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太甚,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自安庆以至金陵,沿江六百里,大小城隘,皆沅弟之所攻取,余之幸得大名,皆沅弟之所赠送也,皆高曾祖父之所留遗也。余欲上不愧先人,下不愧子弟,惟以力教家中勤俭为主。余于俭字做到六七分,勤字则尚无五分工夫。澄弟与沅弟于勤字做到六七分,俭字则尚欠工夫。以后勉其所长、各戒其所短,每用一钱,均须三思。
如今我们家的门第过于显赫,所以我教儿子、女儿们要牢牢记住勤、俭、谦三个字。从安庆到金陵,沿江六百里,大小城隘,都是弟弟曾国荃攻下的,我只是偶然幸运博得大名,这一切都拜曾国荃弟弟的赐送以及曾家祖宗阴德的遗留。所以,我如果想上不愧对祖宗,下不愧对子弟,唯有努力培育家族勤奋和节俭的家风。现在我在“俭”字上能做到六七分,但在“勤”字上还不能做到五分工夫。弟弟国潢与国荃,在“勤”字上能做到六七分,但在“俭”字上则尚欠工夫。希望以后能够加强长处,戒掉各自的短处,每用一个钱,均三思而行。
家风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古代,人们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是指的仁、义、礼、智、信,“八德”是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国古人对家风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一些较大的名门望族,更加重视。比如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范仲淹,治家非常严格,一直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在他的教导下,他的四个儿子从小就熟读经书,学有所成,而且为人正直,乐善好施。
不过,近现代以来,整个社会致力于经济的增长,各个家庭也都致力于发家致富奔小康,而家风则遭遇了一定程度上的冷落。可是,家风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从小家来说,家风对家庭中个人的言行、三观的养成都起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从社会大家庭来说,良好的家风是社会风气整治的基础。
直到2014年年初,伴随着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家风”成为了新年的热门话题,也重新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实在是令人欣喜。
家风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简单地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行为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风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磁场,虽然看不到,但却能够深深地感受到。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社会教育并不发达,所以人的教育主要依赖家庭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风是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全社会每个家庭的重视。那么,到底应该确立怎样一种家风呢?家风就像一个家庭的价值观,首先也需要一种选择,其次才是坚守和践行的问题。
曾国藩终其一生把“勤、俭、谦”作为自己家风的主心骨,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家风,主要是考虑到自己门第显赫,唯恐家中人沾染奢侈、懒惰以及骄纵的恶习,可以说是从现实出发,同时又是在洞悉人性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基于自己的家庭现实做出选择,为自己的家庭确立一个家风主心骨。
比如央视在采访一些社会各界名人的时候,他们对各自“家风”的回答就不尽相同,姚明说他们家的“家风”就是诚实,而莫言说他们家的“家风”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与人为善。李先念家的家风则比较特别,借用李先念之女李小林的话来说就是,“谁要经商,打断你们的腿”。禁止子女经商,这是李先念给自己的家庭确立的家风主心骨,在有些人看来,这有些过于严苛了,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实际上,这是高规格的道德自律,能够有效避免子女借用自己的权力去经商获利,从而避免腐败的滋生。
每个家庭家风的主心骨可以不尽相同,但必定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正面的“家风”,能够在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方面对家庭成员起到一个约束和引导的作用。
实际上,家风的建设还有另一层意义。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家庭能够建立谦虚有礼、互敬互爱的家风,那么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必定能够更加友好、和睦地相处,维系一个友爱的大家庭。
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并不是一件小事,而足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未来,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就现代社会而言,现在独生子女众多,家庭越来越趋向小单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对家风的传承是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的。但是,即使如此,也绝不像某些人所言,现在已经不适合提倡家风建设了,家庭再小也是一个家庭单元,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相应的,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如果家庭这个课堂不能给孩子良好的熏陶,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幸福观。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反过来,天下则是由一个又一个小的家庭所构成的,所以,无论到任何时代,家风建设不容忽视,选择适合当下时代同时也适合自己家庭的家风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