“室”指房室,古建筑是“前堂后室”,前面为堂,后面为室。“庐”则常指临时建的简陋居室,也泛指隐居之所,如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代人崇尚山野乡居,追求“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境界。莫是龙在《笔塵》中写道:“人居城市,无论贵贱贫富,未免尘俗嚣喧……我愿去郭数里,择山溪清嘉、林木丛秀处,结庐三亩,置田一区,往返郡邑,则策蹇从之……”在山间林下结庐而居,是名士最理想的居住方式。

【名家杂论】

文震亨出身于江南书香世家,文氏家族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府,是苏州的旧家大族,世代居于诗礼繁盛之乡,讲究生活情调,喜好造园。文震亨的曾祖父文征明扩建了停云馆,父亲文元发营造了衡山草堂、兰雪斋、云敬阁、桐花院,长兄文震孟建造了生云墅、世纶堂。

文震亨自己也是一个园林艺术的践行者,曾在冯氏废园的基础上,构筑了香草堂,园内建有婵娟堂、绣铗堂、笼鹅阁、游月楼、鹤栖、鹿柴、鱼床、燕幕、啸台、曲沼、方池等景观。香草堂建得十分齐整,正如他所说:“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江南园林的繁盛,是自明代开始。明代的造园业出现过两个高潮,一是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另一个是嘉靖、万历年间。尤其是嘉靖末年,天下太平,于是士大夫中有富厚者,皆来治园亭。江南一带,则私家宅院林立,亭台楼阁不可胜数。不只是苏州,杭州、南京、昆山、绍兴、上海松江等地,也都是亭馆布列,繁盛无比。建造园林的耗资之巨,可想而知。乃至有学者认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生长缓慢,是因钱都花到造园中去了,被园林消耗殆尽。

当时的高雅之士,喜欢去山水绝佳处建园。如苏州的范长倩,居住于天平山的精舍,他在山中耗费巨资疏凿池沼,建亭榭堂庑,植嘉树美竹,尽享山林之乐,声色之娱,在吴中一代颇为轰动。

但不是人人都能去山中建园,山中交通既不便利,花费又高昂。造园家计成便倡导因地制宜,城里也可以建造园林。文氏家族是“大隐隐于市”,世代居于苏州城,故而文震亨开篇便讲,虽然他也仰慕归隐山林的“商山四皓”,但即便居于闹市,也要拾掇一番,使门庭雅洁,居住惬意。

园林主人须得有深厚的美学功底,高超的艺术匠心,才能建造出一座花木扶疏、亭榭翼然,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而文震亨生在艺术世家,艺术修养固然不在话下,其审美品味也卓然超群。对于只知道砸钱而不懂情调的土豪,他是不屑的。造园这事,真不是光有钱就行。

用木为格,以湘妃竹横斜钉之,或四或二,不可用六。两旁用板为春帖 〔1〕 ,必随意取唐联 〔2〕 佳者刻于上。若用石梱 〔3〕 ,必须板扉。石用方厚浑朴,庶不涉俗。门环得古青绿蝴蝶兽面 〔4〕 ,或天鸡饕餮之属,钉于上为佳,不则用紫铜或精铁,如旧式铸成亦可,黄白铜俱不可用也。漆惟朱、紫、黑三色,余不可用。

【注释】

〔1〕春帖:又称春帖子,自宋代开始流行的一种风俗,立春日在门帐上贴写有诗句的帖子。宋代的翰林,一年八节要撰作帖子词,诗体近于宫词,多为五言、七言绝句,贴于宫苑中的门帐。明代,这一风俗开始在民间兴起,立春日贴的称为春帖子,端午日贴的称为端午帖子。

〔2〕唐联:唐诗中的联句。

〔3〕石梱:石门槛。

〔4〕古青绿蝴蝶兽面:门钹兽面的一种花式。

【译文】

用木作为门框的横格,横斜着钉上湘妃竹,只能用四根或者两根,不能用六根。门的两旁,用木板做春帖,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唐代的联句中绝佳的,刻于春帖上。如果用石头做门槛,必须用木板门。所选石材要方厚浑朴,才不俗气。门环选用古青绿蝴蝶兽面,或天鸡、饕餮之类钉在上面为佳,不然,就用紫铜或精铁,按照旧时的式样铸成也可以。黄铜、白铜都不能用。木门上漆,只能用朱、紫、黑三种颜色,其余颜色不能用。

【延伸阅读】

门上的拉手称门钹,有的门钹做成兽头形,称兽面。明代初期对门钹有严格的规定,官员府邸按照官阶来决定用哪一种门钹。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规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但到了明代中后期,天下升平日久,江南富庶之家云集,大门用兽面已经很普遍。

【名家杂论】

《阳宅十书》中说:“大门吉,则全家皆吉矣,房门吉,则满屋皆吉矣。”宅院的大门很重要,处处细节都有讲究,但凡世家大族,绝不能在大门上出错。

门开几扇?常见的为双扇,也有四扇,但不能弄出六扇大门。开六扇的是官衙,故而衙门又称“六扇门”,谚语曰:“衙门六扇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如果民宅开六扇门,那便有僭越之嫌,要惹祸上身了。

门漆的颜色也有讲究。黄色是不能用的,那是皇室的专用色,“人主宜黄,人臣宜朱”,黄色之门极为高贵,只有皇宫才能用。朱漆大门也是至尊至贵的标志。据《礼记》记载,古时天子对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是赐“九锡”,即九种特用物,包括: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这里面的“朱户”,就是朱漆大门。到明代,朱漆大门仍然是宅院主人身份高贵的标志,但已经用得很普遍,乃至没有官位的普通富户,也可以用。

用青色也犯忌,要避讳“青楼”。原本朱门、青楼都是指豪门高户,如《晋书·麹允传》称“南开朱门,北望青楼”。但后来,“青楼”逐渐成为妓院的雅称,以至正经人家连青色的漆都不用了。

黑色大门古时很普遍,是非官宦人家的门色。如济南旧城民居四合院,大门漆黑色,门楼色调是深灰的瓦顶搭配灰白的台阶,门上衬以红底对联,黑、灰、红三色的搭配,非常经典。

由门延伸出来的一个词语——门第,旧时指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等级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民国美女作家凌叔华,被称为“高门巨族里的兰花”,“高门巨族”这四个字,传神地描绘出了凌叔华显赫的家世背景。民国大约是旧式世家大族最后的繁盛时期,民国之后,所谓的“高门巨族”则风流云散。但“门第”的观念从未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消失,而是余音袅袅,时有回响……

自三级以至十级,愈高愈古,须以文石剥成;种绣墩 〔1〕 或草花数茎于内,枝叶纷披,映阶傍砌。以太湖石叠成者,曰“涩浪” 〔2〕 ,其制更奇,然不易就。复室 〔3〕 须内高于外,取顽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岩阿 〔4〕 之致。

【注释】

〔1〕绣墩:指绣墩草,又称沿阶草,一种常绿草本植物,常种于庭院阴凉处。

〔2〕涩浪:古代宫墙基垒石凹入,作水纹状。

〔3〕复室:指复屋,是具有双重椽﹑栋﹑轩版﹑垂檐等建筑结构的屋宇。

〔4〕岩阿:指山的曲折处。汉代王粲《七哀》:“山岗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译文】

门前台阶从三级到十级,越高越显得古雅,要用有纹理的石头削成。在里面种上绣墩草或几株草花,枝叶随风摆动,映照着台阶。用太湖石砌成的台阶,称为“涩浪”,它的形制更加奇特,但是不容易做好。复屋的里面要高于外面,用未经开凿的带有苔藓斑痕的石头镶嵌台阶,才有山间的风致。

【延伸阅读】

古建筑有平屋、重屋、复屋之分。平屋指单层的平房。重屋指带双重屋顶的建筑,也指带楼阁的建筑,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宋史·礼志四》说:“三代之制不相袭,夏曰世室,商曰重屋,周曰明堂,则知皆室也。”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建筑都不同,夏朝是世室,殷商是重屋,周代是明堂。

至于复屋,清代学者俞樾云:“复屋者,于栋之下,复为一栋以列椽,亦称重橑……《作雒》之重亢、复格,亦似皆复屋之制。”文震亨说“复室须内高于外”,复屋的建造,里面的建筑,台基要高于外面,这样有高度的落差,有利于日照、采光,建筑外观也显得庄严大气。

【名家杂论】

台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礼制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文震亨说台阶“愈高愈古”,这话极有道理。台阶越高,越有古意,这种古意,可以直追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宫殿,都是基台崇伟,建在高台之上,铺着长长的台阶,极具崇高威仪之感,朝觐者要一步步登台阶而上,仰视大殿,而大殿建筑高得让人头晕。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引用元代某人的记述,说“予至长安,亲见汉宫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从汉代宫殿的旧址看,台基非常高,如同山一样耸立,看着都让人悚然而惊。可知当年汉武帝站在高高的大殿之上,宫娥珠翠环绕,武士威严而立,文武百官则伏地山呼万岁,那场面该是何等地震撼,诚可谓“大汉雄风”。

登台阶也有规矩。《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登台阶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迈步之前,主人和宾客要谦让一番,然后主人先登,客人紧随其后。不能单脚迈,每上一层台阶,一只脚踏上时,另一只脚也必须跟着踏上,等两脚并齐,然后再上第二层台阶。

江南宅院毕竟是婉约旖旎的,没有秦汉宫阙那样的壮阔之美,故而台阶能建几级就可以了,太高也吃不消。台阶要装饰得漂亮一些,种点沿阶草或者鸢尾、虞美人之类的草花,还须用碧青的苔藓点缀几许诗情。古人提到台阶,多半会想到青苔,台阶上长着苔藓,便带着一种古雅的诗意。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而李白的《长干行》是“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杜牧《题扬州禅智寺》则为“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若无青苔的映衬,该是多么枯燥无味。

用木为粗格,中设细条三眼 〔1〕 ,眼方二寸,不可过大。窗下填板尺许。佛楼禅室,间用菱花 〔2〕 及象眼 〔3〕 者。窗忌用六,或二或三或四,随宜用之。室高,上可用横窗一扇,下用低槛承之。俱钉明瓦 〔4〕 ,或以纸糊,不可用绛素纱及梅花簟。冬月欲承日,制大眼风窗 〔5〕 ,眼径尺许,中以线经其上,庶纸不为风雪所破,其制亦雅,然仅可用之小斋丈室。漆用金漆,或朱、黑二色,雕花彩漆,俱不可用。

【注释】

〔1〕眼:指窗上的格子。

〔2〕菱花:指菱花纹,古代常用的一种装饰花纹,用菱花棂格的窗户称菱花窗。

〔3〕象眼:指做成三角形图案的窗格。

〔4〕明瓦:透光的瓦片,以提升室内的亮度。明代多用蚌壳制作明瓦,把蚌壳磨成薄片,可以透光。

〔5〕风窗:窗户的一种,可拆卸,用以开关通风。

█象眼窗格

█如意菱花窗格

【译文】

窗户用木板做成大格子,中间加细木条,隔成三个小孔格,每小格二寸见方,尺寸不能过大。窗户下面填板一尺左右,供佛的楼阁禅室,夹杂使用菱花窗格和象眼窗格。窗户忌用六扇,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两扇、三扇或四扇。室内空间高的,上面可以开一扇横窗,下面用低的栏杆承接。窗户都要钉明瓦,或者用纸糊窗户,不能用绛红色绉纱及梅花纹的竹帘。冬天想要多接收太阳光,需制作孔格大的风窗,孔格直径一尺左右,中间用线竖着缠在上面,这样窗户纸不会被风雪刮破,这种形制也很雅观,然而仅可用于小屋斗室。窗户的漆用金漆,或者朱红色、黑色两种颜色,在窗格上雕花或做彩漆,都不能采用。

【延伸阅读】

“象眼”一词是由象棋中的术语衍生而来。“象”走田字格的斜对角,如果把田字格的中间堵上,令“象”无路可走,称之为“堵象眼”。棋盘格的田字可以拆分为三角形,因此“象眼”也成为古建筑中的专有名词。在古建筑中,三角形的空间叫“象眼”,长方形的空间叫“山花”,两者统称“五花象眼”。

建筑结构中,经常会有三面交叉组成的部分,而不同位置的象眼名称也各异,如:门廊象眼、门洞内山墙上的五花象眼、垂带式台阶的垂带象眼等。文震亨提到的象眼窗格,在明代的窗格装饰中较为常见。

【名家杂论】

古代木结构的建筑,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指木建筑的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等,小木作指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等。明清两代的园林建筑,极为重视窗格的装饰作用。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予往往自制窗栏之格,口授工匠使为之,以为极新极异矣”。又说“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并列举了几种他喜欢的窗格:纵横格、欹斜格、屈体格。

窗户是江南园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物件,可谓是木雕艺术作品。这种窗户,又称花窗,种类颇多。有一种叫“空窗”,又称“月洞”,在空白墙上做成满月形状,使外面的景色如画一般镶嵌在窗户上。如苏州狮子林“立雪堂”南墙,即有数个“月洞”空窗。还有一种叫半窗,墙只砌一半,上面安装窗户,一半墙,一半窗。如苏州沧浪亭内的“翠玲珑”,是以观翠竹为主题的建筑,透过一排半窗往外看,窗外是满院翠竹,令人赏心悦目。

窗格的图案也很繁复。几何形的图案,一般用直线、弧线和圆形组成,如文震亨提到的象眼、菱花,都是用直线。用弧线的有鱼鳞、钱纹、球纹、秋叶、海棠、葵花、如意、波纹等。用几种线条组合的,有寿字、夔纹、卍字海棠、六角穿梅等。

有的花窗还雕刻图画,即文震亨所说的“雕花”,花卉图案如松、柏、牡丹、竹、兰、梅、菊、芭蕉、荷花等,鸟兽图案如狮、虎、云龙、凤凰、喜鹊、蝙蝠……更有松鹤图、柏鹿图,乃至还有表现戏剧人物和故事的图案。

园林中那些雕花的窗户,是江南建筑里最为旖旎的风景。古人谓“浓绿锁窗闲院静,照人明月团团”,在云淡风轻之夏夜,想那半窗斜月,映着满园幽景,恰有笛声悠悠飘来,笛声含情,而闺中佳人抚琴以对,此情此景,又何似在人间。

栏杆

石栏最古,第近于琳宫 〔1〕 、梵宇 〔2〕 及人家冢墓。傍池或可用,然不如用石莲柱二,木栏为雅。柱不可过高,亦不可雕鸟兽形。亭榭廊庑 〔3〕 ,可用朱栏及鹅颈承坐 〔4〕 ,堂中须以巨木雕如石栏,而空其中。顶用柿顶,朱饰,中用荷叶宝瓶,绿饰。卍字者,宜闺阁中,不甚古雅。取画图中有可用者,以意成之可也。三横木最便,第太朴,不可多用。更须每楹一扇,不可中竖一木,分为二三。若斋中则竟不必用矣。

【注释】

〔1〕琳宫:仙宫,此处为道观的雅称。

〔2〕梵宇:指佛寺。

〔3〕廊庑:堂下四周的廊屋。古建筑的廊是没有壁的,仅作为通道;庑则有壁,还可以建小屋住人。

〔4〕鹅颈承坐:亭榭在临水的方向设置木制曲栏座椅,带有形如鹅颈、曲线柔美的靠背形式,称鹅颈靠。

【译文】

石栏杆最古朴,只是多用于道观、佛寺及坟墓。池塘旁边或许可以用,然而不如用两个石莲柱在两端,中间用木栏杆为雅致。柱子不能过高,也不能雕成鸟兽的形状。亭台、水榭、过道、廊屋可以用朱红栏杆以及鹅颈靠背。正堂中,要用大木料雕成如石栏杆一样,中间挖空,顶上用柿子状装饰,漆成朱红色,中间做成荷叶宝瓶形状,漆成绿色。饰有卍字图案的栏杆适宜用在闺阁中,但不太古雅。选取书画中可以用的图案,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即可。用三条横木做成的栏杆最简便,但太朴素,不能用得太多。栏杆要以一根楹柱为一扇,不能在中间立木头将其分成两三格。如果在室内就完全不必这样了。

【延伸阅读】

《园冶》中记载了明代栏杆的几种式样,有笔管式、锦葵式、波纹式、梅花式、波纹式、联瓣葵花式、尺栏式、短栏式等。计成说:“栏杆信画化而成,减便为雅。古之回文万字(即卍字图案),一概屏去,少留凉床佛座之用,园屋间一不可制也。予历数年,存式百状,有工而精,有减而文,依次序变幻,式之于左,便为摘用。”计成耗费几年时间,收集了百余种栏杆的样式,且他认为卍字栏杆多用于佛寺中,园林里不必用。文震亨则认为卍字栏杆适宜用于闺阁,此处似有待商榷。

【名家杂论】

栏杆是古典园林中随处可见的构件,亭榭、楼阁、池岸、小桥等处,往往都有栏杆的设置。栏杆的作用,或为拦护,或为分隔空间。栏杆的材料以木、石为主,有时也用竹子,形式繁多,极富装饰性。

在园林中,石栏杆主要是沿水面的护栏及桥栏,苑囿石栏的栏板及望柱,与园中山水景致和谐搭配。园林中还有一种木石并用的栏杆,以石为望柱,柱身开有卯眼,用横木两三条架于柱间,木石刚柔相称,在形式上也显得玲珑轻巧。

木栏杆在园林中用得更为普遍,且式样繁多。临水的亭榭、水阁或楼上的坐栏,为安全起见,其外缘另装靠背,形成了靠栏,有鹅颈靠、美人靠等名称,颇为形象,且极生动。

栏杆往往与美人相衬。李白《清平调词·其三》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唐宫中赏牡丹,贵妃以风华绝代之姿,倚着沉香亭畔的栏杆,欣赏花栏内的牡丹,粉面含春,令君王含笑的目光始终追随。人倚栏杆,花在栏外,多么风流!栏杆设的座椅,也称“美人靠”,也许便是源于此。

而在亡国之君看来,昔日宫殿里的栏杆,亦是美好回忆的一部分。李煜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词中的栏杆,为雕花石栏杆,是皇宫中最为常见的景观。如今在北京故宫,处处可见到汉白玉栏杆,雕镂精细,常见龙、凤、水浪云纹等,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照壁

得文木如豆瓣楠 〔1〕 之类为之,华而复雅,不则竟用素染,或金漆亦可。青、紫及洒金描画,俱所最忌。亦不可用六,堂中可用一带,斋中则止中楹用之。有以夹纱窗或细格 〔2〕 代之者,俱称俗品。

【注释】

〔1〕豆瓣楠:即雅楠,又称“斗柏楠”“骰柏楠木”,属樟科。树干端直,材质优美,是明清时期高档家具的用材之一。

〔2〕细格:指细格扇,又称纱橱。

【译文】

选用如豆瓣楠之类有纹理的木料做照壁,华丽而又古雅;不然,则用素染或金漆的也可以。青色、紫色及洒金描画的照壁,都是最忌讳的。照壁也不能用六扇。堂屋中可用长幅的,内室就只在中间的楹柱处用照壁。有的以夹纱窗或细格门来代替,都流于低俗了。

【延伸阅读】

照壁一般为大门口的屏蔽物,也称“影壁”或“屏风墙”。照壁最初具有极强的礼制象征,此后则成为风水思想在阳宅中的体现。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在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形式。明代建照壁尤为盛行,且木制照壁的功用已经与屏风趋同。

【名家杂论】

照壁原本是一种礼制建筑,建造有严格的礼制规定。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宰相,使齐国终成“春秋五霸”之一。管仲要在门前建一座照壁,却遭到反对,因为当时,只有君王才有资格建。孔子评论此事,说道:“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据此严肃批评管仲,说如果管氏知礼,那么天下还有谁不知礼呢?管仲就为建一座照壁,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唐宋时,官衙、寺庙、祠堂中都开始建照壁。至明代,民间建照壁尤其盛行,且照壁的种类很多,有砖雕照壁、石材照壁、木制照壁等。上海方塔园内有一块明代的砖雕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为松江府城隍庙门前的屏风墙,宽6.1米,高4.7米,约30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充分展现了明代照壁的精湛工艺。

文震亨在文中提到的照壁,都为木制照壁,且放置于室内,类似于屏风。屏风是由照壁衍生出来的室内家具,大约出现于西周,与床、案、几一样,是我国最古老的家具。最初不叫“屏风”,称“黼依”,跟照壁一样,是天子的专用品,陈设在御座后面,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楠木雕刻而成的照壁,极为珍贵,一般多见于皇宫中。楠木被称为“帝王之木”,如今在北京故宫还存有许多楠木胎的屏风和照壁,大都雕刻龙首,气势雄伟,装饰华丽,风格鲜明,是明清时代皇权至上的实物载体。

与尊贵的照壁、屏风相比,纱橱就显得很不上档次了。但纱橱颇有居家的诗意,常出现在诗文中。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可谓是写纱橱的经典佳句。

堂之制,宜宏敞精丽,前后须层轩 〔1〕 广庭,廊庑俱可容一席。四壁用细砖砌者佳,不则竟用粉壁 〔2〕 。梁用球门 〔3〕 ,高广相称。层阶俱以文石为之,小堂可不设窗槛。

【注释】

〔1〕层轩:指重轩,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

〔2〕粉壁:指白色的墙壁。

〔3〕球门:建筑用语,指拱形的梁。

【译文】

堂屋的规格,应当宏阔宽敞,精致华丽。堂前屋后,要有多层的轩廊,庭院宽阔,走廊应能容纳一桌宴席。堂屋四面墙壁,用细砖砌成最佳,不然就完全做成白墙壁。屋梁做成拱形,高度和宽度要相称。台阶用带纹理的石料砌成,小堂屋可以不设窗下的栏杆。

【延伸阅读】

堂是宅院的礼制性建筑,是正房、大屋。《说文解字》称“堂,殿也”,段玉裁注解为:“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上古时称“堂”,汉以后称“殿”,而唐代以后,只有帝王居所才能称“殿”,大臣的居所只能称“堂”。

堂要建得轩敞华丽,古人有“白玉堂”之说,以白玉装饰堂屋,黄金砌成台阶,极言建筑之奢华。卢照邻《长安古意》中说“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也多以“堂”相称,如“济生堂”“同仁堂”“长春堂”“四知堂”等。

【名家杂论】

我国古典建筑的空间组合,称为“门堂之制”,即在轴线主导下,依次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以横轴线贯之。由此可见,“堂”在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门堂之制,最初是礼制的一部分。它规定了宫廷建筑的内容和布局,并作为一项国家制度确定下来。随着“门堂之制”的发展,门和堂也随之分化,门逐渐发展成建筑物的外表,堂则成为建筑主体。门成为区分建筑的内与外,划分空间的节点;堂,则成为院落的中心。这种建筑思想出现之后,中国的建筑,就没有再出现过单独的“单体建筑”,而都是院落建筑。

按“门堂之制”来组织建筑空间,就形成了以院落为中心的基本平面格局。屋宇为阳(实),而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空间序列,不仅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且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

堂要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台基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阶。要进入堂室必须升阶,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升堂”。堂具有极强的礼仪象征,是宅院中最庄严肃穆的场所,因此不及“室”更和蔼可亲。室是起居生活的地方,如寝室是睡觉的地方。堂和室通常是建在一起,堂大于室,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间以墙相隔。

古人在堂屋做什么呢?主要是议事、行礼、交际的场所,用来接待客人,商议正事。如果主人风流多致,也常有娱乐活动。如孟郊“堂上陈美酒,堂下列清歌”,他在堂屋与人把酒言欢,还有歌舞助兴。王维说“堂上青弦动,堂前绮席陈”,也是一幅管弦歌舞、酒席宴饮的场景。李白说“高堂明镜悲白发”,讲那些做官的人,在官衙之中,虽然高居堂上,但是整日为公事烦忧,连头发都愁白了。

山斋

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目力。或傍檐置窗槛,或由廊以入,俱随地所宜。中庭亦须稍广,可种花木,列盆景。夏日去北扉,前后洞空。庭际沃以饭瀋 〔1〕 ,雨渍苔生,绿褥可爱。绕砌可种翠云草 〔2〕 令遍,茂则青葱欲浮。前垣宜矮,有取薜荔根 〔3〕 〔4〕 墙下,洒鱼腥水于墙上引蔓者。虽有幽致,然不如粉壁为佳。

【注释】

〔1〕饭瀋:指饭食汤汁。

〔2〕翠云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羽叶细密,姿态秀丽,是常用的地被植物。

〔3〕薜荔根:指藤蔓植物薜荔的根部。薜荔又名木莲,枝条细软,叶片青绿,常用来作为爬墙植物。

〔4〕瘗:掩埋、埋藏。

【译文】

山中屋舍应该明亮洁净,不要太宽阔。明净可以让人心神爽快,过度宽阔则费人眼睛。或者在靠屋檐的地方设置窗下栏杆,或者由走廊进入室内,依据实际的地势来布置。中堂前的庭院要稍微宽广一些,可以种植花木,陈列盆景。夏天拿掉北面的门扇,院落前后贯通,便于通风。庭边浇灌一些饭食汤汁,雨后就会生出苔藓,绿茸茸的,非常可爱。环绕着台阶种满翠云草,长到茂盛时就青翠葱茏,像浮在水面一样。房前的墙应该矮一点,有的人把薜荔根埋在墙下,洒鱼腥水在墙上引藤蔓爬上去,这样做虽然有幽静之景致,然而不如用白墙壁更好。

【延伸阅读】

山斋如同古人的度假别墅,只是小巧精致,且富有山林幽致之趣。闲暇时居于山中,静赏山水,与三五知己好友把酒清谈,是古代名士的雅好。《陈书·孙玚传》有“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孙玚聘请高人在山斋中讲课,还奉上资费,为当时学者所称道。

【名家杂论】

同为有钱人,土豪与世家子弟的区别在于,土豪只知花钱炫富,世家子弟却自有一种名士做派,风雅蕴藉,这是用钱买不来的。

古代的名士有一种消遣,叫“居于山斋”,隔三岔五,去山间小屋做隐士。山斋中乃高士所居,须得读书、弹琴、静坐参禅,方不辜负这一方清雅天地。

庾信有《山斋》一诗:“石影横临水,山云半绕峰。遥想山中店,悬知春酒浓。”石影临水,白云绕峰,可知山中景色之幽静。赏美景,还须美酒做伴,遥想山野客店的春酒,是否也正香味浓郁?一首朴实清新的小诗,却写尽了山斋的乐趣。

隋代的杨素有一首诗《山斋独坐赠薛内史》,写得更直白:“岩壑澄清景,景清岩壑深。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涧户散余彩,山窗凝宿阴。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他在山斋中观岩赏景,望白云飞暮色,听流水之清音,还有花草相伴,绿树、怪石毗邻,山中虽寂寞,但只觉内心清净,并不憋闷。

建造山斋有讲究,不求奢华富丽,而须得清雅别致,与山林景致相衬。房舍不可建得太敞,小巧精致则可,庭院里要种些花草,摆放盆景,台阶上更要有蔓草铺地,一望如绿毯,墙壁可以藤萝环绕,也可以一带粉墙,清爽悦目。从对山斋的布置中,也可见文震亨极高的艺术修养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丈室

丈室 〔1〕 宜隆冬寒夜,略仿北地暖房之制,中可置卧榻及禅椅之属。前庭须广,以承日色,留西窗以受斜阳,不必开北牖 〔2〕 也。

【注释】

〔1〕丈室:指斗室,小房间。

〔2〕北牖:北窗。

【译文】

斗室用于隆冬寒夜,规格有些像北方的暖房,室内可以放置卧榻以及禅椅之类的家具。屋子前面的庭院要宽广,便于接受阳光,留西面的窗户接受斜阳照射,北面不必开窗户。

【延伸阅读】

“丈室”一词,源自佛教用语。相传维摩诘大士称病时,与前来问疾的文殊菩萨等讨论佛法,其卧疾之室虽仅有一丈见方,而能容纳无数听众。唐代显庆年间,王玄策奉旨出使印度,路过维摩诘的故宅,他以手板纵横量,室内的长和宽仅有十手板,因此号称“方丈”“丈室”。

【名家杂论】

丈室,可以理解为是深宅大院中,建于僻静处的一间小巧精致的屋子,为主人闲暇时静养禅修之所。在许多留存至今的古建筑群中,都建有狭小的斗室,可知文震亨所说的“丈室”确实曾经颇为盛行。

这间小房子的布置,关键是取暖,前庭要宽广,日照充分,以免太阴冷。古代的建筑设计非常尊崇自然,讲究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日光、风等,来提升居住的舒适度。房前的庭院开阔,可以保证日照充足,冬天室内较为温暖。窗户的设计有讲究,开西窗,不开北窗。西窗能见到斜阳,既采光,又有诗意;北窗则冬日易受北风吹,不如不开。

既然是静修之处,里面的家具布置,也要充满禅意。丈室里面要设卧榻,卧榻之上可以放置一些书籍,随时供取阅。就如李清照说“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她常在卧榻上翻阅珍藏的书画,这一爱好,大抵旧时的文人都有。

文氏家族的人,可能有在禅椅上打坐的习惯。佛教讲究静坐,写字、作画的人,都忌讳心气浮躁,讲究修身养性。所谓“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坐在宽大的椅子上,双腿一盘,静坐参禅,让意念集中,把浮躁的心安定下来。心念笃定、清净,神清气爽,对于书画艺术境界的提升,有诸多裨益。

佛堂

筑基高五尺余,列级而上,前为小轩 〔1〕 及左右俱设欢门 〔2〕 ,后通三楹 〔3〕 供佛。庭中以石子砌地,列幡幢 〔4〕 之属。另建一门,后为小室,可置卧榻。

【注释】

〔1〕小轩:指有窗槛的小屋或长廊。

〔2〕欢门:宋代酒肆食肆所用的店面装饰,在店铺门口用彩帛、彩纸等所扎的门楼。后来也指建筑中用木雕饰的门楼,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此处指侧门、耳门。

〔3〕三楹:指建筑的面阔为三列。“楹”在这里是计量单位,一列为一楹。明清时的佛堂,常为三楹。

〔4〕幡幢:佛堂用品,用以象征佛菩萨的大德。幢,通常是以丝帛接成圆筒状,下边再缀以数条丝帛。幡,旌旗类的总称。

【译文】

佛堂建台基约五尺高,台阶一级一级地朝上,佛堂前面为小轩,左右两侧都设欢门,后面连通三楹佛堂来供佛。厅堂用石子铺设地面,悬挂幡幢之类的佛事用具。另外开设一扇门通往后面的小屋,屋内可以放置卧榻。

【延伸阅读】

佛堂用品有佛像、佛龛、供桌、香炉、果盘、烛台等,供佛讲究用品精致,且要洁净庄严。幡幢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供佛饰物,能烘托堂内的庄严氛围,一般多为寺庙中悬挂,家庭佛堂较少见。如果佛堂悬挂幡幢,则可知该户人家供佛极其虔诚,且佛堂的布置非常讲究。

【名家杂论】

明代江南一带佛教兴盛,且呈现世俗化趋势,佛堂建在民宅中,是明代佛教走向世俗化的标志之一。杜牧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时江南佛教之兴盛。实际上,不仅南朝,明代也是如此。当时,苏州有著名的虎丘寺、寒山寺,还有灵岩寺、开元寺、文山寺等,寺庙众多,堪称佛乡。万历年间,吴江名士周永年著有《吴都法乘》,记述了当时佛教兴盛的情况。

明清两代的大宅院中,一般都设有佛堂。世家巨族还建有家庙,即建一座自家的庙,如《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建有栊翠庵。栊翠庵虽然是一所小巧的庵堂,也设有山门、东禅堂、耳房等建筑,可谓小巧精致。庵中景致幽雅,尤其是里面种的红梅,在大雪中绽放,美不胜收。

文震亨没有提到佛堂建筑里另辟地方祭祀先祖,或许当时的苏州,尚没有把佛堂与祖宗祠堂建在一起的习惯。清代,大宅院里的佛堂,往往跟供奉祖宗的祠堂连在一起。如清朝末年,淮军领袖张树声的张氏家族,在合肥城里兴建的宅院,里面的佛堂不仅供佛,也辟有地方来供奉家族先亡者的灵位。

宅院中佛堂的功能,不仅是供奉佛像的地方,更是信佛的家庭成员念佛的地方。在佛堂内,可以做早课、晚课,早起念经、拜忏,晚间亦同。遇到斋戒日、佛诞日等,还可以延请僧尼到家中讲经,乃至做法会。文震亨讲“三楹供佛”,“三楹”一词用得极其准确,明清两代的佛教建筑中,经常出现“三楹”一词,如:正殿三楹、三楹佛阁。连圆明园四十景中的“慈云普护”,即园中的寺庙园林,前殿亦是“欢喜佛场”三楹。

文氏家族世代信佛,文征明还有恭敬抄写佛经的习惯。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征明书金刚经仇英画佛轴》,便是证明。这幅作品作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堪称书法精品。

广池巨浸 〔1〕 ,须用文石为桥,雕镂云物 〔2〕 ,极其精工,不可入俗。小溪曲涧,用石子砌者佳,四傍可种绣墩草。板桥须三折,一木为栏,忌平板作朱卍字栏。有以太湖石为之,亦俗。石桥忌三环,板桥忌四方磬折 〔3〕 ,尤忌桥上置亭子。

【注释】

〔1〕巨浸:大水,大的河流、湖泊,文中指园林中的大池沼。

〔2〕云物:这是“诗家语”,即诗文中特有的词,指云气、云彩,或指景色、景物。

〔3〕磬折:指形态曲折如磬。磬是打击乐器,多用玉、石制成,形状像曲尺,中间是折的。

【译文】

宽阔的池塘,要用带纹理的石料来架桥,石桥上雕刻的云气、景物等纹饰要做工精致工整,不可流俗。小溪泉水,用石子砌成小桥为佳,桥的四周可以种绣墩草。板桥要有三折,用一根木料为栏杆,忌用平板做成朱红色的卍字栏。有人用太湖石做装饰,也很俗气。石桥忌讳三个转折,板桥忌用直角转折,尤其忌讳在桥上建亭子。

【延伸阅读】

古代石桥的桥栏杆上,大都有精美的雕饰花纹,常作云纹,所谓“雕镂云物”即是此意。古人对于云纹图像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喜好,这一审美偏好的时间跨度极大,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最初的云纹,称为“云雷纹”,商代白陶器、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都以云雷纹作为主要的纹饰。卷云纹是青铜器的纹饰,起源于战国时期,在秦、汉、魏晋时盛行。汉代还流行云气纹、云气鸟兽纹,云纹饰与鸟兽纹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想象中的仙界场景。隋唐时流行“朵云纹”“如意纹”,其造型雍容华贵,圆润饱满。明清两代继承了前人对云纹的喜爱,且图案更复杂,广泛用于服饰、陶器、建筑、雕塑上。

【名家杂论】

江南园林里的桥,是真正的“小桥流水人家”,建得小巧精致,与其说是连接交通,不如说是为了造景。

苏州园林里的水池都不大,或许只有建在天平山麓的高义园,园内的大湖称得上是“广池巨浸”,湖上架的是石板桥,折如曲尺。

石板桥在园林里极常见,沧浪亭、环秀山庄、拙政园、狮子林,都以石板桥居多。许多板桥,确实如文震亨所说,建成三折,好像是折尺铺在水面上。

曲涧上建小拱桥的挺多。那水沟很窄,抬脚一迈就能迈过去,却为了好看,须得造一座小桥,弯拱的,带一点弧度,颇像精雕细刻的工艺品。网师园的引静桥,被认为是中国园林里最短最小的拱形桥,这座桥全长只有两米多,游人只需三四步即可跨过。引静桥为柔婉的弧形,桥面两侧均有石栏,桥面正中,则刻以圆花形浅浮雕纹饰。可见桥虽小,亦要精雕细刻,不能马虎。

用太湖石做桥栏装饰的,敦睦园、耕乐堂、狮子林等,都有用到。文震亨认为这种做法很俗气,以园林中的实景来看,倒也颇有情致,有江南特色。

桥上建亭子的也有,狮子林的石板桥,折了几道,桥中间建一座飞檐翘角的凉亭,映着湖中碧水、岸边翠柳,造景极具匠心。还有在桥上加顶,把桥建成一条长长的走廊的,拙政园有一座桥就是如此,池边两岸是亭台水榭,一座桥做成长廊状,连接两岸,游人走在桥上,却不觉得是桥,只以为是一道长廊。甚至还有把桥栏杆做成高高的花架,花架顶上爬满紫藤的,如退思园的桥。春天紫藤花开,游人在桥上走,抬头一望,头顶竟是一串串的紫藤花。夏天紫藤浓荫满盖,遮天蔽日,凉爽宜人。

可见造桥无定式,只要有心,皆可成景。

宋代李石的《临江仙》,词中有“粉墙东畔小桥横”之句。粉墙畔,小桥横,可谓江南宅院中的典型造景。陆游重游沈园时,写下“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之句,想来当年的娇美佳人,曾翩然过桥,在水中留下惊鸿照影。

茶寮

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 〔1〕 。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明〕文征明 品茶图(局部)

【注释】

〔1〕兀坐:独自端坐。

【译文】

建造一间小室,邻近山斋,里面陈设茶具,令一童子专事烹茶,用来供应白日清谈、寒夜独坐所需的茶水。这是幽居之士的首要事务,不可或缺。

【延伸阅读】

茶寮在明代多指寺庙里的品茶小斋,如明代杨慎在《艺林伐山·茶寮》中记:“僧寺茗所曰茶寮。”“寮”的本意是长排房,僧人住的房舍,佛教中称为“寮房”,因为是长排房,里面或为大通铺,或隔为简陋的小间。茶寮也指街市中的茶馆,如孔尚任《桃花扇·访翠》:“一带板桥长。闲指点、茶寮酒舫。”茶寮与酒舫连用,形容街市之繁华。

在私家园林中,茶寮为烹茶之所,要单独分开建,因为明代建筑多为木结构,而茶寮内设有火炉,还要堆放火炭、干燥的树枝等燃料,为防火患,需要建在主体建筑之外。明代的名士,屠隆和许次纾的茶寮盖在书斋旁,而文震亨的茶寮盖在山斋旁,显得更高雅。屠、文两位都用茶童,许次纾可能家中窘迫一些,没用茶童。

【名家杂论】

文震亨出生在富贵温柔之乡,不但饱读诗书,且心细如发,深谙生活之道。比如建一所小茶房,这样的建筑设计细节,他能用心留意。

山斋之旁,如果不建一间小茶房,来客人怎么招待?想那长日漫漫,若有几位知己好友前来做客,大家都是富贵闲人,不愁生计,聚首便是畅快闲聊,如此场合,岂能少了清茶一杯?故而首要事务,是建一间小茶舍,里面备好精致的茶具,还有新一年采下的上好茶叶。更要调教一个乖巧、手脚伶俐的童子,把端茶送水的差事办得妥妥当当的。主人命童子,别的事一概不做,专管茶事,务必做得精湛。要每日去山间取来清澈的泉水,以清寒的泉水煮茶,浓香扑鼻。客人来了,只须招呼一声,碧青的茶汤就添上了。众人聊天时,若一时没了话题,还能以童子取笑。这位专管添茶的小童,可以取个好听的名字,譬如叫“茗烟”,“茗”就是指茶叶,这个名字也十分应景。

又或者寒冬腊月,夜里无聊,一个人在房里独坐发呆,就算没有佳人添香,总归要有一个小童送杯茶来。堂堂的世家大族,锦衣玉食的,倘若夜里独坐时,连个在旁伺候茶水的人都没有,这成何体统?故而幽人之务,要过得舒服,首先得把宅院里的建筑规划好,许多关键的细节,是不能遗漏的。

琴室

古人有于平屋中埋一缸,缸悬铜钟,以发琴声者。然不如层楼之下,盖上有板,则声不散;下空旷,则声透彻。或于乔松、修竹、岩洞、石室之下,地清境绝,更为雅称耳。

█〔清〕郎世宁 弘历观荷抚琴图

【译文】

古代有人在平房中埋一口缸,缸中悬挂铜钟,用以与琴音产生共鸣。然而这不如在阁楼的底层弹琴,由于上面楼板封闭,琴声就不会散;下面很空旷,琴声就很透彻。或者把琴室设在挺拔的松树下,茂林修竹间,山间的岩洞、石屋里,这些地方清净雅洁,风景绝妙,更具风雅。

【延伸阅读】

弹琴很有讲究,《文会堂琴谱》中归纳了“五不弹”“十四不弹”及“十四宜弹”。“五不弹”为:“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十四不弹”为:“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法司中,在市尘,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气臊臭,鼓动喧嚷,不盥手漱口。”“十四宜弹”为:“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名家杂论】

在“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修养中,琴居首位。在清风明月、夜雨蓬窗、山水坐卧、清流泛舟之时,操琴一曲,更是高雅之极。自古隐士高人都善弹琴,如陶渊明是“少学琴书,偶爱闲静”,王维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今人能从传世绘画中看到古人弹琴的环境,大都在风景清嘉处操琴:或是空阔的水边空地,或孤松下的巨石,远处有崇山峻岭,近处伴着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样的场景,完全符合“地清境绝”的要求。琴士之旁,绝无闲杂人等,除了一两位风姿高迈的雅人在旁作知音聆听状,便是烹茶煮酒的童子。往往是石边水畔,古松虬曲,一位高士潜心抚琴,一位知音端坐聆听,悠然神会。

善操琴者,大都洁身自好,风骨高洁。东晋名士戴逵弹得一手好琴,但他有高蹈出世之志,不谄媚权贵。太宰司马请他弹琴,戴逵把琴摔碎,表示不愿为王门伶人。

弹奏古琴,并非以高明琴技炫耀于众,而是追求一种高洁淡泊的精神境界。

范仲淹曾问琴理于崔遵度,崔答曰:“清丽而静,和润而远。”他认为弹琴之道,在于清丽又宁静,音色和润而悠远。琴音要不染浊气,清雅悦耳,所谓“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这是一种经过艺术陶冶的澄净精纯的境界。

焚琴煮鹤是最令幽人高士痛心疾首之事。宋代人讲,最煞风景的,有这几件事: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在山间清泉里洗脚;在纷繁花枝上晾晒内衣裤;背着山盖一座楼,以致山间的风景都看不到;有人把古琴当柴火去烧,把仙鹤煮了当肉吃;还有人含一口茶,对着花直喷过去;清幽的松树之下,有官轿路过,官差大声吆喝着让行人避道……

浴室

前后二室,以墙隔之,前砌铁锅,后燃薪以俟 〔1〕 。更须密室,不为风寒所侵。近墙凿井,具辘轳,为窍引水以入。后为沟,引水以出。澡具巾帨 〔2〕 咸具其中。

【注释】

〔1〕俟:等待。

〔2〕巾帨:手巾。

【译文】

浴室是前、后两间,用墙隔开,前室砌有铁锅,后室烧柴火以待用。浴室得是密封的,不让冷风寒气侵入。靠近墙的地方凿井并安装辘轳提水,在墙上凿孔引水进来。在浴室后面挖一条小沟,把水排出去。洗澡的毛巾之类用具都置备其中。

【延伸阅读】

古人极重视盥洗沐浴,这不仅是卫生习惯,更是礼制的一部分。古代的盥洗沐浴分得很细致,《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洗头、洗身、洗脚、净手,都有不同的讲法。《礼记·内则》记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每逢重要日子,家中男女主人要早起,沐浴更衣,准备丰盛的膳食。

殷商时已经有“斋戒之礼”,到西周则成为定制。斋戒之礼是一种沐浴礼仪,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之前,要沐浴净身,以示虔诚。周代有一种制度,称“汤沐邑”,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土地作为封邑,以供住宿和斋戒沐浴。此后,皇族中的公主、郡主等收取赋税的私人领地,也称“汤沐邑”。

【名家杂论】

明清两代的浴室很发达,有官中设的澡堂,有私家浴室,还有公共澡堂。

明代官中的澡堂称“混堂”,并设有混堂司,属内监二十四衙门中的四司之一,负责宫内沐浴之事。社会上的公共澡堂则收费低廉,服务周到,有的公共浴池还通宵营业。南京城里的明代澡堂称“瓮堂”,使用了600多年,至2014年才宣告停业。

明代的私家浴室,其建造正如同文震亨所说,有前后两间,一间生火烧热水,另一间用来洗浴。浴室是密闭的,以防风吹受寒,可见当时的人,天寒时也都洗浴。明代已有蒸汽浴,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日必再浴,不设浴锅,但置密室。高设木格,人坐格上,其下炽火沸汤蒸之,肌热垢浮,令童子擦去。”沐浴的人坐在木架上,下面蒸汽升腾,蒸热之后,还有专门的童子侍候擦洗。

清代的浴室更盛行。特别在江浙一带,盛况空前。《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扬州浴室遍布,许多浴室设计细致,服务周到。有的砌白石为大方池,中间分数格,大格水较烫,中格次之,小格水不甚热,供儿童洗浴,称为“娃娃池”。

江南一带还流行花瓣浴,称“花浴堂”。据《夜航船》记载,浙江兰溪一带,许多农家以种花、贩花为生,种茉莉、秋兰、洋茶、鹿葱、夜来香、水木樨、素馨、红蕉等花,一年四季都有鲜花上市。因此当地人便以花来供澡堂洗浴。浴室内,用白石砌成大池子,池子很大,有三四亩。有的池子隔成小间,一人一间,里面的水中都放鲜花。有专门的人在外面伺候,里面备有竹筒,写着“上温”“中温”“微温”“退”“加”等字。洗浴的人在格子间里面,如果觉得水凉了,就敲竹筒让侍者加热水,如果觉得热了,就让侍者加冷水。浴室有窗户,窗户上装风轮,把花的香气送进去,跟热水的蒸汽混合,香气氤氲,十分享受。洗浴间还有许多名号,叫“瑶岛蓬山”“蕊宫璇源”“雪香馥海”“涤烦洗心”等,令人听着都醉了。去一次澡堂,出来整个人焕然一新,如同脱胎换骨。

街径 庭除

驰道 〔1〕 广庭,以武康石 〔2〕 皮砌者最华整。花间岸侧,以石子砌成,或以碎瓦片斜砌者,雨久生苔,自然古色。宁必金钱作埒 〔3〕 ,乃称胜地哉?

【注释】

〔1〕驰道:秦代开创的官道,这里指宅院中的大路。

〔2〕武康石:产自浙江武康镇,质地坚硬,磨损性较低,颜色为深赭色,是园林建设中的上等石材。

〔3〕埒:矮墙。

【译文】

园中的大道和开阔的庭院,用武康石皮来砌地,最为华丽整齐。花丛间,池岸之畔,用石子铺地,或者用碎瓦片斜着铺砌,雨淋久了生出苔藓,自然而古雅。难道一定要耗费巨资打造才称得上名胜之地吗?

【延伸阅读】

“黄金埒”是一个有名的典故,出自《晋书·王浑列传》所载的王济的故事:“性豪侈,丽服玉食。时洛京地甚贵,济买地为马埒,编钱满之,时人谓为‘金沟’。”王济性喜奢侈,当时地价贵,他买地耗费的钱,竟然可以堆满一堵墙,故当时的人称为“金沟”。清代赵翼有《青山庄歌》:“已编钱埒买堂成,拼倒金 将地布。”把钱垒成墙来买屋,形容耗费巨资。

【名家杂论】

苏州园林的路面铺装非常讲究,常有的材料有:石块、方砖、卵石、石板及砖石碎片等。铺装不在于用料奢侈,而在于设计的独具匠心,正如文震亨所说,只要有心,就能营造出“自然古意”,并非是要用钱去堆砌。园林属于风雅文人的居所,整体的营造要体现出主人优雅的审美情趣,土豪做派是会被鄙视的。

路面铺装有诸多形制,如常见的花街铺地。这是以砖瓦为界组成图案,图案内镶以各色卵石、碎石、碎缸片、碎瓷片,组成各种纹样,形如织锦,颇为美观。其铺地色彩大多淡雅,有黄、棕褐、墨黑色等,风格圆润细腻,与园林所表达的意境十分协调。铺地图案多以传统题材或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为主题。

有用雕砖卵石铺地,称为“石子画”,是选用精雕细刻的砖、细磨的瓦和经过严格挑选的各色卵石拼凑而成的路面。做成的图案很丰富,有以三国戏《古城会》《回荆州》等为题材的图案,也有以花鸟鱼虫等为题材的图案。

卵石铺地也较常见。卵石铺成的路面,耐磨性好、防滑,风格也较为活泼、轻快。用方砖、条石铺地,则园路平坦、整洁明净。有时也会在路边用卵石或碎石镶边,形成主次分明、富有变化的地面装饰。还有嵌草铺地,在铺筑的石料间留一些缝隙,植入土,种上草,形成草石相间的景象。

青苔是路面上很受欢迎的点缀。古人有一种独特的苔藓情结,必得见到路上生青苔,才觉得有诗情画意可以抒发。故而以碎瓦片斜铺花坛,静候雨季到来,池畔悄然生出绿苔……有这种癖好的人,在明代的苏州一定不鲜见。

楼阁

楼阁作房闼 〔1〕 者,须回环窈窕;供登眺者,须轩敞弘丽;藏书画者,须爽垲 〔2〕 高深;此其大略也。楼作四面窗者,前楹用窗,后及两傍用板。阁作方样者,四面一式。楼前忌有露台、卷蓬 〔3〕 ,楼板忌用砖铺。盖既名楼阁,必有定式,若复铺砖,与平屋何异?高阁作三层者最俗。楼下柱稍高,上可设平顶。

█楼

【注释】

〔1〕房闼:此处指寝室,闺房。

〔2〕爽垲:指高爽干燥。

〔3〕卷蓬:指卷棚顶,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顶,形成自然的弧形。

【译文】

楼阁用作寝室的,应该前后环绕,深邃幽美;用来登高望远的,应该宽敞华丽;用来收藏书画的,应该明亮干燥,楼高且深。这是建造楼阁的大致原则。楼建成四面开窗的,前面的楹廊用窗户,后面及两旁用板窗。阁建成方形的,四面要用统一的样式。楼前忌讳设露台、卷蓬,楼板不能用砖铺设。既然名叫“楼阁”,就要有楼阁专门的式样,如果还是铺砖,与普通的平房有什么差异呢?楼阁建成三层,最俗气。楼下立柱要稍微高,上面可以建平顶。

█阁

【延伸阅读】

楼与阁,在古代是有区别的,楼是指重屋,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阁的平面,一般是近似方形,两层,有平坐。与阁相比,楼的平面更狭一些,但建筑总体更高,显得修长有致。佛寺中,一般以阁为主体,楼为辅,如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就是以阁为主来组织建筑群。楼一般为藏经楼、后楼、厢楼等,处于建筑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厢的位置,属于深藏不露的,可以用作女眷的闺房、寝室。

【名家杂论】

楼阁是古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在建筑群中往往具有标志性。《后汉书·吕强传》记载:“造起馆舍,凡有万数,楼阁连接,丹青素垩,雕刻之饰,不可单言。”

古代,楼阁有多种建筑形式和用途。比如城楼,是军事防御设施,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三层。汉代的楼阁建筑很兴盛,有阙楼、市楼、望楼等,楼阁的建造与崇信神仙方术有关。汉代的皇帝认为,建造高峻楼阁,可以见到仙人,故而许多高楼拔地而起。即便到了唐代,诗人依然认为,楼阁是与仙人相关的。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可知蓬莱仙子的住处,是在楼阁之中,周围有五色祥云笼罩。

藏书的楼阁,是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最早的藏书建筑建于宫廷,如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书的推广,民间也建造藏书楼。宁波天一阁是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为面宽六间的两层楼房,楼上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楼下为阅览图书和收藏石刻之用。建筑南北开窗,空气流通。书橱两面设门,既可前后取书,又可透风防霉。北京故宫文渊阁是专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的藏书楼,其房屋制度、书架款式都仿效天一阁。

可以登高望远的观景建筑,也用楼阁为名,如黄鹤楼、滕王阁等。王勃的《滕王阁序》,描述这一经典景观建筑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而登临楼阁,极目远眺的情景,是“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旖旎秀丽的楼阁,正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无论是“楼阁玲珑五云起”,还是“荫花楼阁谩斜晖”,抑或“楼阁朦胧细雨中”,在风景清嘉之处,点缀一座楼阁,如同画龙点睛,是神来之笔。

筑台忌六角,随地大小为之。若筑于土冈之上,四周用粗木,作朱阑亦雅。

【译文】

建造台,忌建成六角形式,要根据地面大小来决定建筑。如果建在土岗上,四周用粗木做成朱红色的栏杆,也很雅致。

【延伸阅读】

明清家具中,六角台式的木桌很常见,当时大约是六角式器物太多,令人有泛滥之感,故而文震亨认为筑台忌用六角形。

《园冶》中说:“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作为园林建筑,台可以是用石头砌成高而平坦的,也可以是用木材架起来的,或者在楼阁前建也可以。

█〔清〕袁耀 春台明月

【名家杂论】

台是古建筑中很常见的类型,且一般为宫殿建筑,如周文王的灵台。曹操的铜雀台可能是最著名的一座台。据说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有谋士进言,说得铜雀是吉祥之兆。曹操大喜,于是决定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自己平定四海的功德。

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这是以邺北城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当时共建有三台,前为金凤台、中为铜雀台、后为冰井台。铜雀台最盛时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层楼,离地共27丈。在楼顶又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在台下引漳河水经暗道穿铜雀台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练水军,可以想见景象之盛。

铜雀台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陈述自己匡复天下的决心,又命武将比武,文官作文,以助酒兴。一时间,曹氏父子与文武百官觥筹交错,对酒高歌,大殿上鼓乐喧天,歌舞拂地,盛况空前。

据说曹操有一个心愿,把江东的两位绝色美女——大乔、小乔抢夺来,安置在铜雀台。《三国演义》中写,曹操大军压境,诸葛亮用激将法,说周瑜只要献出夫人小乔,就可保全自身。周瑜被激怒,由此联刘抗曹。孙刘联军巧妙地利用风力,烧了曹营战船,打退曹军,从而避免了江东二乔被曹操掳走的悲剧。杜牧的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说的便是这个故事。

海论 〔1〕

忌用“承尘” 〔2〕 ,俗所称天花板是也,此仅可用之廨宇 〔3〕 中。地屏 〔4〕 则间可用之。暖室不可加簟 〔5〕 。或用氍毺 〔6〕 为地衣亦可,然总不如细砖之雅。南方卑湿,空铺最宜,略多费耳。室忌五柱,忌有两厢。前后堂相承,忌工字体,亦以近官廨也,退居则间可用。忌傍无避弄 〔7〕 。庭较屋东偏稍广,则西日不逼。忌长而狭,忌矮而宽。亭忌上锐下狭,忌小六角,忌用葫芦,忌以茆盖 〔8〕 ,忌如钟鼓及城楼式。楼梯须从后影壁上,忌置两旁,砖者作数曲更雅。临水亭榭,可用蓝绢为幔,以蔽日色;紫绢为帐,以蔽风雪,外此俱不可用,尤忌用布,以类酒舩 〔9〕 及市药设帐 〔10〕 也。小室忌中隔,若有北窗者,则分为二室,忌纸糊,忌作雪洞 〔11〕 ,此与混堂 〔12〕 无异,而俗子绝好之,俱不可解。忌为卍字窗旁填板。忌墙角画各色花鸟,古人最重题壁,今即使顾陆点染 〔13〕 ,钟王濡笔 〔14〕 ,俱不如素壁为佳。忌长廊一式,或更互其制,庶不入俗。忌竹木屏及竹篱之属,忌黄白铜为屈戍 〔15〕 。庭际不可铺细方砖,为承露台则可。忌两楹而中置一梁,上设叉手笆 〔16〕 。此皆元制而不甚雅。忌用板隔,隔必以砖。忌梁椽画罗纹及金方胜,如古屋岁久,木色已旧,未免绘饰,必须高手为之。凡入门处,必小委曲,忌太直。斋必三楹,傍更作一室,可置卧榻。面北小庭,不可太广,以北风甚厉也。忌中楹设栏楯,如今拔步床式 〔17〕 。忌穴壁为橱,忌以瓦为墙,有作金钱梅花式者,此俱当付之一击。又鸱吻好望 〔18〕 ,其名最古,今所用者,不知何物。须如古式为之,不则亦仿画中室宇之制。檐瓦不可用粉刷,得巨栟榈 〔19〕 擘为承溜,最雅,否则用竹,不可用木及锡。忌有卷棚,此官府设以听两造 〔20〕 者,于人家不知何用。忌用梅花 〔21〕 。堂帘惟温州湘竹者佳,忌中有花如绣补 〔22〕 ,忌有字如寿山、福海之类。总之,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至于萧疏雅洁,又本性生,非强作解事者所得轻议矣。

【注释】

〔1〕海论:总论。

〔2〕承尘:唐代以前的建筑,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3〕廨宇:指官舍建筑。

〔4〕地屏:指地屏风,屏风的一种,又分为座屏和落地屏。地屏形体大,多设在厅堂,一般不会移动。

〔5〕簟:指竹席或苇席。

〔6〕氍毺:用毛织成的地毯。

〔7〕避弄:指宅内正屋旁侧的通行小巷,为女眷仆婢行走之道,以避男宾和主人。

〔8〕茆盖:用茅草来覆盖。“茆”通“茅”,指茅草。

〔9〕酒舩:酒船,供客人饮酒游乐的船。

〔10〕市药设帐:卖药的设馆授徒,泛指江湖营生。

〔11〕雪洞:假山中的石洞。明代擅长叠石的工匠,能在假山中堆出可供人通行的洞窟,雅称“雪洞”。此处形容室内装饰太素,枯燥无味,如同假山石洞一样。

〔12〕混堂:澡堂。

〔13〕顾陆点染:请顾恺之和陆探微来画画。顾陆二人是师徒,皆是丹青名家,擅画肖像画。点染,指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

〔14〕钟王濡笔:请钟繇和王羲之来题字。濡笔,蘸笔书写。

〔15〕屈戍:即屈戌,门窗、屏风、橱柜上的环扣。

〔16〕叉手笆:横梁与脊梁之间的斜撑。

〔17〕拔步床式:八步床的式样。八步床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大型床,下有地坪,带门栏杆,结构复杂,如同一间小木屋。

〔18〕鸱吻好望:指建筑屋脊上装饰的兽形雕饰。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性好望,口润嗓粗而好吞,因此被用来作为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之意。

〔19〕栟榈:棕榈。

〔20〕两造:指原告和被告。

〔21〕 :窗户。

〔22〕秀补:补子,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代品官服饰制度的重要特征。

【译文】

建造室庐忌用“承尘”,就是俗称的天花板,“承尘”只能用在官署之中。地屏风则间或可以用。有取暖设备的房间不能加竹席。有的人用毛编的毯子为地上的铺设也可以,然而总不如用细砖铺地雅致。南方低湿,地面采用架空的铺法最适宜,略微多些花费罢了。室内忌用五根柱子,忌设有两个厢房。前堂后堂忌用工字体相互承接,因为这种结构类似官衙的建筑,休息室偶尔可以用这种结构。忌正房旁没有设供女眷通行的小巷。庭院比房屋往东偏稍宽一些,这样西晒就不会太厉害。庭院忌长而窄,矮而宽。亭子忌上尖下窄,忌小六角形,忌用葫芦,忌以茅草覆盖,忌建得如钟鼓及城楼的样式。楼梯要从后庭影壁后面上去,忌建在两旁,砖砌成几种弯曲的图案更雅致。临水的亭榭,可以用蓝色的绢布为帷幔,遮蔽日光;用紫色的绢为帐子,遮蔽风雪。此外,都不可以用,尤其忌讳用布,那就如同游船和江湖药铺的招幡。小房间忌从中间隔开,如果北边有窗户的,可分为两间。忌用纸糊墙,忌布置得如雪洞一般枯燥,这与澡堂没有区别,而普通俗众特别喜欢这样做,不可理解。忌在卍字窗旁做填板,忌在墙角画各种花鸟图案。古人最看重在墙上题诗作画,如今,即使顾恺之、陆探微这样的丹青大师来落笔,钟繇、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家来题词,都不如用素白的墙壁佳。忌长廊建成同一样式,应该变换样式,才不落俗套。忌用竹木屏风及竹篱之类,忌用黄铜、白铜为门窗家具上的环扣。庭院边际不能铺设细方砖,屋顶露台则可以。忌在两根楹柱中的横梁与脊梁之间,镶嵌斜向的支撑木柱,这种都是过去的做法,不太雅致。忌用木板隔墙,隔墙一定要用砖,忌在梁椽上绘罗纹及金方胜的图案。如果是年岁已久的老屋,木头的颜色旧了,不得不做绘画装饰,必须请高手来画。但凡进门的地方,一定要稍有曲折,忌太过直冲。厅内要设三根楹柱,旁边还要建一间房舍,可以放置卧榻。朝北的小庭院,不能太宽大,因为北风猛烈。忌中柱设栏杆,如同今天的八步床式样。忌在墙上凿壁作为橱柜,忌用瓦来隔墙,有人用瓦做成铜钱、梅花图案,这些做法都该去除。还有屋脊两端的“鸱吻好望”,历史久远,今天所制作的,不知道是什么物事,应该按照古代的式样来做,不然也应仿照古画中的房屋样式制作。屋檐下的瓦,不能用白灰粉刷,用巨大的棕榈叶掰开作为承接雨水的檐溜,最为雅致,不然则用竹筒,不能用木和锡接水。屋前忌有卷棚,这是官府建造用来听原告、被告陈述的设施,在普通人家不知做什么用。忌做梅花式的窗户。堂上的帘子,数温州产的湘妃竹帘最好,忌帘中有花鸟图案,如官服上的补子,忌帘上有“寿山”“福海”之类的字。总之,应该根据物品的类别制作不同的式样。宁愿古拙,不追求时髦;宁愿朴素,不要工巧;宁愿简朴,不要媚俗。至于清丽雅洁这种境界,是本性所生,不是强为求解的人所能随便说清的。

【延伸阅读】

题壁文化历史悠久,始于两汉,盛于唐宋。唐宋时期,由于是诗歌的创作高峰期,题壁诗骤然大增,形成一种文化潮流。所谓“壁间俱是断肠诗”,言题壁创作之繁盛。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便是题壁诗。

但在明代,题壁文化受到了江南名士的排斥。文震亨说:“今即使顾陆点染,钟王濡笔,俱不如素壁为佳。”文家为丹青世家,尚且有如此言论,可知当时的风气,但凡有品位的人家,决计不会在墙壁上涂鸦,书画必是在纸上渲染,墙壁则以素白粉壁为最好。这是一种崇尚朴拙、清雅、含蓄的审美导向。

【名家杂论】

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掀起了文化复古思潮,江南一带更是好古之风盛行。文震亨说“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可谓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好古的风气,体现在思想界,是对汉唐盛世的追慕;体现在学术界,是汉学的复兴、诗文复古和考据学的兴起;体现在艺术上,则是以古为美的审美心理趋向。

明代是一个极注重传统的时代,与汉代颇为相似。汉代的知识分子注重传统,大力整理经典,是因为秦朝的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传统的断裂。明代的复古,则是因为元朝统治所形成的传统中断。元朝毕竟是异族统治,令知识分子阶层备感精神压抑,在文化上有一种“以夷变夏”的羞辱感。因此,朱元璋一推翻元朝,马上下令,“悉命复衣冠如唐制”,禁止胡语、胡服、胡姓。

整个明代,士大夫阶级都有一种怀古情结,一种汉唐之思,复兴汉唐盛世的梦想极为强烈,一旦经济条件许可,复古之风便勃然而发。文震亨说大门前的春帖,必须要寻觅唐联中的佳句,要从唐诗里面找出好的句子来,贴在大门口,才有意境。这是明代文人发自内心的对汉唐盛世的向往。

但文人往往动口不动手,空喊口号,却无实际践行之力。文震亨的妙处在于,他是一个始终立足于生活实际的人,而非高谈阔论者。他讲的道理,总是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讲,比如建筑要怎样布局,窗户怎么开,房间里要怎么布置,都有细致的安排。他能把当时先进的美学思潮落实到实际的技术操作层面,可谓非常难得。这表明他不仅对于江南的园林建筑艺术有着深入的思考,有很深的心得体会,而且有过长期与工匠磨合的经验,实际参与过许多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才会讲得如此娴熟、老练,而又细节丰富。 drN1OaHpY1ejulGj9wO5Ry0y3jzGhh+8muUuv/GQDGcOqsI5mLXhw+mmxu/3L+b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