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有牢骚,要心平气和

弟此次在营,境遇颇好,不可再有牢骚之气,心平志和,以迓天休,至嘱至嘱!

弟弟你这次在军营中,一切都很顺利,希望不要再有牢骚之气,要保持心平气和,从而顺应老天恩赐的福气来休养身体,这是特别的嘱咐!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牢骚是什么意思?按照《辞海》的释义,因心中不满、委屈或有意见而发出的一种怨气,即为牢骚。毫无疑问,牢骚是一种不被人喜欢的行为,爱发牢骚的人自身幸福指数比较低,而且在生活圈子以及工作团队中也常常不受人欢迎。

曾国藩一生很重视戒牢骚,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也多次提到要戒牢骚。比如,在写给六弟曾国华的信中曾写道:“温弟的天分,在弟弟中算第一,只是牢骚太多,性情太懒,近来听说回家后,还是经常发牢骚,或者几个月不拿笔。”还说:“温弟所处的环境,是读书人中最顶的境遇。动不动就怨尤满腹,百不如意,实在使我不理解。”关于怎样戒除牢骚,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会反躬自省,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能够在内省的过程中把这一股不平之气给消化掉,是再好不过的了。曾国藩还指出,戒除牢骚,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对于身体健康也是极为重要的,为此他曾一再地叮嘱家人。

其实,谁没有发牢骚的时候呢,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牢骚之后怎么办?现实之中有些人,牢骚几句也就罢了,很快就会行动起来,去解决问题,但有些人则不同,他们身陷在牢骚之中不能自拔,让牢骚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这显然是不妥的。

关于牢骚,毛泽东还曾写下这样一句流传很广的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而这句诗背后,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收到毛泽东的邀请,诗人柳亚子到北京暂居。时间久了,柳亚子就觉得自己所见与期待中的存在很多差距,于是就提出很多意见,但出乎他的意料,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他就写了很多的诗,以此向毛泽东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并提出要回江南隐居。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也写了一首诗挽留柳亚子,其中有两句就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毛泽东以老朋友的身份,规劝柳亚子应该开阔心胸,向大处看、远处看,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人应该学会接受现在的不完美。的确,人生是厚重的,生活是褶皱的,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总会有事业和家庭上的各种不如意等待着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容易牢骚满腹。可事实上,牢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更加严重。比如在一段出现问题的婚姻里,配偶之间的相互抱怨,只会使彼此之间的感情受到更多的伤害,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老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其实无论遇到任何问题,我们最应该抱怨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遇到问题,我们是否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应对?换句话说,不是这世界亏待了我们,而是不完美的自己造成了今天不如意的生活。当然,我们也不应该过于苛责自己,因为完美并不存在,明智的选择就是走在一条不断接近完美的道路上。

“无缘无故而怨天,天也不会答应;无缘无故而尤人,人也不会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这是曾国藩的观点,这就告诉我们,做人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平和的心,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完美的生活,然后积极地去改变。都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要和睦,其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每个人的心平气和,所以,家庭幸福离不开修心,家风建设必然要重视全家人的心态建设。 lUOai2ga7Q4Mdp+oBonkkesl5HGIgC62hhJynxJo5vv05sTKfI8WTOAdpjXsx8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